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宦官与太监
11363000000006

第6章 忠宦和奸宦(1)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一分为二的。宦官也一样,有奸宦,也有忠宦。奸宦为害国家,忠宦忠于君民,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赵高

赵高,赵国人,父亲因犯重罪被处以宫刑,连累母亲也被罚为官婢。后来,母亲与人野合,生下赵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规模地掠来各国美女充实后宫,嫔妃多达万余人。庞大的后宫需要众多的宦官,战败国的宦官也与宫中美女一起来到秦宫。赵高就是在秦始皇灭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宫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深受秦始皇的重用,被任命为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乘舆。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京巡游,由次子胡亥及丞相李斯陪侍左右,赵高也随驾同行。当车驾行至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时,秦始皇突患重病。他自感来日无多,急令赵高给长子扶苏发诏书,让扶苏把所属部队交由大将蒙恬掌管,然后迅速赶往咸阳办理后事,继承帝位。诏书尚未发出,秦始皇即病逝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

李斯认为如果宣布秦始皇的死讯,会引发全国动乱,便秘不发丧,而命令车驾飞速向咸阳进发。

秘不发丧为赵高实施偷梁换柱的冒险计划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一路上,宦官照旧上饭,百官奏事如初,只有几个人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

这时,深得胡亥宠信的赵高开始打上坏主意了。当初,秦始皇重用蒙氏兄弟,蒙恬在外为将,蒙毅在朝内参政。赵高入宫后,秦始皇让他教胡亥断狱,胡亥极宠信他。后来,赵高犯了罪,秦始皇让蒙毅审理,判了死刑。秦始皇见赵高平日做事勤敏,因而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官职。从此,赵高十分痛恨秉公执法的蒙毅。

如今,赵高想,如果扶苏即位,必重用蒙氏兄弟,到那时自己就倒霉了。于是,他给胡亥出主意,伪造诏书,以秦始皇的名义诛杀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同意了。赵高说:“此事不与丞相合谋,恐怕不能成功。”于是,胡亥让赵高找李斯商量。赵高对李斯说:“皇上的符玺和写给扶苏的信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全凭你我之口了。你看怎么办好?”李斯吃了一惊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之言?这不是做人臣的应当议论的。”赵高问道:“在扶苏心目中,你能比过蒙恬吗?”李斯说:“当然比不过蒙恬。”赵高说:“扶苏如果即位,必然让蒙恬做丞相,到那时你肯定不能衣锦还乡了。而胡亥仁慈宽厚,即位后对你有好处,可以保住丞相之位。请你好好考虑考虑再做决定吧。”李斯听了,认为他说得有理,便和他定计,诈称接受秦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另写了一封信给扶苏,说他不能开边立功,士兵多有伤亡,还屡次上书诽谤君父,还说蒙恬身负辅佐重任,却不能矫正太子的过失。因此,两人要同时赐死,士兵改由裨将王离统领。

扶苏见信后立即自杀,胡亥即位,史称秦二世。后来,蒙氏兄弟也被赵高害死了。

秦二世不学无术,凶暴残忍,只知享乐,登基后听信赵高之言,增加赋税,滥用酷刑,使百姓和群臣不堪忍受。不久,天下大乱,陈涉、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等豪杰起兵响应,百姓纷纷造反。

胡亥面对危机,不肯引咎自责,反而多次责备李斯无能。

赵高依仗胡亥的宠信为所欲为,为报私怨,杀人极多。他怕大臣入朝举报,便劝秦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原故。陛下年轻,未必尽通诸事,坐在朝上万一言语失宜,举止不当,必被大臣所见,加以指责。这样,如何向天下展示皇帝的神明呢?因此,陛下不如深居宫中,让微臣和懂法令的侍中处理政事,有事也好商量。这样,天下就会称陛下为圣主了。”秦二世正好懒得上朝,听了这话,真是求之不得,立即准奏。

