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信仰告白
11423600000011

第11章 追求真善美(5)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我曾用文化荒芜来形容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老师当场提出异议。也许,此言有失于偏颇。可让我们来想一下,虽然我们依然拥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可我们当代真的还有能与先人匹敌的大儒么?真的还有与司马迁、班固并肩的史学家么?至今还有几个真的能与我们的国学大师相提并论的学者呢?要想解决中国人的信仰问题,就要从中国自身入手。外国的东西固然好,但不一定与本国相适应。因此,要想真正让中国人不再迷茫,根本在于重拾传统文化,对历史的理解,让我们的每个国民都能了解民族的过往,领略先人的智慧。

16.真理——信仰之火

2011级理学院/程家红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犹如白驹过隙,但也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有的人成就一番辉煌,千古留名,有的人碌碌无为,更有甚者,留下了千古骂名。同样的时间,结果悬殊,令人瞠目,却又在情理之中。人的信仰不同,注定会有一番不同的行动,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信仰是什么?百度上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而在我看来,信仰更是一种指引,一种支撑,一种人生价值体现的问题。

指引。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选择,有所选择就意味着必须有所放弃。这时,该选择什么是由一个人心中的信仰来支配的。信仰高尚,就会有舍生取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选择;信仰忠贞,就有了面对敌国百般利诱却毅然以身殉国的选择;信仰清高,便有了放弃官场俸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选择。信仰,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总会在选择时引导人走向符合自己内心的善来决断。

支撑。有了信仰,就会有所选择,有所选择,就会有所付出。

在人生的航程中,从来不会缺少大的风暴,当面对大的风暴时,当周围人都不再镇定不再安宁时,内心的信仰总会使你安定,支撑你渡过难关。信仰,总会在你最脆弱时为你鼓起继续下去的勇气。心中有了信仰,就会比别人多一份镇定,多一份坚持。

我的信仰很简单,就是在短暂的人生中,不断追求真理。它是一个涉及科学、经济、自然和人性等广阔领域的对真理的追求。

在我看来,追求真理对每个人的影响貌似普通,其实深远。

短期看,它可以促进个人内涵修养与思想境界的拓展;长期看,它又能成为个人改变世界的特殊工具。

拥有追求真理的信仰,是令人羡慕和受人尊敬的重要条件。因为追求真理将带来更多的资源与机会,从而给人更多的自信去应对困难,解决困难。

真理往往会给人带来不同寻常的价值和利益,而追求真理的人,通常会产生不同寻常的人际效应,他们总能带来希望和惊喜,总能给人信任与好感。每当别人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往往更愿意与他交流。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也更愿意帮助他们,所以这些人依靠源自真理价值的人脉与幸运,能更轻松地前进,更快地梦想成真。

从本质而言,社会的各类组织,从家庭、学校、企业到政府机构都是人的集合。所以追求真理的精神对组织中个人人际关系的影响,必然与整个组织息息相关。只要条件齐备,追求真理的精神不仅能产生能量直接推动组织发展,而且能孕育出良好的文化来间接促进组织和谐。

哪里有更好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哪里就有更多的希望、活力和发展。追求真理的信仰可以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不断改善,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日益丰富,从而促进更高层次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

我愿意倾情付出,让追求真理的信仰之火熊熊燃烧。因为它的光辉,将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灿烂,将令这个世界更加辉煌。

17.对价值观确定性的追求

2011级财政金融学院/郑建宇

《大英百科全书》有关信仰的定义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辞海》的信仰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进一步说,信仰是人类在宇宙中建构的精神家园,在社会生活中奉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在人生道路上确认的目的和归宿。

目前我的信仰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

在宗教信仰上,尽管我的父母都信佛,但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传统文化来对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是个有神论者,因为我常常不自觉地以为冥冥之中总会有某种力量在影响我们的社会,以至于我会用运气、命数之类的词来解释某些不可思议的现象。

在道德信仰上,我总是会带点宋明理学家的思维惯性,虽然不是系统地继承“礼、义、仁、智、信”的思想,有时还会犯大男子主义的错误,但当我看“小悦悦事件”时会自发地想到不信、不仁;当我知道“三鹿奶粉事件”时会自发地想到不义、不仁……每当判断事件的是非时,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儒家道德观。显然,我骨子里的道德信仰还是原始的儒学义利观。

