新闻述评虽然是评论性文字,但是新闻述评的语言却并不排除语言的形象化与生动性。这就要求新闻述评的写作语言要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深入浅出,力求有文采,力争使读者爱看喜看。
6.要以事见理,事理融合
新闻述评的述而评之叙议结合这一特点,决定了新闻述评的写作应该以事见理,事理融合,即强调面对事实、突出事实、用事实说话,而不是摆开学者的架势俨然一副评论家的派头。新闻述评以事见理的第一个原则,是寻求细节性事实的佐证。新闻述评以事见理的第二个原则,是寻求戏剧性事实的佐证。新闻述评的观点甚至可以在戏剧化事件的冲突中得以展现,即新闻述评有必要借助故事的力量来增加其说服力。新闻述评的故事性论说与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并不矛盾。戏剧其实正发端于现实之中。为此,新闻述评的作者既要善于带着思考去观察事物,也要养成在新闻事实中抓出观点的习惯,使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述与评两兼齐备。
7.要注意读者对象的接受特点
新闻述评的写作对象,具有显而易见的大众性与普遍性,新闻述评写作对象的这一特点,要求新闻述评的写作一定要注意文字语汇的浅显畅晓,同时一定要注意语言口吻的平易近人。为此,新闻述评的叙述亲历化特点渐渐呈现。这种叙述的亲历化口吻,主要表现为作者多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实,并向读者述说自己的感想和观点,这样的口吻既增强了事实的可信性,也增强了观点的接受性,真正发挥着新闻述评的舆论导向作用。
(第二节)新闻述评写作问答
一、新闻述评有哪些结构原则
新闻述评的结构,是指通过谋篇布局揭示主题、展开论证的内容组合,主要包括评论的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那么新闻述评到底有哪些结构原则呢?
1.评论的结构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或矛盾内部的本质联系,对内容的组织安排要具有内在逻辑性
这是结构安排的根本性原则。新闻述评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文章内容的组合构造以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为基础,文章的结构形式必须反映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规律性。论据证明论点,是评论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必须根据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确定结构的方式。一篇评论开头的安排,观点的安排,怎样组织材料,中间如何过渡承接,段落层次如何安排,最后如何收尾,各个部分之间都要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新闻述评要以理服人、要加强评论的逻辑力量,当然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提出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一定要通过恰当的说理论述的方法和合乎逻辑的结构方式,才能把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传达给广大受众。
2.评论结构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主题思想并且要为主题思想服务
评论文章的论点是全文的中心。有些评论文章有好几个分论点,但这些分论点都应该是服从于一个中心论点的。文章的结构安排都必须集中地为论述中心论点服务。有时候一篇文章只有一个论点,那么材料运用、结构安排都全力地为中心论点服务。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尽管材料丰富,内容繁多,分论点不少,线索有几多,但“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务必抓住中心思想并且紧密围绕中心线索确定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先后次序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做到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从新闻述评的特点考虑,为了更好地表达和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结构安排时除了要反映出所要论述的问题内在的逻辑联系外,还要从读者的情况出发,适应读者的认识规律与认识水平。因此,也要注意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出发,根据不同的读者(听众、观众)群的实际情况去安排评论结构。
3.结构要完整、严谨、匀称,有独特风格
古人说:“文无定法。”文章的结构布局,当然也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格式。但就一般新闻述评的布局来说,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结构形式的完整、严谨、匀称,则是对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
文章的中心线索要连贯、有头有尾,不要顾此失彼、残缺不全,这就是所谓的完整,也指的是文章结构的整体性。要求文章不能有主干不全、结构残缺的毛病,使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更要求文章首尾圆合,有一股文气贯注于全体,使文章脉络相承、神意相通。文章的层次、段落的划分和安排要有内在的逻辑性,各个部分之间、各个环节联系紧凑、顺理成章、自然和谐,既不颠三倒四、前后脱节,也没有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层次、段落的大小不会出现过分悬殊的情况,主次详略应得当,各个部分之间的搭配要均匀,就是匀称。评论文章一般比较短,因此也应该提倡短段落。但既要长短适度,又要开合有致。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长短相间,使文章的整体布局匀称、优美。
评论文章要有独特的风格,这要求比较高。古代的许多文章大家、近现代的许多着名评论家,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章风格。
二、怎样写好新闻述评的标题
