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强秦弱楚:张仪
11395800000006

第6章 巧妙游说秦王

张仪在游说秦王的时候,一向注重语言的艺术。一次,张仪对秦惠王说:“我听说这样三句话。第一,实际上不知道而乱讲的,是为不聪明。第二,知道了不讲的,是为不忠,不忠的人应当死。第三是知道了,也讲了,但讲得不详细、不清楚,也该死。”实际上,张仪的意思是遇到什么事我都要详详细细说给你秦惠王听,你不要不耐烦。但是张仪不便也不能这样直说,所以说反面话,如讲得不详细、不清楚当死,最后还加上一句,我把我所知道的利害得失全部说给你听,但是如果错了,甘愿领罪。他这么一说,即使说错了,秦惠王也不好意思责怪他了。短短几句话,就什么都讲到了。这就是说话的艺术。

接下来,张仪向秦惠王把列国的局势分析了一下:“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余韩成纵,将西南以与秦为难。他们这种合纵的形势,我觉得可笑,大王请放心,没有什么可怕。世界上有三个大原则,谁违反了其中任何一个,就非灭亡不可,这个人非失败不可。这三个原则是:内政混乱的国家攻打政治修明的国家必然灭亡;以邪攻正必然灭亡;以逆攻顺必然灭亡。”张仪指的是燕、魏、楚、齐、韩、赵这六国,每个国家的内政都很混乱,真正修明政治的只有秦国,因为自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打好了政治基础。

张仪再分析天下的局势说:“他们这些国家经济不能独立,后勤补给缺乏,把所有的人力都投入到前方备战了。在战场上,拿短刀的兵站在前面,拿斧头、长武器、重武器的在后列,可是这些国家的军队遇到真正的战争,就会逃跑,绝对没有人冒死打仗。为什么呢?说是奖赏,可是不给;对于处罚,也没有彻底去执行。既然赏罚不明,人民就没有责任感,所以就不肯牺牲打仗了。”

张仪回过来头来分析秦国:“秦国政治修明,命令贯彻,赏罚分明,许多秦国年轻子弟,因为国家富强、环境舒适,从离开父母的怀抱起,就没有见过敌人,一到战场上精神就来了,看见刀子都不怕,就是烧红的火炭都敢踩上去,死了就死了,愿意牺牲的人多的是。”秦国的老百姓为什么会做到这样呢?张仪说:“断死与断生,在人的心里是绝对不同的,‘断’就是断然,就是决心。断死就是决心牺牲,断生是决心求生投降,这两种决心是绝对不同的,而秦国的青年之所以会断死于前,是因为他们养成了一种战争责任感,有一种不怕死的精神,能够奋发,非牺牲不可,有个人的牺牲才有国家的强盛。”因此,秦国的士兵可以一个战胜十个,十个战胜一百个,一百个可以战胜一千个,一千个可以战胜一万,一万个可以战胜天下了。张仪接着把秦国当时所处的列国形势、政治环境、地理环境、军事环境等一一分析清楚。最后,他说出一个秦国当前所应该采取的措施,实际上也就是张仪自己心里所希望造成的局势。他说:“国防的经费那么大,无法打仗,停在那里,士兵都很困顿。经济上慢慢虚空了,国家的农业荒废了,国库都空虚了,结果四邻诸侯不服,称霸于天下是不可能的。秦国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都是文臣武将没有真正尽心贡献意见所致。”

他话说到这里,就是要挑起战争,他希望秦国出战,但是并没有直接告诉秦王,他提到齐国:“历史上齐国称霸的时候,向四面攻破了各国,一个命令下来,列国都听他的。南有济水黄河,北有长城作为防线,像这样一个平原国家,各方面受敌,只要打一次败仗,齐国就完蛋了。那个国家的命运注定非打胜仗不可,由此可以看到战争的重要。凡事挖根要彻底,不要留下祸根,但是对于与此事无关的部分,不要轻率地去伤害,伤害了就闯祸。”接着,张仪批评秦国军事策略上的错误:“你们一度和荆国作战,破了荆国,拿下了郢,取下了洞庭、五都、江南,荆王也逃亡躲到陈国不敢出来了。这个时候,如果秦国一路追击下去,则整个荆国可以拿下来,拿到了荆国,则秦民可贪、地可利,进而影响东面的齐国、燕国。中间可以驾凌赵、魏、韩等地,秦国就可以一战而称霸天下。而秦国的决策不是这样,反而引军后退,只打有限度的胜仗,跟荆人讲和了。结果,荆人又慢慢恢复了,强大起来了,又变成了秦国的敌人,所以第一个错误就犯下去,不能做盟主——称霸。”张仪接着讲秦国的第二个错误:“有一次在北方的战争,秦国已经打到了梁国,把梁的城郭包围起来,已经可以把它拿下来;拿下了梁,魏国就撑不住了;得到了魏国,楚、赵就不会有斗志。赵亡,楚孤,一直下来,就可以称霸天下。结果秦国的谋臣又撤兵回来了,和魏国讲和,魏国又壮大了起来。”第三点,张仪谈到了秦国的内政,张仪说穰侯(秦国的权臣)当政的时候,内政上兵力用得太过分,想用一国的兵力完成两国的事,于是服兵役的人,终年奔波在前线,国内的农业退步了、商业破产了,农村衰落了,这是第三点错误。张仪再分析:赵国的地形也不便利,是亡国的地形,可是赵国在这么不利的情形之下,仍旧出兵打仗。张仪批评秦国当时的谋臣没有尽心负责任,他继续说:“其余的国家,看秦国内在的谋臣,外在的兵力,到底有多大力量,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国内是这样的情势,而各国又联合起来,秦王应该多加考虑了。”

然后张仪提出建议,先拿武王伐纣的历史来打比方。说动秦惠王,最后的结论,竟以自己的头颅来坚定秦惠王的信心,可见张仪的说话艺术,也可以见到张仪的用心良苦和求信之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