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好员工就用这几招
11305900000019

第19章 给员工授权的绝招——管头管脚,但不要从头管到脚(1)

做管理,最忌讳的就是事必躬亲、一切包办。要知道,领导之妙恰恰在于“管头管脚”,而不是“从头管到脚”。老板抓大放小、合理授权,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这样的企业自然会干劲十足、充满活力。

事必躬亲,没有当领导的命

一位企业老板说:“很多人把事必躬亲当成一种美德,刚创办公司时我也不例外,但随着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我越来越觉得事必躬亲的负面作用很大。虽然我还是那么能干,但公司的整体工作效率却不见提高,我逐渐认识到这是事必躬亲带来的恶果。”

管理者事必躬亲会带来怎样的恶果呢?首先,管理者全面管理、包办一切,员工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很难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慢慢地,员工就很容易养成被动干活的习惯,当公司出了问题时,他们没有主动解决的意识,而是等着领导来处理,而领导者却感到越来越累。

对于那些有能力、有才华、比较上进的员工来说,他们比普通人更希望展现自己的价值,一旦他们在工作中没有机会发挥才能,他们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积怨久了,他们就可能递上辞呈,这是不难预料的事情。

汉斯是美国一家大百货公司的老板,虽然公司规模很大,但其依旧采用小店铺的管理模式,对公司的上上下下逐个把关:哪个管理者做什么,该怎么做;哪个员工做什么,该怎么做,他都会细致入微地布置。

有一次,他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和家人去拉斯维加斯度假,可是才出门两天,反映公司问题的邮件和电话就源源不断,而且大都是一些琐碎小事。这使汉斯不得不提前结束这次假期,早日回到公司处理那些琐碎问题。

如果汉斯在管理过程中不那么事必躬亲,把各个部属的职责安排清楚,让每个部属各司其职,公司还有那么多琐碎事情需要他处理吗?造成现在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汉斯管得太多、管得太宽,由于他事必躬亲,滋长了部属和员工的惰性、依赖性,以至于公司离开了他便无法正常运转。

无独有偶,山东一家玩具厂的老板也遇到了汉斯同样的情况。他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企业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过问一下,招聘员工、客户退款、签订合同、制订销售计划、把关产品质量、接待工商局的审核……事无巨细,全都经手他才放心。

后来,老板觉得这样做不好,于是就象征性地放了放权,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增设了几个副总的职位,让他们分担自己的工作。但是在大部分的决策、财务问题、人事任免上,他依然一手抓。因此,几位副总经常大事小事找他签字,他依然轻松不起来。

面对同行竞争对手的压力,该老板感到力不从心,他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放手让下属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呢?他回答说:“我也想让下属做他们该做的事啊,可是现在这年头,连亲爹都不能信,下属们办事我又怎么放心得下呢?”

这位老板由于不信任下属,觉得没有人才可用,于是大事小事都亲力亲为,这就是他身心疲惫的根本原因。这位老板的心理是典型的“小货郎”心理,他就像一个卖杂货的小货郎,一个人把整个企业挑在肩膀上。当企业规模小时,这样做也无妨,但企业规模庞大时,一个人怎么挑得起一家大企业呢?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老板自夸地说:“我就是整个企业的主心骨,离开了我企业就不能正常运转。”在这种自夸的背后,其实企业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因为凡事都要老板出面的企业才能正常运转,最终会累垮老板。

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由于长期紧张的工作、频繁的应酬,往往导致他们过早地出现健康问题。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优秀的企业家英年早逝的消息,留给公司的只是无尽的忙乱和永远的遗憾。对此有人评论中国的中小企业老板:“40岁之前用命换钱,40后拿钱换命。”所以说,事必躬亲的人没有当领导的命,因为事必躬亲太累了,最后会累死,累死了又怎么当领导呢?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局长不做副局长的事,副局长不做股长的事,股长不做办事员的事。这样,人人有事干,人人乐于干事。”可见,真正有智慧的领导就在于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管理者,那就用好手下的人,做好分内的事,努力为下属搭建舞台,放手让下属去干。

走出办公室,总经理才能施展开拳脚

有人说:“屁股决定脑袋。”意思是,一个人坐在什么位置,其眼界就容易被那个位置限制。正如青蛙坐井观天,眼界只有井口那么宽,眼睛只能看见井口上空那片天,其思维也很狭窄,在这种环境下怎么施展得开拳脚呢?