从此,秦二世再也不坐朝接见大臣,朝政全由赵高一人决定了。

为了独揽大权,赵高虚报案情,罗织罪名,硬说李斯要谋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李斯备受五刑,先处以黥刑,又砍掉左右脚趾,然后腰斩于咸阳闹市。赵高还将李斯的父母、兄弟、妻子的三族全杀了。

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为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最终竟落得这样的下场,不禁令仁人志士扼腕长叹。

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独揽朝中大权。赵高自知权重,恐怕朝臣不服,特地在一天早朝时将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道:“丞相搞错了,怎么指鹿为马?”赵高问左右大臣说:“这是鹿还是马?”有的人默不做声;有的人阿附赵高说:“这是马啊。”有的人据实而言说:“这哪里是马,分明是鹿嘛。”退朝后,赵高把说是鹿的人一个个都治罪了。从此,赵高说一不二,谁也不敢多言了。

赵高常对秦二世说:“关东盗贼成不了什么大事。”秦二世深信不疑,整日在后宫尽情享乐。赵高所说的“关东盗贼”指的是秦末起义军。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下函谷关,关中震动,赵高这才害怕了。他怕秦二世治他的罪,将他处死。于是,他开始称病不上朝了。

秦二世派人责问赵高道:“丞相,为何盗贼越来越多了?”赵高一听,更加害怕了,怕的是秦二世向他问罪杀了他。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杀死秦二世。他让女婿阎乐率兵入宫,数落秦二世的罪行,逼他自杀。秦二世问道:“我可以见丞相吗?”阎乐说:“不可以!”秦二世说:“我想做一郡之王。”阎乐说:“那不行!”秦二世又说:“做万户侯也行。”阎乐仍说不行。秦二世又说:“我愿和妻子去当老百姓。”阎乐说:“我受丞相之命,特来杀你。你虽有话,我也不敢回报。”秦二世听了,无可奈何,只得自杀。

赵高见秦二世已死,扬言要立秦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传令先让他斋戒五天,然后到宗庙接受玉玺。

子婴和儿子商量道:“赵高杀了皇上,怕群臣杀他,诈称要立我为王。我听说他已经和关东盗贼约好,要尽除秦宗室,在关中称王。他让我去宗庙,是想在宗庙里杀我。我称病不去,他一定来找我。他来时,我们就杀了他。”

赵高果然派人去请子婴,子婴不去。赵高只得亲自去请,责问道:“宗庙大事,为何不去?”子婴骂道:“祸国殃民的奸雄,你的死期到了。”话音刚落,伏兵应声而出,将赵高剁为肉泥。

随后,子婴素车白马,手捧玉玺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了。

人们都说赵高祸国殃民,刚刚建立不久的秦帝国断送在他的手里,让中国历史延缓了前进的脚步。

蔡伦

蔡伦于东汉明帝永平四年(61年)生于湖南桂阳郡耒阳县(今湖南耒阳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耒阳地处湘江支流耒水流域,是鱼米之乡。蔡伦从小随父辈种田,聪明伶俐,讨人喜欢。

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蔡伦入宫当了一名宦官。他勤奋读书,成绩优异。

建初元年(76年),汉章帝即位,见蔡伦好学不倦,为人正派,不苟言笑,便让他去专门侍奉宠妃钱贵人。

钱贵人见蔡伦面如冠玉,唇红齿白,像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心里十分喜欢他。

但蔡伦天性孤傲,不善逢迎,特别是侍候后宫嫔妃更不是他的志向。因此,他整日郁郁寡欢,十分苦恼。

蔡伦最喜爱的事是读书,一有空就往秘书监杨太史那里跑。杨太史名堪,继承父业做了太史令,经常在秘书监整理文史。他是一个饱学之士,见蔡伦好学上进,特别喜欢他。

杨太史那儿有好多书,书使蔡伦暂时忘记了烦恼。

有一天,钱贵人对汉章帝说:“陛下,蔡伦对文史极感兴趣,整天捧着书看,简直成了书呆子。他一有空就往秘书监那儿跑,见了杨太史就精神百倍,不如就让他到秘书监去吧。”汉章帝对蔡伦印象极好,知道他好学,便让他到秘书监去了。

