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过目不忘:培养惊人记忆力
11290700000025

第25章 多读多看多写(2)

学习的进度由缓渐速也有利于记忆。初学时放慢速度,待大脑逐渐容易接收新知识时,也就是“知识基础”在大脑中形成时,就可加快速度,这样能够产生准确而持久的记忆效果。初学外语,一天可记十个单词,逐渐一天记十个、三十个至五十个,甚至熟练掌握记忆方法时可记一百个。如果您一开始就记五十个,头脑适应不了,往往会出现错误,忘的也快。心急吃不成热豆腐,想一下子就学好是什么也学不好的,正如巴甫洛夫所说:“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

重视头尾记忆法:枪打出头鸟和落尾狗把重要的事项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的方法,叫做重视头尾记忆法。

许多初学英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识记二十六个字母时,开头的A、B、C、D记得最牢,末尾的X、Y、Z也记得也清楚,但中间就不容易记了。

我们在识记中也有过类似经验。比如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六百位,一至一百位可以不加思索地写出来,五百位至六百位也印象清晰,而中间的那些位数记起来就比较费力,而且也容易遗忘,这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学家们解释这种现象说,在记忆过程中,存在着识记材料的相互影响和抑制现象。先识记的材料对后识记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识记的材料对先识记的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起的干扰作用叫后摄抑制。他们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被试者识记四个无意义音节表,然后分析每个字表的遗忘情况。结果是:第一个字表遗忘最少,第二个遗忘数增加,第三个更多,第四个遗忘得最多。这就表明,在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中,前抑摄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还实验过后摄抑制的影响,让被试者识记无意义音节,经过六分钟休息后可回忆起56%,但这六分钟从事其它活动,则只能回忆起26%。当然,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也因其它因素不同而异。例如,对有意义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易于分化,受前摄抑制影响相对减少。后摄抑制也受前后识记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等条件的制约。开头的部分没有前摄抑制的影响,结尾的部分没有后摄抑制的影响,所以它们比中间部分的记忆印象要深刻而持久。另外在识记的时候,人们总是有一种好奇心和兴奋劲儿,这种情绪有助于记忆,而中间容易出现松弛现象,结尾时往往有一种“大功告成”的自由感和轻松感,这也是增进记忆的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荷蒲兰德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十二个单词排成一行,让别人来记忆,看哪个词最容易忘记。实验结果表明,没有一个人会记错第一个词和第二个词,第二个词以后,错误渐多,第七、八个词错误率最高。往后,错误逐渐减少,第十二个词的情形就和第二个词一样,错误极少。他把这整个错误起伏的情形称为“记忆的排列位置功效”。实验证明,排在前面的和结尾的记忆效果好。

怎样利用记忆的这一特点呢?

1、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开头和结尾去记,若是讲话,应该把要紧事先讲给大家,结尾的时候再强调一下。

2、记忆大篇幅的材料,可采取分段记忆法,这样每段都有开头和结尾,就人为地制造了增进记忆的条件。

3、一次记忆若干名词或大题,可改变其次序,每记一次就换一个开头和结尾,平均分配复习的力量。

4、合理地组织识记材料,尽量使前后相邻的学习内容截然不同,防止抑制作用的发生。例如,刚学完历史,不要去学语文,以减少材料之间的相互影响。

5、合理安排时间。早晨起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过后就睡觉,不受后摄抑制的影响,这两个“黄金时间”不能错过,可以利用它记那些难度较大的材料。再有,在长时间的学习中,要注意休息,时间最好是10—15分钟,这样,又增加了开头和结尾的次数。

总之,充分利用开头和结尾会使您在同样的时间内,用同样的精力取得显著快捷的记忆效果。

一背到位,过度学习是捷途什么是过度学习记忆法呢?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下了这样的定义:

