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商汤灭夏
11396800000004

第4章 商汤灭夏的经过(1)

(一)礼贤下士 积蓄力量

汤在经营商部过程中,十分注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因此,汤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有学识、有远见的人。其中,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在商汤灭夏桀和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同的人。仲虺是个奴隶主,自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做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成为厨师。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淫乐,以致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认为要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发现商的势力是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汤也是个识才之君,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仲虺和伊尹也就全力协助汤灭了夏桀,又协助汤建立起了商王朝。

仲虺,又名中垒,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孙,是继奚仲之后又一位杰出的薛国国君。他辅佐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成为一代名相。仲虺24岁继承薛国国君之位。他是一位极具才华与政治远见的人物,居薛期间,仲虺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带领薛地民众着力改进生产工具,号召人们在各个村落的低洼地带打井取水发展农业,他还倡导人们饲养牲畜,大力发展畜牧业。他设立农官,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来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铜器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业、皮革、酿酒、养蚕、织帛等都有一定的发展。在仲虺的带领下,薛国成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国。而此时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众叛亲离。仲虺高瞻远瞩,欣然加入商汤灭夏的行列中,他从薛带了族人来到了商。

汤也早就听说仲虺是个有才干的人,正想前去相请,可是又有所顾虑,仲虺的祖辈们都是夏王朝的臣子,恐仲虺不愿归商助他灭夏。没有料到夏桀自诛灭了有缗氏以后,引起了各地一些诸侯的不满,不仅是与夏异姓的诸侯,就是与夏后氏同姓的诸侯也反目成仇,仲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来到了商。汤见到仲虺后非常高兴,向仲旭请教治国之道。仲虺根据当时天下的形势,分析夏桀如此下去,必然会自取灭亡,商将成为人心所向。他鼓励商汤蓄集力量,先伐与商为敌的诸侯,削弱夏桀的势力,然后灭夏建商。汤见仲虺是有用的人才,就任命其为左相,参与国政。

按照既定方针,商汤先后灭掉了葛、韦、顾、昆吾等国,对夏王朝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又连续攻灭了韦、顾、昆吾等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商汤灭夏,回师亳邑。诸侯都来朝贺,表示臣服。商汤随之在景亳(今山东省曹县)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建立后,夏朝的残余势力仍然比较强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商汤本人也深感自己以臣伐君,靠武力夺取天下,恐将来有人效仿自己而犯上作乱。仲虺作为商汤的重臣此时负起了应有的重任,他为了减少商王朝发展的阻力,安定人心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商王朝社会的长治久安,便以著名的《仲虺之诰》诏告天下。在诏告中,仲虺指出夏桀腐败的一生以及夏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扼要地记述了商汤的优秀品德和成功的主要原因,确立了商朝的施政方针,为商朝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还恳切地告诫汤以及汤的子孙后代,应该如何立身、主政、用人等等。这对商王朝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成汤悉心采纳仲虺的意见,十分注重夏王朝覆灭的教训,“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成汤任人唯贤的结果,换来了商王朝的强盛。而仲虺和伊尹等贤臣的历史功绩也流传千古。作为商汤一代政治家,仲虺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其能够成就伟业的重要原因。《仲虺之诰》便是其政治主张的重要体现。《墨子·非命上》也有载:“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左传·襄公三十年》:“《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悔之’。”仲虺政治主张的核心是时刻提醒商汤注意吸取夏桀“暴其民意”以致亡国的教训,采取“以宽民”的经济政策。商汤接受仲虺等的建议,在位期间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很快就发展了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成汤论功行赏,把仲虺重新封于薛,薛国便成为商王朝在东方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仲虺晚年由商朝都城回到封国。仲虺死后葬在先祖奚仲墓旁边 ,后人称为虺骨堆。

商汤灭夏,右相伊尹功不可没。在商朝历史上,伊尹的地位仅次于殷先公和商王,他的功绩一直被后人称颂。商汤和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圣君名相。伊尹,在甲骨文中又称伊,金文中称为“伊小臣”,小臣是指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名字。伊尹原名伊挚,尹是官名。有的古书中还说伊尹名阿衡(又称保衡),是不对的。阿衡是官名,商代称当权的大官为阿衡。伊尹作了商汤的右相,执掌商的大权,故称为阿衡。相传伊尹是出生在伊水边(有说在今河南伊川),长大后流落到有莘氏(一说在河南开封县陈留镇,一说在今山东曹县北)。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后裔建立的一个诸侯国。伊尹到了有莘氏以后,在郊外耕种田地以自食。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虽然身处在田亩中,还是时时关心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他想找到一个有作为的诸侯,消灭夏桀。他听说有莘国君是一个贤良的诸侯,对平民和奴隶不像夏桀那样暴虐,就想去劝其出兵。但他觉得不能贸然去接近有莘国君,于是就说自荐会烹饪,愿为有莘国君效力。按照当时的制度,只有做了有莘氏的奴隶,才能为有莘国君所用。伊尹自愿沦为奴隶,来到有莘国君身边当上了一名厨师。不久有莘国君发现他很有才干,就升他为管理膳食的小头目。他本想劝说有莘国君起来灭夏,但是一来有莘是个小国,二来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后,因而暂时还不便劝说。