在哲学信仰上,我只有一个朴素的世界观,相信辩证法却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而现在的我正在寻找一种科学的哲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政治信仰上,与革命者为了一个政治信仰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的信仰忠诚度相比,我的自发性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了,常常是不知所以然地背一点政治术语。因此,我的政治信仰到目前为止仅仅是一些观念,不能上升到信仰。

美国的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说:“信仰是一个人的基本态度,是渗透在他全部体验中的性格特征,信仰能使人毫无幻想地面对现实,并依靠信仰而生活。”疑惑的是,如果说我没有一个确切的、自觉的信仰却能生存至今是由于我的年龄不大、经历过浅,时候未到,那么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没有一个共同、长远的信仰,而中华文明却能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延续至今,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所能解释的便是我们国家不是缺乏信仰而是缺乏一个长久、可靠的信仰。我身边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信神的奶奶,她每次上庙求神祷告后总要加上一句:“如果××事如愿了定来上香还愿。”

可是事情要是进展不顺的话,她便会上另一个庙,求另一尊神了。

这样的事例生活中并不鲜见,由此可得出功利性的思维是导致我国信仰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我国的信仰部分靠政权来维护,因此,从秦时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独尊儒术,都可说是维护统一信仰的表现。可是政权与其所推行的政策是易变的、不可长久的,这也让大多数人对信仰问题不知所从。

现在社会上有人对信仰抱有质疑的态度,各种信仰问题也屡屡出现,我们的世界仿佛充满了悲剧。但是正如刘建军教授在《追问信仰》一书中所说:“信仰危机并不是人生信仰的一种终极状态,而是一种暂时的过渡的状态。”所以与其作为一个批评的旁观者,倒不如置身其中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从我的自身经历来说,信仰传授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并结合自然科学的科学性、系统性,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学习者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自主学习,不能一概接受;从前人的经验来看,我国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同时,还应避免过度功利化地追求GDP增长,至少主流价值观,不能被拜金主义所占领,个体上更应如此;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我们应该淡化在信仰中的政治因素,因为“信仰的确立是个体对其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认知和选择的过程”,所以信仰的深远持久,应靠正确的信仰习惯来潜移默化并加以巩固。

我的信仰告白过程就是我对价值观确定性的追求的过程,这是我给它的定义,也是我的最终理解。

18.师法自然,顺理成章

2013级公共管理学院/李卓颖

说到信仰,很多人也许会马上联想到解放前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满怀希望的脸庞,而不是眼前这个时代。可又有谁能否认,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停滞不前,有时候是因为黑暗,而更多的是因为无数次面临十字路口的迷惑与彷徨呢?

今天的我们,享受着信息爆炸带来的无限方便,无数次地做出这样那样的抉择,更不可避免地被四面八方传来的信息与潮流裹挟着向前,蹒跚地走在一条看起来一直是自己想要的道路上。然而,当一个真切的路标指出你的谬误之时,我们往往会发出和保罗·高更一样的惊叹: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去何方?

我也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当寄予满腔希望的目标化为泡影,当倍加珍惜的时光不知所向,当辛勤努力的成果遭到质疑。而当我偶尔从书卷中抬起头来,凝望眼前的一片青翠,思考自己的过去与将来时,我恍然有了答案——跟随你的信仰。

“师法自然,顺理成章”,这也许是对我人生信仰的最好概括了。我一直坚信,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员,其生存发展必然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中外,人们最大的精神支柱,往往是现实中或想象中的一片山水:静谧的瓦尔登湖,自由隔绝的圣皮埃尔岛,落英缤纷的桃花源……而我,生在山环水抱之地,成长在草木馨香之中,不知不觉,已将眼前的风景,画在了心中。

可是如果仅仅这样描述的话,未免有些太过空泛,人们甚至会举出原始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的敬畏崇拜,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优胜劣汰”自然法则带来的灾难等极端例子来加以说明,但还是有它的局限性。就我的理解而言,自然信仰包括以下几点:

坚持动静相宜、张弛有度的生活原则。众所周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包含白天黑夜,即使是在南北极,极昼极夜的时间也近似相等;大多数地区的每一年,都有生机盎然的春,激情四射的夏,冷落萧瑟的秋和严酷无情的冬。它们动静不同,但又各有分寸;个性迥异,却又相辅相成。人生亦如是。你大可选择疯狂追逐所信、个性张扬的激情道路,也可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孤独求索生活,但前者不可缺了闲暇时的静静思索,后者不可缺了为理想为乐趣的一时疯狂;你大可选择积极乐观微笑向前的人生旅程,也可选择忧郁惆怅不时回首的行进之路,但两者永远不曾是不相交的两条射线,而是紧紧缠绕的两朵玫瑰。在风风火火之中也曾有悠闲的脚步,即使面临绝境也能露出一丝微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平和,心无所憾。

