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金陵十三钗
11423300000038

第38章 赛金花:第一个出使欧洲四国的中国女子(4)

瓦德西被赛金花的话打动了,回忆起往日的点点滴滴来。这个女子身上的闪光之处,又一下子把他吸引起来,他饶有兴趣地说:“是的。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您做过的美味佳肴……不过一提起食物我就发愁了。夫人,我希望您能帮我们弄到一些土豆,您知道土豆对我们西方人的重要作用,我们会按价付钱。当然,如果有鸡蛋、蔬菜、牛奶的话就更好了,我们可是有几万人要吃喝呢!”

从撤军的话题一下子聊到了吃喝上,赛金花一下傻眼了。但是转念一想,这可是个绝佳的谈判机会,绝对不能错过。于是她故作轻松地说道:“如果将军需要,那么我愿意帮助您买到足够多的食物,不过前提是您下令让各国的军队停止暴行。一旦社会安定了,商人就自然会出来做生意,到时候您就可以随意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然的话,恐怕谁也办不到。”

瓦德西听她说得很有道理,便答应了下来,承诺稍后公布停止杀戮的公告。赛金花看到了瓦德西的诚意,也答应立刻去置办军需物资一事。

出了将军府的大门,赛金花如释重负,她感到压在心口的沉甸甸的大石已经减轻了不少分量。为了尽快让瓦德西公布停止杀戮的公告,她开始着手计划购买食物。

赛金花想了几日,拿定了主意。她先到将军府跟瓦德西商量收购军粮的事宜,决定在琉璃厂的罗家大院设立采购军粮的办事处。接着,赛金花让瓦德西分配给她几名军官,然后骑着马匹走在街上,挨家挨户地寻找商客。一路上残垣断壁,破败不堪。虽然是大白天,街上却没有几个行人,静悄悄的。

每到一户人家,赛金花就上前敲门。有人出来时,她便说:“你们不必害怕。洋人也是讲道理的,公平买卖,不欺不瞒。我现在要置办粮台,你们有谁想要承办的,就到琉璃厂罗家大院来找我。有我赛二爷给你们作担保,一定不会少了大家的钱。”

后来,果然有一些大胆的人来找赛金花,要求主动承办。于是赛金花便将他们全部带到了德国兵营,商量好承办的事宜,办理好相应的手续。然后赛金花将他们送回了家,还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家门口插一面德国的国旗,以免来回搬运粮食时受人滋扰。当然,这些承办粮台的人,后来都发了财。

而瓦德西也十分信守承诺,在粮食齐备后,便下了一道命令,令各国的军队在外面不得随意杀人。指令下达之后,洋人果然收敛了不少,老百姓的生活开始日渐好转。也就是说,北京城的治安在这一段时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和恢复。就这样,“赛二爷”的名气在京城越来越大,她的仗义执言,解救万民的事迹在京城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赛金花在京城老百姓的心中变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形象,又因为认识瓦德西这个有着深厚背景的靠山,很快,赛金花的门前再次排起了长龙,每天来谒见拜访她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联络情谊的,有代为求情办事的,甚至还有许多年轻的王孙贵族拜赛金花为干娘,对她恭敬有加。

如果仅仅到此为止,那么赛金花也不至于对中国晚清的政治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是后来发生的事,将赛金花和国家大事彻底联系在了一起,为诡秘纷纭的政治染上了一层粉色。而赛金花对于当时的议和事件的达成,以及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城的事情上,贡献也极大。朝局的扭转以及民生的安慰,不在诸多的王公大臣之手,却系在一个青楼女子的身上,这恐怕是连落荒而逃的慈禧都万万没有想到的。

染指政治,劝退公使夫人

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后,朝廷一心想要尽早结束这场战争。慈禧在裹挟光绪帝狼狈地逃到了西安之后,唯恐八国联军也追到这里,于是便想法设法积极地向八国联军求和,并派出了以李鸿章为首的议和团。然而慈禧没有想到的是,在议和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在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德国驻中国的公使克林德被义和团杀死,他的夫人因此而伤心欲绝,对满清政府深恶痛绝。在克林德夫人的不断干涉下,八国联军议和的条件被加大了砝码。八国联军开出的条件是:光绪赔罪、慈禧抵命。这下,可把慈禧吓坏了,以致她大病了一场,接连几天下不了地。而这也难倒了李鸿章,毕竟这样的条件太苛刻。因此,李鸿章好几天都愁眉不展,然而却又对这个蛮横的公使夫人没有一点办法。这个时候,有人向李鸿章推荐了赛金花,加之当时赛金花的名声传遍了京城,于是李鸿章便自降身份,向当年在大上海的旧相识赛金花恳切相托,希望她能够利用自己的关系,说服公使夫人。

赛金花私下里向瓦德西恳求了许多次,请他不要过于执拗,给中国政府留些余地。瓦德西倒没有说什么,毕竟他对赛金花还是有情义的,最难办的还是克林德夫人。于是赛金花便自告奋勇,要求主动约见克林德夫人,希望能够说服她。