新闻述评的标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好的新闻述评,配上一个准确、鲜明、生动的标题,就相当于广告,能吸引读者,就好像神奇的吸铁石能一下吸引住读者的目光一样,不仅可以使文章增色生辉,而且可以深入人心,给读者以经久不息、永难忘却的印象。如列宁的《进一步,退两步》、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等都是精彩的标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可接受的信息铺天盖地,一个抢眼的标题则有先声夺人之效,好标题的文章往往最先被读者注意到,而题目一般的文章往往被忽略。
当然,光有好标题,没有好文章,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定一个好的新闻述评标题,须下一番工夫,有时文章清样都出来了,标题仍空着,或者有几个标题无法定夺,足见标题的重要性。新闻述评主题突出,同一主题也许年年重复,题目却不能篇篇雷同,这给新闻述评的命题带来难度。如今年纠不正之风,明年还要纠不正之风;女排“三连冠”要评,“四连冠”要评,“五连冠”还要评,如果都以“赞拼搏精神”为标题显然没有新意;“元旦”
年年有,“十一”年年庆,如何出新是关键。那评论的标题怎样写好呢?
新闻述评的标题应具备具体、鲜明、简洁的特点。
1.具体
新闻述评不是上纲上线的大问题,不一定需要拟一个有“气派”的大题目才与之相称,实际上,大而不当的题目容易流于空泛,小而具体的题目更集中深刻。
2.鲜明
新闻述评的鲜明性,是让人一看便知道作者的态度、立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所以新闻述评应是非分明,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6月29日《解放日报》社论的题目为《苏必胜,德必败》,这个题目再清楚不过了,立场观点十分明确。
3.简洁
新闻述评的标题应当醒目、易记,文字不宜过长。太长不易记,达不到评论的效果。写新闻述评时,要使标题简洁明了,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力避长句,善用问句。如《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双休日怎么过》等。
(2)借用诗文词句作标题。如《人民日报》1984年9月23日的评论《劝君莫为粮多愁》就借用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诗句,反映了有些地方卖粮难、储粮难的现象,加以分析引导。
(3)不可落入俗套。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的时候,各报都发社论,等见报一看,发现社论的标题大同小异,但《人民日报》社论的题目为《历史的昭示》,简洁有气势,显示出中央大报不同凡响之处。这就告诉我们在拟题时,学会从共性中抓住个性。自己拟题时,还要想到别人会拟什么题,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的标题才会与众不同、吸引眼球。
三、写好新闻述评的开头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篇新闻述评有了选题,拟定了标题后,接着便开始正文的写作了。新闻述评的开头很重要,常言“万事开头难”,新闻述评要想引人入胜,开头部分尤为费神。古人讲:“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高尔基说过:
“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
新闻述评篇幅较短,不容你在开头部分讲大道理引题,应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如“今年是建军××周年”、“今天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生日”、“2×××年元旦又快到了”、“新春伊始”等,都是可有可无的语句,陈规俗套难有新意。
1949年4月4日,新华社发表社论《南京政府向何处去》,文章开头也很有特色,让人读后顿有触动:
两条路摆在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军政人员的面前:一条是向蒋介石战犯集团及其主人美帝国主义靠拢,这就是继续与人民为敌,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与蒋介石战犯集团同归于尽;一条是向人民靠拢,这就是与蒋介石战犯集团和美帝国主义决裂,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立功赎罪,以求得人民的宽恕和谅解,任何第三条路是没有的。
文章开头便提到大是大非的高度,让国民党政府及其军政人员做出选择,并明确正告“任何第三条路是没有的”。开头很有气势,态度也非常坚定。
新闻述评的开头要力避老套,不要动不动就写“在……形势下”,“在一片……中”,要增加文采。如《人民日报》1982年4月4日发表社论《讲求生财之道》,开头这样写道: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说过:“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阐述生财有道,才是解决财力不足的根本出路。新闻述评是理论性很强的文章,在开头使用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1985年5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大好时光忙些啥》开篇写道:
年年月月日日时时,时间老人给每个人的赠与十分公平。时时日日月月年年,每个人对时间老人的回赠却大不相同。大好时光忙些啥?的确应该好好想一想,做领导工作的同志更应该多想一想。
下面以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社论为例,来看一看这些社论的开头是如何写的。有的写:
“九月三日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
“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纪念日,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日子。”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的代表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的文件,中国人民坚持八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中国青年报》)“我们胜利了!”