伊尹在有莘国做管理膳食的小头目过程中,商与有莘氏经常往来。伊尹见汤是一个有德行、有作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可是身为奴隶,自己没有行动的自由,即使是偷跑出去也会被抓回来,轻则处罚,重则处死。而此时,夏桀的暴政引起周边部落反叛,商汤最适合取而代之。胸怀大志的商汤,求贤若渴,他派人到处调查,寻访名人,发现伊尹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商汤派使者到有莘氏部落希望求得伊尹到商,结果遭到拒绝。商汤几经考虑,最终决定娶有莘氏的女儿为妻,附带条件就是要伊尹做陪嫁奴隶。有莘氏为了攀得这门亲事,忍痛割爱,派伊尹为“媵臣”跟随有莘女嫁到商。所以古书中称伊尹为“有莘氏媵臣”(《史记·殷本纪》)。“媵臣”就是陪嫁奴隶,这与商代以后的诸侯嫁女,派大夫陪送所称的“媵臣”不同。到了商后,汤为更好地观察、考验伊尹的才能,依然让他在厨房做事,伊尹每天精心烹调美味佳肴,并亲自送到汤的餐桌上。他利用每天侍奉汤进食、给商汤送饭菜的机会,和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历数夏桀的暴虐,劝汤蓄积力量灭夏桀,并提出灭夏计划,汤发现伊尹的想法正符合自己的主张,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因此伊尹得到商汤的信任,被破格免去奴隶的身份,被任命为“尹”,相当于右丞相。自此,伊挚被称为“伊尹”。左相仲虺也见伊尹是一个贤才,两人的政治主张也相同,也就一心和伊尹合作共同辅佐汤蓄集力量,准备灭夏。辅佐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在商汤灭夏过程中,伊尹起到了巨大作用。

后来伊尹又扶立外丙和仲壬,教诲太甲改过,不仅是一代的开国元勋,还是三代功臣。商朝建立后,伊尹又协助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为政局的迅速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汤建商后三十年死去,王位传给他的长子太丁,太丁不久也死去,王位又相继传给他的弟弟外丙、仲壬,仲壬死后,由伊尹做主传位给太丁的儿子太甲。太甲是商汤的孙子。太甲即位后,伊尹写文章给太甲,教他如何做一个好的君主。告诉他如何分清是非,什么样的事情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该做,都说得很清楚。另外,他还教育太甲按照祖先的规矩办事,不能乱来。太甲读了伊尹的文章,开始还认真照着去做,但过了两年,他就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不再把伊尹放在眼里。他完全破坏了祖先的法律,残暴地统治人民。太甲的转变让伊尹很气愤,便再三规劝,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太甲不予理会。伊尹就把太甲赶下台,并放逐到商汤的墓地桐宫(今天河南偃师市)。太甲被放逐期间,由伊尹代管国家大事。太甲被放逐到祖父墓地,每天看着商汤的坟墓——虽然是开国君主,商汤的墓地却很朴素。守墓人听说太甲因为不守祖训被流放到这里,就每天给他讲商汤创业的故事,教育太甲要像祖父一样。太甲深受感动,以祖父商汤为镜,反省自己的行为,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先在桐宫附近从一点一滴做起。三年过去,伊尹通过太甲在桐宫的所作所为,确信太甲已经可以成为一个有为的君主了,就亲自带领文武大臣接回太甲,把政权交给他。太甲吸取教训,遵守祖训,按章办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从此开始繁荣起来。

因为伊尹在商朝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丰功伟绩,后人将伊尹列为历史名相之首,有时甚至把他与商汤同样对待,得到了后代商王隆重的祭祀。在甲骨文中,伊尹是列为“旧老臣”的第一位,卜辞中有“侑伊尹五示”的记载,就是侑祭以伊尹为首的五位老臣。还有“十立伊又九”的记载,就是祭祀伊尹和其他九个老臣。卜辞中除了合祭旧老臣是以伊尹为首外,伊尹还单独享祀,或与先王大乙(汤)同祭。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畜。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励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汤经常率领仲虺和伊尹出外巡视四周的农耕、畜牧。有一次汤走到郊外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东南西北四面都要进行张挂。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身对农夫和随从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毕竟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仲虺和伊尹听了以后,都称颂说:“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一面”的成语故事。商汤“网开一面”的故事在诸侯中很快就传扬开了。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赖,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壮大。

(二)争取诸侯 减少阻力

商族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居住地方迁了八次。汤为了准备灭夏,首先将居住地方从商丘迁到商族祖先帝喾曾居住过的亳(亳在现在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北面;另一种认为是北亳,在今山东曹县)。就在这里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本来商曾被夏王朝授予“得专征伐”的大权,即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有权出兵。但是汤准备征伐的并不是一般的侯,而是统治全国的夏王朝。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的邻国葛开始了。葛(今河南宁陵北)是亳西面的一个诸侯国,在夏王朝所属的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奴隶主,是夏桀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结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但是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社会中被视作国家大事的祭祀天地神鬼都不愿执行了。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很狡猾,深知商的畜牧发达,有大量的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商使便将这种情况汇报给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