在瓦德西的引见之下,赛金花终于在德国公使馆见到了克林德夫人。

这次,她穿上了黑色的素净衣服,恭敬地来到了克林德夫人的面前,弯腰行礼。然后用流利的德语说道:“公使夫人,请允许我对公使大人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哀悼。”

克林德夫人坐在椅子上,也是一身素服,显然她还没有从失去丈夫的悲伤中走出来。

“你是我第一个接见的中国人,要不是瓦德西将军,我才不会见你……自从我的丈夫去世后,我就不愿意再见到你们,我恨中国人。”

赛金花稍沉默了一下,继而温和地说道:“夫人,我理解您的痛苦,我的丈夫已经去世10年了,我懂得失去丈夫的滋味。但是请您别激动,听我说几句话好吗?您知道吗?杀害您丈夫的凶手已经被抓住了。”

“是的,我已经知道了。但是我的丈夫已经死了,我必须要你们的太后出来负责,我的丈夫不能白死,我要她为我的丈夫偿命。”克林德夫人开始激动起来。

“夫人,请您不要激动。杀害您丈夫的人已经死了,凶手并不是太后,也不是皇上,都是一些无知的匪类。现在他们已经付出了代价,希望您不要再追究了。”赛金花说。

“不行,就是不要太后偿命,也要皇上赔罪!”克林德夫人的态度很坚决。

赛金花说:“夫人,您还有孩子吧,难道您不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回到孩子的身边,一家人过上安宁的日子吗?德国士兵跟您一样,也都非常想家,中国老百姓更是希望能够早一点过上安定的日子。大家都盼望着能够早点结束战争。”说完,赛金花看了克林德夫人一眼。

克林德夫人沉默无语。

赛金花见时机已到,接着说:“夫人,我有一个建议。不如让太后给克林德公使建立一个牌坊,以示他的功绩,您看怎样?”

“牌坊是什么意思?”克林德夫人不解地问。

“你们外国人纪念一个人的时候,会为他立一个石碑或者做雕像。而在我们中国,纪念一个人的最光荣的方法就是立一个牌坊,将克林德公使一生的事迹和这次遇难的事情,以皇上的名义,全都刻在上面,也算是皇上给克林德公使赔了罪。当然克林德公使也会在此后受人敬仰。这样一来,不是比战争、流血要好得多吗?”赛金花说道。

克林德夫人看着赛金花,沉思着。她没有想到,这样一位美丽端庄的中国女子竟然会想出这样的主意,她觉得这个主意再好不过了。因为在欧洲,只有地位最显赫的英雄和皇帝才有资格建碑纪念。而克林德是为德国而死的,他是一个英雄,当然有资格立这样的一个纪念碑。想到此,克林德夫人接受了赛金花的建议。

就这样,赛金花轻而易举地成功说服了克林德夫人,救下了慈禧太后的命。后来那块牌坊就竖立在东单牌楼的北边,也就是克林德被杀的地方。到民国六年德国战败后,中国便拆除了那块牌坊,挪到了中央公园进行安置。

被逐京城,油尽灯枯

赛金花在成功劝解了克林德夫人之后,双方合议,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重新回到了北京城。朝廷里的那班王公大臣只顾着自己争相表功献媚,很快就忘记了赛金花的存在,即使还有几个人记得她,然而又有谁愿意把这天大的功劳记到一个出身青楼女子的头上呢?

赛金花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便默默地回到了家中,重新点起了炉灶,做起了老本行,同时改名“傅玉莲”。然而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事情:赛金花旗下的一个姑娘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而当权的大臣们便借着这个理由,把赛金花送进了刑部大牢。

由于刑部大牢里有几个官员是赛金花先前就认识的,所以有了他们的关照,赛金花并没有受太多的罪。她在这里被人每天好酒好菜伺候着,不仅可以洗澡,闷了还有人陪着聊天。而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便被罚了些银两,无罪释放了。但等赛金花回到家中,却看见家中的人都已经走得精光,而她房间里装贵重物品的几个箱子,悉数被底下的伙计和妈妈们“打劫”了,只剩了一支珠花,马厩里的三十多匹良驹也只剩下了一匹,瘦弱不堪地留在了马厩。

万贯家财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眼睁睁地看着曾经风光无限、誉满京城的“金花班”如今变得零落不堪,赛金花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她突然感到,人生是如此的飘渺和无常,曾经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赛二爷”如今却落得如此田地,心中不免产生了几分凄凉。但是生活终究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正当赛金花心中还存在着那么点想要东山再起的希望时,又一个打击使得她的希望被彻底地击了个粉碎-没过多久,从刑部突然传来要押解她回原籍,不准再居住在北京的消息。收到这个消息后,赛金花就好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从头到脚都冰凉冰凉的。就这样,一纸公文彻底断送了她的京城梦。

其实,这次赛金花着实是被人冤枉的,而此事的幕后主使者就是自己亡夫的岳丈-洪钧的少奶奶的爹爹陆润庠。陆润庠是朝廷里的高官,社会地位颇高,他早就看不惯女婿讨了个流落风尘的女人做妾室。再加上自从赛金花进入京城后,“金花班”弄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让他这个洪钧的老丈人丢尽了脸面。所以他一直想把赛金花赶出京城,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机会,现在终于抓住了一点把柄,怎能不赶尽杀绝?最重要的是,他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女儿和这个流落风尘的女子再有半点瓜葛。