识记某一材料达到最低限度熟记时,继续学习或复习。就是说,在勉强记住的基础上,再多记几遍,以便进一步巩固掌握。

艾宾浩斯曾经用实验方法研究“过度学习”。他为了测验超过背诵所需的“过度学习”,曾用不同的次数读几组十六个无意义音节,至能背诵之后,有一组再多读八次,有一组再多读十六次,这样直到多读六十四次。间隔二十四小时之后,艾宾浩斯再复习这些音节,到能正确背诵为止。结果发现,保持的百分比几乎与他学习时能够背诵后所多读的次数相等。即超读八次的能够多保持8%,超读二十四次的多保持了23%,超读六十四次的多保持64%,并且,这个数成为了“极限”。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为了保持记忆的效率,对某个具体材料超量学习是必要的。在对识记材料达到背诵的程度后,也不要马上停下来,应该继续学几遍,这样做是有利于记忆的储存的。

那么,过度学习学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实验表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的材料则比恰能成诵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例如,有这样一个实验:让三组被试者练习划手指迷宫,第一组练到恰能正确地划出手指迷宫为第止,第二组多作50%的练习,第三组多作100%的练习。隔一段时间后进行测验,结果,学习程度多作50%的记忆效果显著提高,超过50%,记忆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可见,过度学习也不是漫无止境的,也需要讲个时间效益问题。心理学家们的多次实验证明,如果以恰能成诵的时间为100,那么过度学习的最佳值是150,再少则效果不显著,再多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精力,是得不偿失的。

过度学习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比如人们打拳、游泳、溜冰等一般都是在基本动作学会之后继续练,才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的。工作中对工具的使用,机床的操作,车辆的驾驶也多属这个道理,但在学习中,因为我们要掌握的知识太多,没有宽裕的时间来“过度”得太多,所以必须遵循适度的原则。

忘不了的第一次:首次印象记忆法利用首次感知事物的印象来增强记忆的方法,叫首次印象记忆法。

在学习和生活中,您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第一次带上红领巾,第一次参加高考,第一次迈进大学的校门,第一次遇到地震,第一次坐上飞机??这些第一次经历会给你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每当回想起来,仍然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有一次,我促使一个十个月的婴儿用手去摸装着开水的玻璃杯,他马上被烫得缩回手去,以后再端起杯子送到他面前,婴儿把两手紧紧往后缩,身子也连连向后仰,想躲开这个热水杯。婴儿第一次感知了“热”,马上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中学刚毕业时,到一个文化馆帮了几天忙,是办雷锋事迹展览,领到了十一块钱,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记得很牢,因为是首次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报酬。现在虽每月都领工资,却比不上第一次印象深刻。

在学习过程中,不完整的知识不容易透彻理解,模糊的印象不能产生深刻的“痕迹”,这些都不利于记忆的巩固。美术教师也很重视“第一次感知”的效果,认为在别处学过素描的学生不好教,因为他们有了首次感知素描的印象,有了框框束缚,显然刚入学时素描成绩不错,但对于新老师的一套教学方法不易接受。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已经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首次印象记忆深刻的原理。早在十九世纪,艾宾浩斯在《论记忆》一书中就写到:“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在第一次生动鲜明的经验之后,被烫伤了的儿童就避火,挨了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赞科夫也发表过此类见解:“第一次阅读课文或者第一次感知直观事物,对于把材料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人们对于第一次接触过的事物,往往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小孩子对事物大都没经验过,很多东西都是首次感知,没有旧的记忆痕迹的干扰,所以他们的记忆能力显得比成年人要好。从人们神经活动的习惯上说,记忆的保持和人对事物的认识一样,也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对首次印象和最初见解的记忆总是较为持久,而且,不需要多次重复也能保持长久,乃至终身不忘。

怎样充分利用首次感知的记忆效果来提高学习效率呢?