蔡伦到了秘书监,杨太史对蔡伦视如己出,爱护备至。蔡伦见杨太史为人忠厚,便把他当父亲一样孝敬了。他见杨太史整天用刀笔在竹简上刻字,十分辛苦,不禁深表同情。他想:“听说武帝时有人发明了纸,如果用纸书写,那该多省力啊。”一天,他问杨太史说:“听说过去有人发明过纸,为什么不用纸写字呢?”杨太史说:“纸在前朝时就出现了,因是用麻做的,故称麻纸,但它又脆又粗糙,不适合写字,只能用来包东西。”蔡伦听了,若有所思地说:“啊,原来是这样。”

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在杨太史的举荐下,蔡伦被提拔为尚方令,专门负责管理宫中刀剑等兵器的制造。由于蔡伦忠于职守,刻苦钻研技术,他负责监制的兵器质量特别好,受到广泛的赞扬。

蔡伦升任尚方令后,常因职务之需,到乡间作坊视察。一天,他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留下了一层丝絮,揭下后酷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蔡伦由此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渔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方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了植物纤维纸。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将造纸过程和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一同呈报汉和帝。

蔡伦受到了皇帝的称赞。蔡伦向汉和帝说:“请皇上给这种书写用品赐个名字吧。”

原来,过去竹简和丝织品都可以制造书籍,人们称用来制造书籍的丝织品为纸。从“纸”字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种丝织品。

现在,蔡伦请汉和帝赐名,汉和帝说:“这种书写用品又薄又白,和过去做书用的丝织品——纸极其相似,干脆就叫纸吧。”于是,纸有了新的含义,并渐渐得到了推广。当杨太史捧着蔡伦

送给他的一叠纸时,不禁老泪纵横,这份孝心比亲生儿子还重啊。只要了解过去刻字之难,就可以理解这种心情了。

古时,人们看书、写字是件很困难的事。当时的书籍都是用竹简、木片、龟骨、兽骨和金石等材料刻制的。

古人先把竹板和木板削平、刮光,制成竹简和木片,或用刀刻字,或用毛笔把字写在上面,然后用绳子或皮带将这些竹简或木片编成册,就成了书了。

汉武帝时,东方朔给皇帝上书,竟写了三千根竹简,派两个武士才把他写的奏章抬进朝堂。这份奏章大约有三百多斤重。当时,虽然有了丝织品,可以作为文字的载体,但这些丝织品价格相当昂贵,一匹帛可以换七百二十斤米。面对这种情况,人们绞尽脑汁,要研制一种能够代替竹简和木片的文字载体。于是,有人试着把树皮、麻头、破渔网等物用刀切碎,放在水里泡上几天,再捣烂成浆,经蒸煮后摊在席子上刮成薄片,放到太阳下晒干,就成了一种纸。只是这种纸很粗糙,颜色黑黄。但它重量轻,成本低,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喜欢,但不太适宜写字。这就是汉武帝时发明的纸。

东汉时期,文化相当发达。京城里经常聚集数千名学生讲学,人们对纸张的需求更加迫切了。而蔡伦造出了十分适用的纸,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啊。

汉和帝死后,邓太后临朝听政,封蔡伦为龙亭侯,因此人们称他造的这种纸为“蔡侯纸”。

从此,人们使用龟壳、兽骨、竹简、木片做文字载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蔡伦的造纸术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美国出版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