解散了“金花班”后,赛金花带着唯一陪在自己身边的母亲回到了苏州老家。乘船到达苏州时,天已入夜了,城门已关,于是她们便乘着小船回到了萧家巷的旧所。船在初夏的夜里缓缓地行驶着,微风携带着夏夜的气息扑面而来,在经过仓桥滨的停靠之处时,那里灯火辉煌,几个追逐戏水的少年,几个饮酒赋诗的文士,构成了一副怡静和美的画卷。那里仍然停靠着有蓬无沿的小船,在河中来回打转,几个抽着旱烟的老船夫优哉游哉地坐在船边。此情此景,让赛金花回想起了小时候。

那时,赛金花只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姑娘,从来不知忧愁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会经历这么多的人世沧桑,也从不知道人世间会有这么多的无奈和苦难。如果当初她不选择嫁给洪钧,那么她的人生会不会就归于平淡,人生也会就此而改写呢?

想到过去有求于她的人,在她离开京城的时候,看也不看她一眼,赛金花的眼泪开始在眼睛里闪烁,接着泪水便慢慢地无声地顺着秀丽苍白的面颊流了下来。

昔日的繁华已逝,十几年的卖笑生涯,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罢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赛金花恍然之间觉得,风月场中,已是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

回到故乡的日子,平静而寂寞,赛金花仿佛又变成了从前的赵彩云,每天感受着院门前的花花草草,淡雅如菊。然而很快她的积蓄就所剩无几了,不久后就和母亲去了上海,在一条弄堂里租了两楼两底的房子,再次干起了老本行。

赛金花三十出头的年纪,可谓风韵正佳,但是上海的发展却再也比不上昔日的风光了。无奈之下,她自降身价,从原来的“书寓”降到了“长三”的级别。从前在上海的几个熟客,得知赛金花重新开业,便前来捧场。眼见生意开始好转起来,但是赛金花的内心已是倦鸟归林,总希望能够遇到一个真心待她的男人,相伴一生。

这几年来,赛金花每日都是笑脸迎人,但是在笑容的背后,掩藏的却是无尽的沧桑。她觉得自己就像一根浮萍,居无定所,漂泊无依,所以她很想找一个港湾停靠。后来,她认识了沪宁铁路的曹瑞忠。曹瑞忠虽然说不上是大富大贵,但是对赛金花却关怀备至,疼爱有加。不久之后,两人就结婚了。这一次,赛金花是下了决定想要归于平静的。从她赠送给曹瑞忠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孙三爷的临别礼物就可以证明这一点。那是一把精致的象牙折扇,在折扇上面还题了几句诗:

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

从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给赛金花带来长久的幸福和安定-就在两人结婚的第二年,曹瑞忠便去世了,而赛金花又回到了自己一个人的生活。

这一年,赛金花已经三十九岁了,她经人介绍,认识了江西民政厅厅长魏斯灵,并在五年后举行了婚礼。结婚后,倚仗着丈夫的权势,两人回到了北京,相安无事地过着日子。然而此时,十九岁的女儿德官却不幸去世了,而这时,身边的老母亲也已经白发苍苍。在这种情况下,赛金花自己身边唯一可以倾诉的亲人就是魏斯灵。但是令人绝望的是,半年之后,魏斯灵撒手人寰,剩下赛金花孑然一身,欲哭无泪。

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赛金花的激情和青春仿佛一下子被燃烧殆尽,在她的心里只有一块激情燃烧过后的冷灰。在魏斯灵的棺柩下葬之后,带着魏家人的排斥与鄙视,赛金花移居到了天桥居,陪伴着她的只有多年以来对她一直照顾有加的顾妈。十三年后,赛金花已经五十多岁了,已是花容尽谢,只有那雍容的气质和娴雅的举止依稀能够显现其当年的辉煌和风光。

冬天,在阴暗寒冷的小屋里,主仆二人就蜷缩在一张破棉被里相互取暖,而夏天就好过一些。赛金花从朋友那里得来了一株葡萄树,将它种在院子里。几年后葡萄树长大了,投射出一块阴凉,而赛金花就时常坐在那里,品茶乘凉。每当微风吹过,满树的树叶随风摇曳,煞是好看,这让赛金花多少忘记了一些哀愁,但她却忍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眼望天国,身居地狱,苦苦挣扎,便成了人的一生。”

民国十五年的冬天,赛金花油尽灯枯,最终在寒风里结束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她故乡的一些朋友发起了募捐,为她妥善办理了后事,将她埋葬在陶然亭旁边,与鹦鹉塚、香塚为邻。

在赛金花去世后,报纸上还登出了这样一副挽联:

救生灵于涂炭,救国家于沉沦,不得已色相牺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颂;

乏负廓之田园,乏立锥之庐舍,到如此穷愁病死,无儿来哭,无女来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