“四十年前的今天,在经历了火与血洗礼的神州大地上,中国人民热烈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北京日报》)以上开头,头几条皆无特色,属大众化语言。只有《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开头写得有些特色,能引起读者对昔日战争的回忆,重温历史,增强纪念的气氛。
俗语有云:“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应努力琢磨一个富有文采的开头,这将使你的文章魅力大增。
四、怎样写好新闻述评的结尾
大多数通讯员认为新闻述评的写作手法应当“虎头熊腰豹尾”,足见结尾的重要性。如果新闻述评的结尾都是“一定要实现”、“一定能达到”、“胜利前进”之类的话,便有“虎头蛇尾”之嫌了。好的结尾应当起到归纳、点睛、升华的作用,空泛的结尾软而无力,达不到新闻述评应有的社会效果。
《人民日报》1996年2月2日发表一篇评论叫《为何要叫“老板菜”》,指出社会上流行“老板”的称呼,连一袋普普通通的榨菜也取名叫“老板菜”,这是庸俗的典型表现。文章结尾写道:看来,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贪图享受的意识浓了,诚实劳动的意识淡了;急于求成、坐享其成的意识增强了,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意识弱了……“老板”意识的流行,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有着误导作用。对此,我们不该掉以轻心。文末点题,寓意深刻。
结尾是全文的升华,应当富有鼓舞性和号召力。如1949年7月31日新华社社论《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一文这样结尾: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也不怕,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年的斗争史给了我们这样一种经验和信心,只须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明白了自己所遇困难的性质,坚决地执行克服困难的各项根本政策,我们就能达到目的。
文中总结两条经验:一是了解困难的性质,二是执行克服困难的政策,这样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可谓说理充分,有点睛之效。再如,《论联合政府》的结尾写道: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这样的结尾能坚定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有强烈的感召力。
总之,新闻述评是报刊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以其鲜明的针对性与指导性见长。我们在掌握新闻述评的特点与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写出新意,写出文采,以便产生更佳的社会效果。
五、新闻述评对论点有哪些要求
对于新闻述评而言,论点是极其重要的。因而新闻述评的论点,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担负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事物本质的重任。具体要求如下。
(1)正确、鲜明,这是相对于荒谬、悖理和吞吞吐吐、模棱两可而言的。这两个概念本身不难理解,问题在于怎样把认识和表达统一起来,恰当地体现于评论作品之中,认识错误、是非不明,当然不可能形成正确、鲜明的论点。
(2)中肯以正确为前提,就是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力求论点切中要害,准确揭示事物本质或问题实质。其对立面包括背离正确前提的片面性,满足于现象的表面性,以及虽然正确却于事无补的“药中甘草”。
正确、鲜明、中肯,这是论点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论点存在价值的基本准则。如果进而力求新颖、隽永,那就等于给论点增添了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魅力。
(3)新颖就是“言人之所不能言”。新颖的论点,既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避免人云亦云,也要求“匠心独运”,蕴涵非同寻常的见解。
(4)隽永就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隽永的论点大多是规律性认识的概括,因此能够启发人们思考和联想,具有举一反三的内在力量。这样的论点不一定“言人之所不能言”,却能使人恍然大悟;不深奥,却能像橄榄那样耐人咀嚼、耐人回味。
其实,论点的这几个要求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如果把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看或片面地强调某一要求,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论调中去。此外,论点的这些要求,又都带有相对性,除正确之外,其余要求并没有什么绝对标准,因此论点既要注重提炼,也不能勉强从事,否则不是沦于肤浅,就是陷于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