崇尚兼容并蓄,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现在的学生喜欢展示自己作为“文科生”“理科生”等等的标签,热衷于给自己匹配与之对应的种种个性标志。而我认为,某一两种为人惊叹的极端“气质”,并不值得骄傲。一个专才,固然值得尊敬,但是从心灵世界来说,却不一定完满。我在高中文理分科时,放弃了自己热爱而颇具优势的文科选择了理科,我的同班同学非常不解,甚至为我感到遗憾。

然而,我至今都认同自己做出的这个大胆决定。因为我不想自己成为一个那么感性那么“文科”的学生,我想用新的思维方式武装自己,用不一样的知识丰盈自己。乐纳百川,才成就了海之大。同样的,只有拥有更多元更广阔的视角,才能成就宽阔的舞台和伟大的心灵。学会像容纳万物的自然一样,养育协调众多生灵,营造出一个异彩纷呈而又平衡和谐的生物圈,在自己的生命中展现一种多姿多彩灵动和谐的气象,这才是我们所说的丰富的人生。

人们常说,学习是学生的本分。而我想说,学习本该是人类的天性。丛林法则告诉我们,唯有学习进步才能不被淘汰,也正是因为这么做,人类才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往往意味着“读书”,于是一天的时间往往被分成了两块:用来啃专业教材、培训手册之类的学习时间和用来喝茶聊天玩游戏的休闲时间。事实上,每一分每一秒,你所遇见的每一件事都有可学习之处,你所获得的有效学习时间在于你是否有一个积极准备发现、吸收、创造的心态。我们也许不用像草原上的麋鹿一样警惕地观察四周的风吹草动,但我们能在一次看起来无聊的会议上学到合宜的言谈举止,在随手就扔进垃圾桶的宣传页上学会某种排版方式,在无所事事的候机时间中读完一本小书。“随处学习”的心态可以让我们不再把学习当作一件痛苦的差事,而成为一种习惯;将僵化死板的想法转变成创意,把开放交流变成一件无比自然的事。

致力于培养和谐圆满,携手共进的人生心态。京都陶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曾经说过:“导致人类成功的是爱心、真诚以及和谐的心性。这样的心性,其实是人类本来在灵魂深处就拥有的东西。

所谓爱意,就是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所谓真诚,就是总想着为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的心性;所谓和谐,就是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身边的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从小竞争到大,我们太懂得如何去争夺,如何使自己变得出众,走入社会往往无所适从:企业家们看中团队精神而不在乎抢尽风头的你,政府需要为人民服务的人才而不是只想服务于自己的你……人从食物采集者阶段就是携手并进的,而如今,任何一个人也无法将自己与他人分隔,创造一个只有自我的人生。只有一种将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共融的和谐心态,才是与人与生俱来的群体气息相呼应的,才是让我们作为茫茫宇宙中孤独的有知群体不再孤单的理由。

师自然而得其理,顺理而成章。这就是我的信仰,简短却不简单。

19.“和”之信仰

2011级法学院/王建睿

在写这篇短文之前,我并没有真正地思考过“什么是信仰”,在我的印象中,信仰是个离我很遥远的词。比如有人以宗教为信仰,共产党员以共产主义为信仰,而我不信耶稣和神灵,也暂时没有能力担负起共产主义信仰的重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社会的普通一分子,难道我就没有信仰了吗?我想并非如此。

在我看来,所谓“信仰”,就是一种坚守、一种追求。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信仰是精神依托,是其行为处事的准则。当他们拥有各自的信仰后,便会出现社会的总体信仰,而这种信仰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可以把总体信仰看成是一种合力,当个体的信仰基本一致且方向正确时,合力的力量是巨大的,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当个体信仰不一致、过于多元时,产生的合力便是渺小的,阻碍了社会的前进步伐。如果把我的信仰归结为一个字,就是“和”。

“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作为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个体,我认为“和”是一个基本的、必备的信仰。或许有人会觉得“和”过于抽象、过于宏大,但其实不然,它可以体现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是中和、不违背,即不偏激、不违背社会规范、道德,不违背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如果细化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信仰指引我去遵守作为学生的规则,去处理好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上各种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