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宦官与太监
11363000000005

第5章 宦官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周王朝及各诸侯国都设置了宦官,《诗经》、《周礼》、《礼记》等古籍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秦汉建立后,创立了一整套宦官机构,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历史舞台上,宦官始终是一股活跃的政治力量。其中东汉王朝(25年—220年)、唐王朝(618年—907年)中后期、明王朝(1368年—1644年)是宦官势力最为猖獗的三个时期。

宦官也是皇帝用以加强皇权的工具。在中国古代皇帝专制政体中,宦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随着封建帝王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宦官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秦二世时,宦官赵高专权,为害天下,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用文人担任中常侍,以抑制宦官的势力。

吕后称制时,宦官张卿出入宫廷内外,宣诏传命,起了很大的政治作用。

汉初自觉利用宦官加强皇权的是汉武帝。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设置了内朝,开始任用宦官参与政事。

汉元帝以后,更加重用宦官。汉元帝让宦官史游担任黄门令,由于他忠心耿耿,因而颇得汉元帝的信任。宦官弘恭、石显为人巧慧,娴于政事,善体人主之意,所办之事,所说之话,无不深合上意,因此深受汉元帝宠重,宫中大小事务全由他们处理。他们以中书之职掌政,权倾朝野,百官畏惮。

从汉武帝开始,宦官在皇权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东汉,宦官的势力达到了顶点。

汉光武帝为了把朝政控制在自己手中,对外戚和功臣严加防范,因而重用宦官,许多机密要事都让他们参决,而外廷三公只负责奏事和行政而已。

西汉时,内宫之官或用宦官,或用士人,并无定制。东汉以后,内宫之官改由宦官担任,不再任用士人。开始时,内宫由外戚和宦官共同把持。由于外戚掌权,皇帝与外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因而宦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统治集团中的重要势力。

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左右皇帝视听,结果往往造成宦官专政的局面。

皇帝之所以愿意任用宦官来加强皇权,是认为他们身居宫中,孑然一身,没有外党,与外戚不同。而宦官也只有完全依附皇帝,忠心耿耿地为皇帝效力,取得皇帝的信任,才能常保富贵。于是,两者一拍即合。孰料,宦官贪得无厌,竟走向了皇权专制的反面,反过来凌驾于皇权之上。因此,在东汉、唐朝和明朝都出现过宦官之祸。

东汉和帝以后,皇帝大都寿命短,年纪不大就死了。即位的皇帝大都还是孩子,不能执政,只得由皇太后临朝称制。在父权时代,太后虽能称制,但却不能亲自接见大臣,只得委政于娘家,由自己的父兄或子侄领军,把持政权。小皇帝长大后,都不甘心受外戚挟制,极力想把皇权从外戚手中夺回来,但宫禁内外尽是外戚党羽,唯一可以信赖的只有身边的宦官。因此,他们便与宦官密谋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外戚。皇帝大权在握之后,自然要报恩,要重用宦官,这就为宦官势力的急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终于酿成了东汉末年的宦官之祸。他们为非作歹,卖官鬻爵,残害忠良,好多忠臣良将、仁人志士都死在他们手里。宦党遍布天下,敲骨吸髓,吸尽了民脂民膏,终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唐玄宗时,宦官又多又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授予三品将军衔者也不在少数。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位列三公,部分宦官还手握军权,在朝中举足轻重。

唐肃宗时,设观军容使,由宦官中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从唐德宗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因为军政大权被宦官把持,不仅文武百官甘拜下风,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了。从唐宪宗到唐昭宗九位皇帝中,有七个皇帝是宦官拥立的,两个皇帝被他们所弑,宦官专政成为中晚唐的一大痼疾。

宋代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并掌握军政大权。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他们的官阶,禁止他们兼任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确规定宦官不许干政,违者立斩。

从朱元璋的四子永乐皇帝开始,宦官渐渐受到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去担任监军。

永乐皇帝的帝位是从亲侄子手中夺来的,因此总是睡不稳觉,怕臣民起来反对他,于是,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置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监视臣民,有事直接报告皇帝。

明宣宗时,改掉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置内书堂,让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东厂外又另设西厂,用宦官担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

此外,宦官机构日益膨胀,宫中设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十二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四司及兵仗、银作等八局 ,总称二十四衙门,也称二十四监。各监设专职掌印太监一名。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竟多达数万之众。

明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之先河。

此后,宦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给百姓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从此,明朝江河日下,亡不旋踵了。

鉴于明朝宦官为害之烈,清朝皇帝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严禁宦官干政。顺治皇帝仿朱元璋旧制,铸铁碑立于交泰殿,明文规定宦官凡有不法行为,要凌迟处死。

康熙皇帝在位时,总管宦官最高只为五品,雍正皇帝裁减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宦官人数大幅度减少,直至清末也未超过三千人。

慈禧太后统治中国近五十年,保守固执,刚愎自用,宠信宦官李莲英,在朝中一手遮天,胡作非为,从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宦官制度。但退位后的末代皇帝仍在紫禁城宫中居住,继续役使前清宫内的部分宦官,约有一千人左右。直至1924年,末代皇帝被赶出皇宫,残存的宦官才终于被遣散。

宦官是中国古代宫中的特产,主要负责帝王及后宫的各项事务,实际上是帝王和后妃的奴仆。帝王为了防止他们秽乱后宫,便残忍地将他们阉割了。他们是不幸的,但他们身居后宫,在帝王之侧,常与帝王接近,由于这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他们在宫廷政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宦官虽然出身卑微,但却不可小觑。他们一旦手握重权,好太监可以兴邦,坏太监可以亡国。

好太监如东汉的蔡伦和明朝的郑和,他们功在国家,名扬世界,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此外还有更多为国家和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的宦官,下面要加以介绍的。

坏太监可以亡国,已如上述,这里就不赘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