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神奇的针灸疗法
11424100000008

第8章 常用保健穴(2)

中医认为,好的医生要在疾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去预防它,这样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东汉末年,华佗就用足三里治疗各种慢性虚弱性疾病了。到了唐、宋年间,由于艾灸法盛行,艾灸足三里防病保健就更为广泛了,宋代医书甚至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要想平安无恙,就必须常年不断地灸足三里,因为灸过的部位会出现水泡,所以会形象地用到“不干”二字。

因为刺灸足三里能够治疗很多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对贫血、眩晕、肢软无力、神经衰弱、久泄、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有很好的疗效,人们认为灸足三里可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所以后人之称为“长生灸”或“长寿灸”。

在日本,有一个有趣的长寿之家的故事:天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东京永代桥换架竣工。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在竣工仪式上,应该请当地最年长的老寿星先过此桥。结果一位名叫满平的老人获此殊荣。年已242岁的满平走在前面,221岁的妻子紧随其后,再后面是196岁的儿子,193岁的儿媳,151岁的孙子,138岁的孙媳,以下近百岁的老人个个身体健壮。这个长寿的家庭让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当被问到长生之术,满平微笑着回答:祖传每月初一至初八全家老少皆以艾灸足三里穴,祖祖辈辈始终不渝。

足三里强身健体的威力可见一斑。

2.防治感冒“三风穴”

感冒是人类社会最常发生的一种外感疾病。不论男女、老弱,不分季节,都有得病的可能。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邪气内侵,出现怕冷、发热、咳嗽、流涕、头痛、身痛的一系列症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体免疫力下降,是对自然界的致病因素抵抗能力减弱的结果。

风府、风池、风门就是防治感冒的三个重要腧穴。它们都有祛风散寒、宣通肺气的作用。如果在这三个穴位上施以灸法,对于防治风寒性的伤风感冒,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3.治疗呃逆翳风穴

翳风,位于耳垂后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之间的凹陷中。中医认为,呃逆是由胃气上逆引发而得的。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有疏调三焦之气的功能。按压或针刺该穴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下面介绍一下比较简单的治疗方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医者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压。轻症以中度按压法,使人感觉酸胀、疼痛为度,每次按压10秒钟以上。重症久呃不止的,按压手法应重而强,使人口中分泌唾液,有难以忍受之感,每次按压持续1分钟左右。配合深呼吸后屏气数秒钟,效果会更好。按压一次不止者,可连续按压2—3次。止后又发者,只需施行轻中度按压即可获愈。

4.高血压病取悬钟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发人群较广泛。本病主要以头晕、头胀痛为主症,伴有胸闷、心慌、目眩、颈项板滞、肢体麻木等症状。

中医将高血压病归为“眩晕”“肝风”等范畴。悬钟穴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相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能生髓。悬钟穴为八会穴之“髓会”,髓又能充于脑,而脑为“髓海”。因此,针刺悬钟穴既能舒肝理气、祛风止痛、通经活络,又能填精益髓、补肾健脑,所以对各型高血压病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用针灸治疗高血压病,针刺前,先平静卧床10分钟。取双侧悬钟穴,针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10次为1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量1次血压,治疗期间停用降压药物。

高血压病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的并发症,很多人选择依靠西药来控制血压,但长期服用药物会有各种副作用。针刺悬钟穴治疗高血压病,简便易行,无副作用。而且疗效迅速、持久,并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5.太阳穴治疗情志病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当代人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的时候,也同时附带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这使患心理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按揉太阳穴可很好的缓解各种焦躁、无奈、疲惫的现状。

我们所说的心理疾病指的就是中医里说的情志病,也就是情绪异常。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人的一切思维、意志、情绪活动都与脑相关,而不恰当的情志活动则会影响到脑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及其功能活动降低,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健忘、思想不集中等症状。

太阳穴在血管、神经丰富之处,用手法或者针刺来刺激这个穴位,可以直接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调节大脑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功能活动。

(四)可以益寿延年的穴位

益寿延年是个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无论是古代帝王还是平民百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抗老防衰、益寿延年的欲望也越来越强。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只要健康无病,少受病邪的困扰和病痛的折磨,寿命就会自然而然地长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的腧穴都有治疗疾病、解除痛苦的作用,有助于长寿。

但是,人体本身就有一些可以益寿延年的穴位,这些所谓的长寿穴本身就具有补益气血、延年益寿、强健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经常针灸或按摩这些穴位,就能够抗老防衰、延年益寿。

关元:位于腹部下正中线脐下3寸,即“丹田”所在。这是人体的肾阴肾阳相关之所,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具有补益肝肾、滋阴壮阳、调理月经、强身健体的作用。每晚临睡前以中指指腹先顺时针方向按揉100—200下,再逆时针方向按揉100—200下。用力要适中,速度均匀。或者用艾条、艾柱等进行温和灸5—10分钟,使皮肤潮红,针刺宜皮肤针叩刺,每次5—10分钟,每天或隔日一次,使局部微红为度,注意孕妇禁用此法。

气海:位于脐下1.5寸,肚脐与关元连线的中点。它的功能作用和保健方法同关元穴,以补养肾气为主,兼补中气。凡是气血不足、少气懒言、动则气喘、疲乏无力的人最为适宜。

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的穴名。中医认为:肚脐是人的生命之根蒂,一个人在出生之前,是以胎儿的形式寄生在母体的,就是靠脐带与母体相连,吸收养分,才得以生存、生长、发育并不断长大的。现代解剖学证实,肚脐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它的表皮角质层最薄,而且没有皮下组织,通透性能好,能很好地吸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果能够经常地用一些补益气血、抗衰防老的药研成粉末,敷于神阙穴,会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的作用。

中脘:该穴位于上腹部下中线,脐上4寸,正当胃脘部,所以叫做中脘。中医学认为:中脘穴既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又能通调胃肠、调畅六腑。长期坚持针灸中脘,不仅能增强胃肠的功能,还有助于防治各种胃肠病,使新陈代谢旺盛,后天之本强壮,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利用中脘来养生保健,最宜施行按摩术、艾灸和拔火罐。穴位按摩应根据胃肠蠕动的方向,要按顺时针作环形按摩,每日早中晚饭后各1次,每次50—100下。艾灸则3—5分钟为宜。拔罐可留10分钟左右取下。

太溪:太溪穴属肾经,位于足内踝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有益肾精、滋肾水、补养肝肾的功能。坐位,屈膝,以拇、食二指拿捏足跟跟腱,着力点放在太溪穴处。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阴交: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可健运脾胃、滋养肝肾、调节小便、调理月经,还有促进睡眠的作用。如果与关元穴同用,可以振奋人的先天之根、后天之本,使人的肝肾充足、脾胃之气旺盛,食欲增加,从而起到强身健体、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以上几处穴位皆为强身保健穴,只要经常按摩、艾灸、针刺或皮肤针叩刺,坚持数月或数年,一定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抗衰防老、益寿延年。

运用针刺保健,除了掌握用针、选穴以外,还必须掌握一些刺法原则。刺法的原则关于配穴:针刺保健,可选用单穴,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若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应;如果想要调整整体机能,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其效果。在具体运用中,可酌情而定。

用针刺保健,养生益寿,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时间不要太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异。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小儿,进针更不宜过深,但形盛体胖之人,则要酌情适当深刺。

应该注意的是:针刺时应避开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针刺,过于疲劳、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怀孕三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禁针。此外,凡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