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信仰告白
11423600000012

第12章 追求真善美(6)

事实上,在信仰“和”的过程中我也曾有过困惑,比如在与同学交往中,我不懂得拒绝,害怕拒绝会破坏“和”,而我自身也因为固执地严格遵守这种“和”而产生烦恼。但是当我再深入地把握“和”的内涵时,似乎明白了“和”的真正含义。用孔子的“和而不同”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即“和”并不是“同”。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达到一种纯粹的“和谐”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因为这种放弃本身就不是一种“和”,不是一种“协调”。正是源于对“和”

的深入理解,让我渐渐体会到信仰的力量——既是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也是塑造自我独立人格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和”的内涵是丰富的,中国自古就讲究“和”。“礼之用,和为贵”,“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中庸”,都体现着“和”

的精髓。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将“和”字书写于世界各国同胞面前,我们追求“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希望“世界大同”。同时,我们国家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和谐世界”。可见,“和”的信仰也是国家的信仰,世界的共同信仰。

那么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从古代就开始提倡“和”,直到现在却仍处在“构建”的进程中呢?为什么社会上的不和谐依然存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仰开始多元化,出现了金钱信仰、声色信仰,甚至有的人信仰缺失。古代,人们的思想被钳制,老百姓信仰皇帝。现在,人们思想自由、信仰自由,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共同”信仰。正如文章开头所讲,这种由分散的力产生的合力究竟会把社会引向何方,我不敢设想。面对这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和”或许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真正把“和”作为社会信仰,重塑社会的共同信仰——和谐。

20.尽一生之力恢宏国学深远之价值

2011级国学院/金卓

所谓信仰者,乃世人心中极度之相信与尊崇,或人或事,或主张或思想或宗教,人各相异且人所必需。信仰既无,便弃人生之终极目标,与死亡无异。及此,学生亦有信仰。学生所信仰者,吾国家之国学也。想我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浩如烟海。从孟孔庄墨到辛柳欧苏,从屈宋左迁到李杜白韩,国学于中华土壤积淀千年而成,乃民族之渊源,文明之根本,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学问。数千年智慧之提炼,无数文化之融合,中华儿女生存之灵魂,为广厦之基,不可或缺。而如今之社会,如今之环球,问题愈多,国学之作用愈重。

面对欧化之风,文化之侵略,何以存我独立之思想,独立之民族,而不为西方所统治?面对环境、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何以扬基本之道德,基本之文明,何以和谐于万物?面对日益激烈残酷之国际竞争,何以强我之国力而左右世界,独善其身?此皆国学之现状及必要,故学生以此为信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故为其传承发扬,不遗余力致力之,虽一己之力微薄,虽一生之时短暂,唯以此为信仰,不舍不弃,方为有意义之人生。

学生有幸进入我校国学院学习,此乃我之夙愿,今之实现,倍感欣悦。国学其路漫长曲折,其学问博大精深,欲有所成就,必为一生探寻之结果。学生自励奋力行之,因如今之环境,收获一二。

人之信仰,高于生命,为终极之追求,生存之意义。我信仰之国学,需一生去践行,以光其精华,恢宏其深远之价值。正如北京中华世纪坛序言曰:“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盘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浮沉,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四大发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烽火硝烟,江山激昂。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登坛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

立道德,兴文明,传国学,图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舒天朝晖,磅礴东方。

21.从心所欲,不逾矩

2013级外国语学院/张唯楚

谈及我的信仰,实在有点迷茫和无头绪。

记得小时候被爷爷奶奶们灌输的是佛家的“因果报应”,其实无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之类的俗语而已。不过因为家里有信佛的长辈,过年有几天要吃素,抄佛经也是免不了的,平日对我耳提面命也三句不离普度众生的佛祖。然而说这个是我的信仰未免有些牵强,毕竟小孩子懵懂,很难评判这是不是我的信仰。可是由于小孩子对长者自然的信任,又对这些思想深信不疑,所以与其说这个阶段我的信仰是佛教,不如说是信仰长者的权威。

