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的纷争
11363200000009

第9章 七雄纷争引发的思考

(一)统一成为必然趋势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但这其中又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的趋势大大加强。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经济条件来说,由于战国经历了春秋时期以来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四方的物产都运到中原地区进行交换,这给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第二,人们渴望统一。农民厌恶割据和混战带来的负担和苦难;工商业者因混战割据限制其发展而要求统一;地主阶级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保护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统一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愿望。第三,从民族关系来说,经过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华夏民族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第四,经过长期的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大国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势,诸侯国数目减少,并且形成了区域性的稳定和局部的统一,为大一统提供了条件。最终,秦国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结束了战国七雄的纷争。

(二)重视人才

战国七雄之中以齐、秦两国势力最为强盛,想必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齐、秦两国都重视求贤以振兴国家。

1.齐国

齐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齐国统治者长期执行了正确的用人政策,齐国自姜太公建国之初,就将“尊贤与用能”作为齐国用人之道,这在当时世卿世禄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具有非凡的意义。“尊贤与用能”极大地团结和利用了齐国土著及异姓贵族中的贤能之士,缓和了姜氏政权与土著及异姓贵族之间的激烈矛盾,这也是齐国能够在建国之初迅速稳定并最终成为大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姜太公同时为后世姜氏君主树立了尊贤用能的榜样。春秋时期,齐桓公进一步发展了姜太公“尊贤与用能”的用人政策。当是之时,管仲与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大乱,于是他们各为其主,管仲随公子纠逃往鲁国,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在齐国周边伺机而动。随后齐国果然大乱,两位公子都想趁机回国夺取王位,但公子小白先行一步。管仲为使公子纠顺利即位亲率军队截击公子小白,当公子小白的车队走近的时候,管仲一箭便使公子小白倒地不动,管仲对公子小白的死信以为真,于是率军撤退。但公子小白其实并未中箭,他只是倒地装死罢了。面对当初差点杀害自己的仇人,齐桓公并未耿耿于怀,反而在鲍叔牙向自己推荐管仲时不计管仲当年一箭之前嫌,重用异国之臣管仲,并尊之为“仲父”,位在命卿国氏、高氏之上,权势仅次于自己。正是齐桓公这种“尊贤与用能”使得齐国最终能够成就霸业。

2.秦国

秦国自秦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建国后,国力一直未有提高,直至秦穆公即位后,他决心使秦国强大起来,于是寻求、招募天下贤能之士辅佐政事,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百里奚曾任虞国大夫,作为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入秦,后不甘耻辱,出走到楚。秦穆公听闻百里奚之贤,命人用五张羊皮将其请回国中,委以重任。由余是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关键人物,此人乃是贤能之人,秦穆公利用离间计使其为秦国所用,在他的帮助下,秦国得到进一步发展。秦穆公在这些贤能之士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称霸西戎的雄心壮志,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为秦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秦孝公即位之后,商鞅离魏入秦,以“强国之术”取得秦孝公的信任,两次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秦惠王时期,魏国人张仪以“连横”的策略深得秦惠王宠信,秦惠王以客卿之礼相待,并委以重任。最终张仪“连横”的策略拆散了东方六国的“合纵”,六国势力遭到削弱,从而加速了秦国的统一步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选贤是决定着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关键。战国时代的纷繁战乱以秦国的一统天下降下了帷幕,历史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