现实中,有些管理者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总是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不愿意走出办公室,他们不知道走出办公室的意义有多大。一位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的企业家说:“我一直认为,喜欢走出办公室的老板容易成功。”因为走出办公室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收集更多的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信息,从而为作出更具前瞻性的、创造性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斯和瓦特门在他们共同出版的著作《追求卓越》一书中表示:“在卓越的企业中,高层主管不是坐在豪华的办公室里等待部属的报告,而是在忙碌的企业管理之余,抽时间在各部门和企业之外走动走动。”他们建议管理者至少把一半的时间用在办公室之外,去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去了解企业的产品营销情况,去搜集一线的市场信息,以弥补下情上达过程中造成的不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常来说,一个信息在经过多人多次转述时,容易对信息造成过滤,影响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影响领导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再者,管理者如果只坐在办公室等待下属汇报信息,那么就很难在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快速制定策略,而走出办公室,主动去了解信息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宗庆后就喜欢走出办公室,去了解对企业发展有益的信息。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总,宗庆后资产上百亿,每天他都很忙,但无论怎么忙,他都会抽空走出办公室,去了解了解市场。据说一年365天,宗庆后有200多天在市场一线跑。曾有人问宗庆后:“娃哈哈是怎么成功的?”他的回答是:“娃哈哈的成功是跑市场跑出来的。”

宗庆后从来不请那些国内外知名的营销咨询公司做市场调研,他相信自己跑市场时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通过跑市场,宗庆后获得了很多在办公室根本无法获得的第一手信息,比如新产品的口感如何?包装好不好?宣传效果怎么样?竞争对手在做什么?等等。

通过跑市场了解的珍贵信息,宗庆后做了许多英明的决策。决策执行之后,他还会通过新一轮的跑市场去验证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看是否有需要调整和补充的地方。这样他的经营思路就变得越来越清晰,决策也越来越准确。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饮料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稍有竞争力的饮料企业都被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兼并,民族饮料企业毫无对抗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宗庆后依然坚持走出办公室,走入市场第一线,由此研究出两大可乐的营销空白点。经过多次市场调研,他终于找到了市场的切入口,打响了“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品牌,如今娃哈哈已经和两大可乐公司呈现三分天下的局势。

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企业要想从容应对竞争、稳步快速地发展,领导者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多方面收集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多借鉴同行企业的经营优点,多关注市场的形势变化,而这一切仅靠坐在办公室里,靠听下属汇报是很难做好的。聪明的管理者知道,每天坐在办公室里的领导是无法经营好公司的,只有经常走出办公室,领导才能施展拳脚,企业才有发展的希望。

经常走出办公室,不仅可以增长见闻、收集信息,还可以了解员工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鼓舞下属的斗志,培养企业领导者的亲和力。试想一下,员工在生产一线工作,领导者走过来与员工打招呼,对员工表达关心和慰问,员工是不是会受到激励呢?当领导者经常性地走近员工,与员工打成一片时,领导者与员工的距离是不是慢慢拉近呢?领导者的亲民形象是不是树立起来了呢?在这一点上,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盛田昭夫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领袖,只要有空闲他就会走出办公室,到生产一线去和员工接触,去各个分店转悠,找机会与员工沟通。他认为走到员工中去,有助于拉近与员工的距离,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倾听他们的意见,使大家在一个轻松、透明的环境中工作。

有一次,盛田昭夫到东京办事,由于时间充裕,他就去了一家挂着“索尼旅行服务社”招牌的小店,进去后他对店员说:“相信你们在电视或报纸上见过我,今天我特意来和你们打个招呼,让你们看一看庐山真面目。”

大家平时只在新闻媒体上见过盛田昭夫,这次亲眼看见他,感到特别亲切,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盛田昭夫在店里转了转,和员工随意交谈起来,很好地融洽了大家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次,盛田昭夫去美国加州的帕罗奥图市参观索尼公司的一家分支研究机构。参观活动结束后,盛田昭夫应研究机构一位美籍经理的邀请,欣然答应和他合影。之后,盛田昭夫主动邀请其他员工来合影,就这样大家很荣幸地与盛田昭夫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正是靠着这种“走动”,盛田昭夫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亲和力,很好地激励了企业员工,使大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走在行业的前列。