1、精细观察。在向大脑中输送信息的时候,要努力增加其强度,尤其是要注意识记材料中的抽象概念和疑难问题。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令”字与“今”字,“拆”字与“折”字,“氏”字与“氏”

字很容易混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就注意引导学生作精细的观察,先在黑板上写了“今”、“折”、“氏”等字,然后在每个字上用红色粉笔添上一点,构成了“令”、“拆”、“氏”三个字,最后给学生们总结出“点令不点今,点拆不点折,点氐不点氏”的规律,一下子就给学生们留下了强烈的首次印象。

2、高度注意。凡是人们对其高度注意的识记材料,就会铭刻在记忆之碑上;凡是人们对其漫不经心的识记材料,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站在“分数公布榜”前,您一定会记住自己和几个好朋友的分数,而对别的同学的分数则走马观花,记不下来。又如,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手捧着一本书,眼睛也盯在书上,但逐字看了几页后,合上书,竟说不出一点内容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不在焉,没有予以高度注意的缘故。因此,为了获得首次印象,必须一开始就耳不旁听,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地去感知和识记。

3、满腔热情。凡是能引起人们浓厚兴趣,凡是能激起人们热烈情绪的事物或材料,都容易在人们的记忆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例如,您和朋友们第一次到八达岭,登长城,一定会兴趣盎然,乐而忘返,难以忘怀。您观看日本电视剧《血疑》的时候,产生了对幸子的同情,对光夫的赞颂,对大岛茂的尊敬,就是因为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使你产生了感情共鸣,经久不忘。所以,为了获得深刻的首次印象,应当一开始就以满腔的热忱、真挚的感情、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去接触需要记忆的事物或材料。

4、突出特点。凡是在同类事物中突出的,凡是在人们眼中新奇的,都会使人记得牢。例如,旷野中的孤树,羊群里的骆驼,星空上的月亮,都是引人注目的目标。登上高楼远眺,首先扑入您眼帘的,或许是远处的青山,或许是高耸的烟囱,或许是宏伟的建筑,总之,肯定是那些突出的事物。记忆对象具有新奇的特点,也容易引入入胜。

如同样是日出,登泰山观日出就助人游兴,同样是照片,生活照中自然景就耐人寻味。所以,我们可以用不必记住的部分作背景陪衬,把必须记住的部分表现出来,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会突出识记材料的特点,使自己获得深刻的首次印象。这样做,有时甚至会把不必记忆的部分也牵带起来。苏联画家苏里柯夫在谈到创作体会时写到;有一次看到一只雪地上的乌鸦,一只翅膀耷拉着,白雪上的一点黑,就是这样的一个对比色,多少年来我不能忘却,闭上眼睛,乌鸦和雪地??以后,在《女贵族莫洛卡娃》中他运用了这个形象。你看,白雪与乌鸦的鲜明对比,在苏里柯夫的头脑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首次感知印象呀。

首次感知印象往往能对人产生很大的作用。不是吗?首次感知印象好,可以使两个陌生人一见如故,首次感知印象深,可以使青年男女一见钟情。首次感知印象甚至可能使人发愤成才,干出一番事业来。上海市有个曹南薇,她在中学时,从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姐姐的来信中初次感知了“基本粒子”这一概念,并且知道毛主席、周总理请日本理论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教授到北京科学讨论会上讲课,内容是《新基本粒子观讲话》,使我国科学界受到很大震动。“基本粒子”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受到国家领导的这么重视?这些问号使曹南薇对基本粒子产生了兴趣,她决心去敲开微观世界的神秘之门。高中毕业后,仍然没放弃探索基本粒子的决心,经过十年自学奋斗,她终于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你瞧,一封信的首次感知竟使她选定了终生的研究目标。

朋友,以满腔热忱去接受新的识记材料吧,让首次感知的印象布头脑中牢牢扎根。突出关键:强烈印象记忆使人经久不忘在感知事物,材料时,如果能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就会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强烈印象比首次感知印象更使人永远不忘。我遇到过一次地震,那是个夜晚,当时我正住在亲戚家,忽听一声巨响,大地在发抖,房屋在摇晃,人们恐惧万分,纷纷逃出室外。事过好多年,我仍记得当时的恐怖情景,连鸡犬的异常叫声还如响耳畔。

我国有句俗话:“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被蛇咬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看见井绳都害怕。这说明了人们受到强烈刺激后会经久不忘。原因是什么呢?人遭蛇咬之后非常痛苦,甚至有丧生的危险,痛苦的感觉与蛇的形象在大脑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再见到井绳时,就会联想到蛇,进而联想到被蛇咬时的痛苦,回忆起当时的恐怖感,所以就不寒而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