家”时,蔡伦仍然榜上有名,被称为“造纸鼻祖”。

李辅国

李辅国生于唐长安四年(703年),相貌极丑,本名静忠,排行老五,在唐玄宗年间(712年—756年)入宫做了太监。

四十岁之前,李辅国默默无闻。四十多岁时,李辅国开始掌管宫廷的马匹登记簿,总算当上了个小头目。

不久,李辅国入东宫服侍太子李亨,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李辅国尽心侍奉太子李亨,成了太子的心腹。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后,唐玄宗率太子及后妃奔蜀。李辅国随从太子西行,一心服侍太子。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李辅国参与了随军将士捕杀杨国忠的兵谏,又建议太子分领唐玄宗麾下的将士,分道扬镳,北至朔方另寻出路,以谋恢复唐室。

这时,太子李亨正奉唐玄宗之命在队伍后面安抚百姓,安土重迁的百姓希望太子留下带领大家抗击叛军。李辅国见百姓要求强烈,知道民心可用,便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于是,太子遂与唐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

到达灵武后,李辅国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次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性格懦弱,以为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股肱之臣,封其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让他掌握兵权,并赐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

唐军收复长安后,李辅国随唐肃宗回到长安,被封为郕国公。

唐玄宗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也回到了长安。开始时,他过着无所事事的自由生活。李辅国怕唐玄宗复位,使他失去既得利益。因此,他多次晓以利害,劝唐肃宗严防唐玄宗复位。在李辅国的挑唆下,唐玄宗成了唐肃宗的一块心病。

在唐肃宗的默许下,李辅国对唐玄宗步步紧逼。李辅国怀疑唐玄宗左右有拥护唐玄宗复位的阴谋,竟把唐玄宗喜欢的三百匹马收回了绝大部分,仅留下十匹;接着又强令唐玄宗迁到皇城内宫,只留下几个老弱病残的太监和宫女伺候唐玄宗;最后,又把对唐玄宗忠心耿耿的太监高力士流放,强令唐玄宗的爱将陈玄礼致仕。这样,唐玄宗每天过着凄凉、忧惧的生活,不久便病逝了。唐肃宗曾数次想看望重病中的唐玄宗,都因李辅国阻挠而未能成行。

李辅国掌握了朝中大权,政事一决于李辅国,朝臣奏章要先经他的手才能上呈给唐肃宗。宰相和百官除常日朝见外,奏事时必须经由李辅国才能面见皇帝。皇帝颁发诏书要由李辅国签署后才能执行,群臣无敢非议者。

李辅国设置了“察事厅子”,由他的数十名心腹负责监督官员的一举一动,对于不顺从他的官员予以严厉打击。京兆府、县的地方官和地方上的节度使都由李辅国一手委派,司法审判案件要由他决定。李辅国权倾朝野,气焰熏天。

李辅国出行时,气派之大超过了皇帝。李辅国狠毒嚣张,权势逼人,人人敬畏,就连宗室都以“五郎”称之,宰相李揆更是称李辅国为“五父”。

正直的大臣痛恨李辅国,宗室李岘多次向唐肃宗陈述李辅国的不法行为和僭越劣迹。唐肃宗宁愿做傀儡,落得清闲。在李辅国的操纵下,竟把李岘贬出京城。

在朝中一手遮天的李辅国企图做唐朝的第一位宦官宰相,遭到了宰相萧华的强烈反对。李辅国怀恨在心,多次在唐肃宗面前诬陷萧华,威逼唐肃宗用他的亲信元载取代了萧华的相位,将萧华逐出京城。

李辅国之所以能为所欲为,还得益于唐肃宗的皇后张氏的支持。他们两个人互相勾结,内外相应,牢牢地控制了政权。他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人,无论是高官还是显贵都想方设法除掉。唐肃宗的次子建宁王李炎聪明过人,尽心竭力辅佐太子广平王李豫,深得皇帝欢心。心胸狭窄、嫉妒成性的张皇后与李辅国多次在皇帝面前中伤建宁王,诬蔑建宁王心怀不满,要谋害太子。昏君唐肃宗竟然下诏赐死建宁王,给唐帝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