走出办公室,走近企业员工,这对管理者来说,是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管理者个人魅力的重要体现。每个员工都希望获得企业最高领导的激励,哪怕是打一声招呼,说一句肯定员工的话,都能充分地鼓舞员工的士气。所以,请记得经常抽空走出办公室,去亲近员工,与员工打成一片,这样整个团队才能在你的带领下齐心协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有益的情报90%来自于公司之外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就是金钱,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可是信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经过实地调查,一点一滴收集起来的。正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身为管理者,没有调查、没有收集信息,就没有决策权,而要想收集信息,就要积极走出去,因为90%的有益信息来自于公司之外。

玫瑰花象征着爱情,每个人在买玫瑰的时候,都会挑选最鲜艳、最饱满的花朵。而那些枯萎的、死掉的玫瑰花往往一文不值,会被扔进垃圾桶。因此,花店的主人才会竭尽全力地为花儿保鲜。可是在哥伦比亚,有一位花商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枯萎、死掉的玫瑰花当成宝贝,而且每年靠这些花赚了很多钱。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本这位商人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他有一个习惯——逛街,他认为逛街可以搜集信息,发现商机。有一次,他逛街时经过一个花店,看见花店老板把一些枯萎的玫瑰花丢到垃圾桶里。当时他忽然闪现了一个念头:为什么枯萎的玫瑰花要丢掉呢?难道不可以卖吗?回来后,他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忽然听到电视里有这样一段对白:

男:请不要离开我,我不想分开!

女:现在已经晚了,我们的爱情已经凋谢了。

“凋谢”一词令商人印象深刻,他顺着“凋谢”一词往下思考:玫瑰花象征着爱情,爱情凋谢了,玫瑰花就枯萎了。反过来,玫瑰花枯萎了,也意味着爱情凋谢了,这个时候情侣往往会选择分手。但有时候情侣想分手,却说不好意思说出“分手”二字,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物品来暗示,而枯萎的玫瑰花不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第二天,商人再次去各花店门口走动。当他看见有人把枯萎的玫瑰花丢掉时,他马上捡回来,然后配上精美的包装,卖给那些想分手但又耻于说出“分手”二字的情侣。没过多久,他就靠卖枯萎的玫瑰花而发财。

案例中的商人之所以卖枯萎的玫瑰花,就是因为他从花店老板扔掉玫瑰花这一现象中发现了商机。如果商人不走出公司,就不可能发现有益的信息,不可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致富的商机。由此可见,老板多走出办公室,对发掘有益的情报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不管是致富的商机,还是企业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都要靠管理者去外面了解。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玩着电脑,凭空拍脑袋作决策,是不可能作出正确战略决策的。英明的管理者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不仅限于坐在办公室里。一位从事手纸制造业的老板表示,他的成功完全靠收集公司之外的有益情报,例如,他会和客户聊天,和经销商交流手纸的销售情况,还会亲自到商店里购买同行的手纸,然后对比自己的手纸,发现自己手纸的优缺点,做到知己知彼。

柯经理是一家水果罐头生产厂家的老板,公司创办半年来,他和全体员工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寄出了很多样品,但产品的销售量不太好,回头客都是小用户,大的经销商好像都是 “一锤子买卖”。这让柯经理感到一头雾水,最后他决定走访客户,了解客户对自己产品的评价。

一个大客户告诉柯经理:“你们的水果罐头味道挺不错,但是质量不如其他牌子的水果罐头,有一位顾客买了几瓶罐头回去后,第二天就来找我,说罐头里有头发丝。食品是吃到肚子里的,质量一定要过硬,否则,你的产品根本没有竞争力。”

之后柯经理又走访了几个批发商,综合大家的意见,柯经理意识到自己的水果罐头质量真的有待加强。回到厂里之后,柯经理要求全体员工严把质量关。一个月后,公司生产的罐头质量果真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的销路也打开了。

俗话说:“客户意见值千金。”产品好不好,顾客最清楚,管理者多走出公司,多问问顾客,多访问经销商,多看看同类产品,这对企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通过客户的信息反馈,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自己产品的质量,从而找到更有针对性的策略。这才是有效的决策。所以,奉劝管理者们一句:再忙也要走出去,多从公司外部收集有益的情报,为企业的发展铺路。

合理授权,给员工足够的空间想象

领导者管理企业的最佳手段是抑制过剩的权力欲,而不是放纵自己的权力欲。因为管理者是带领下属完成目标的领头羊,而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实现目标的孤胆英雄,因此,通过合理授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调动下属积极性,是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去做的事情。

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往往是这样的:他们最大限度地把权力授予给下属,并全力支持下属的工作。他们相信自己的眼光,相信下属能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