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强秦弱楚:张仪
11395800000003

第3章 开封张仪墓

张仪墓位于今天河南省开封城东开兰公路北侧的宴台河村,西面距离曹门五公里,南面与三公里处的汉代张耳墓隔边村相望,东面四公里处有南神岗汉墓群,东北面与十公里处的仓颉墓(也叫做仓王城)及其造字台遥相呼应。这一带自古以来地势较高、林木繁茂、风景秀丽,人称“风水宝地”,所以古墓葬比较多。

张仪墓占地一亩余,居宴台河村内南北街中段西侧,东临街道,南、北、西三面都临近民居房屋,墓坑周围花木扶疏,与房舍连成一片。据调查,张仪墓原为长方形高台,土质坚硬,与周围沙壤迥然有别。后来,人们都认为墓地有灵性,用墓土垒锅灶或洒在锅台上可以避蚂蚁和蚊蝇,遂挖土垒锅台或盖房屋。年长日久,张仪的墓地就变成了一处凹坑。1989年10月,东郊乡政府和村委会在张仪墓东南端靠近街道处树立了一通石碑,碑文记载了宴台河村的来历及沿革。宴台河村原名砚台,也叫做北砚台,距它东南三公里的张耳墓村称为南砚台。宋代的《北道刊误志》上记载,张耳墓因为它的形状像砚台,所以起名为砚台;张仪墓在乐安乡,形状也似砚台,所以也起名为砚台。那么,砚台或者北砚台的村名为什么演变成了宴台河村呢?传说,明清时期黄河经常泛滥成灾,曾经流至这个村的北头,冲出一个大河口,遂称这个村子为砚台河。又因为村西北与北宋时期古宴台遗址相距仅一公里,“砚”和“宴”两个字谐音,久而久之,便逐渐传为宴台河村了。

张仪及其墓地在开封的情况,已故李村人某先生在《开封名胜古迹散记》一书中有下面的记述:“张仪墓在城东北七里北砚台。张仪,魏人,初和洛阳苏秦、齐国孙膑、魏国庞涓等学艺于鬼谷。孙、庞学兵法,苏、张学游说。仪以连横之说仕于秦惠王,后为丞相十一年,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又为魏相年余。周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任齐相,最后归大梁死于大梁。”在这段文字记载中,前半部分记述张仪的事迹比较可信,而后半部分却有谬误。张仪担任魏相是第一次,不是“又为魏相”,也不是“年余”,而是从周显王四十七年(公元前322年)至周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共四年。所谓的周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任齐相也有错误,不是担任齐国的相国,而是复任秦相,张仪两次相秦共十一年。张仪最后归大梁且死于大梁是正确的。

张仪是魏国人,最后复为魏相,然后去世,葬于魏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是可以肯定的,不可能葬于其他诸侯国所在地。关于张仪墓,除宋《北道刊误志》所记载的以外,明代《汴京遗迹志》(汴京是开封古名)、《开封府志》、清代《祥符县志》、《宋东京考》等,都记载张仪墓在开封城东七里或者城东北七里的砚台或北砚台(就是今天的宴台河村)。古书上说的七里,应为约数,后代相继沿袭传开来。现今根据实测张仪墓距曹门5公里。开封之张仪墓,史料记载与传说一致,可谓是确凿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