到了稍大一点的时候,对于抄写佛经不只是完成任务,而多了一些体悟和思考。鸠摩罗什的翻译很优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因果缘际,这些东西,所得所有,所爱所惜,所追所求,都是如梦幻泡影般暂时、脆弱、不真实。而我们看似漫长的一生,却如同一颗颗露珠般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也可能是我们所遇到的美好的不美好的事情,让我们或感动或伤悲,或欣喜或寒心而流下的眼泪。在一个人即将离开人世时,当他翻阅他的一生时,这如露如泪的记忆便是他的一生。而生命偏偏却又像闪电那样无常,有生有灭,那样让人猝不及防。谁也没法预料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下一秒。可是我也不能完全接受佛家的全部思想:“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佛家言无爱,似乎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相似。可是佛家偏偏又是最最怀爱的,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时莫不是怀着对世间的大爱?割肉喂鹰莫不是怀着对生灵的慈悲?地藏王叹:“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莫不是怀着对有罪恶受苦难的万物的悲悯?

“佛法不二,佛不分是非,没有喜悲;佛见着有缘的便教他度化,见无缘的便教他轮回。后来佛见你了,佛二了,佛更不分是非了,你是便喜,你非便悲,从此你就是佛法了,佛不普度众生了,佛颓了,佛被你普度了,但是佛欢喜了。”这本是聊以玩笑的段子而已,可是里面却有值得思考的地方。人和佛是有差别的。人的佛法可以不拘于是佛而已,可以为外物而定是非而悲喜。人类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我认为比佛幸福得多。

若要谈我十来岁时的思想和信仰时不得不提一下金庸先生。虽说金庸先生影响更大的是我的父辈,可是他的小说却让我内心产生了一种对“侠”的崇敬。我喜欢的苏轼、金庸先生都是在作品中和谐兼容儒、道、佛等思想的大家。博取众家所长,令我钦佩不已。

金庸所说侠之大者,非郭靖莫属了,对父母师父,对义兄好友,对国家民族,他几乎方方面面达到了忠义仁恭等道德要求。在武功造诣上举世无双,在情感上与黄蓉情深义重,在家庭上儿女双全,在民族大义上倾尽全力最后举家殉城,堪称金庸早期热血理想化作品中最完美的人物之一了。而金庸先生笔下的主角们,那些可歌可泣的盖世英雄们很少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善不是儒家倡导的“善”,而是一种来自他们本心的“善”。他们行侠仗义、惩奸除恶不是因为“因缘果报”怕遭报应或为后世积阴德,也不是因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是出于他们本心的“善”。他们认为自己应该担负责任,觉得这样做对,便去做了。

这样即使他们不信果报、不知儒道,我们能说他们没有信仰吗?所以这个境界正是我目前正在努力追求的。

殊途同归,所以佛道儒、西方的基督,还有马克思主义,不同信仰最终是不是都指向同一处?我不知道,但我还年轻,有时间去求证,我还有很多时间去尝酒品茶,去候月听雨,去习业咏歌,去为善布施,去爱世人,去行乐受苦。也许有一天,我能够找到答案。

22.“善”造就人间天堂

2011级环境学院/沈志鹏

最近认识了两个外国人,我抱着提高英语的功利态度,和他们成了朋友。

第一次见面在咖啡厅,从礼节性的问候开始,我们聊了起来,从家乡、学习聊到爱好,最后话题落到了信仰上。他们问我的信仰是什么?我很诧异,他们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这个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一时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描述我的belief。外国朋友很明确地告诉我,他们信仰——基督教。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向我阐释:他们崇拜耶稣,向往上帝,他们奋其一生弥补自身的罪恶。我费力地翻译着他们的话,看着他们脸上喜悦而向往的表情,不知怎的,却分了心。

我的信仰是什么?我靠什么支撑走过我的人生路?他们有基督教,我有什么?难道是佛教?显然不可能!我是个十分理性的人,根本不可能完全相信那些神仙、上帝之说。外国朋友坚信耶稣死后复活之言,在我眼里是无稽之谈。

可是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如同无根之草,一阵风便能将他彻底摧毁。如果没有基督教,西方国家会有多少人失去人生的目标。尼采说:“人生宁可信仰虚无,也不能没有信仰。信仰能像光一样照亮你的生命,即使永远在黑暗中也不会觉得孤独。”

信仰是支撑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它总能在人最崩溃的时候给人以希望。我开始思考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