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和腓特烈、彼得大帝或拿破仑比肩,那么他应该自己去完成伟大的事业,毫无必要交给下属将领去做,让下属将领去获得这份荣誉。只有这样,才是重视自己荣誉和国家利益的表现。
人们有的时候也在争论,爱好和平的国王和爱好战争的国王,哪一个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幸福。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在本书中不是我们讨论的任务,也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在这里我们应该指出的是,两类国王在具有同样优势和成功条件的情况下,兼任统帅的国王要比不兼任统帅的国王更占优势。我们就来说说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战场上,国王可以对自己的全部行为负责,能够做到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另一方面,由于国王深信自己掌握着一切国家资源,可以为他达到目的来服务,自然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此外,由于他掌握着类似奖惩和宽恕这样强大的权力,一切忠诚和自我牺牲精神都将帮助他完成他的使命。嫉妒心不能破坏他的计划,即使可能,也是很少,而且只有在离他遥远的次要地方才有可能。
我们可以确定,国王因为以上各种原因就会在他认为时机合适,而且斗争又需要的时候,下定决心,亲自统率军队走上战场。但是有一点我们要清楚,如果这位国王没有坚定的意志,容易受到其他人或事的影响,那么亲自统率部队这件事不仅不会给战事带来益处,反而会给部队带来不利;在军队中每个将领都会将自己的计划部署呈报给国王,但是因为国王缺少经验,而这个经验恰恰能够帮助国王下定决心,于是国王无法在将领的计划中辨别好坏,故而容易受到左右亲信的影响。这样一来,在他领导下的将领在各种行动中都有可能受到无理干涉,在作战过程中也会受到限制,那么这位将领将一事无成,哪怕他具备进行战争所必需的才能。也许有人反对这种看法,并提出了另一种主张,认为国王只是随军作战,可以不对统帅的职权加以限制,反而能够利用自己的最高统帅权来帮助统帅,给予统帅完全的信任,让统帅在作战过程中将自己的军事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国王随军有时会对战斗有利,但在很多时候往往也会造成很大的困难。比如,一旦敌人把军队包围,并将交通线切断,要求军队强行突围时,由于国王在大本营,很可能等待整个军队的将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假设国王一方面感觉自己有亲自统率军队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又感觉
自己指挥军队的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普鲁士政府和布吕歇尔曾采用过的方法。这个政府选派了两名能力最强的将领,一个善于执行命令,另外一个足智多谋,并将此二人配备在国王身边。如果国王和这两位将领能够协调一致,那么这三位一体的制度,就会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局面,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采用,那就是国王指派一个王子去统率部队,当然这位王子要有足够的能力。自路易十四时代起,这种办法经常被采用。然而事实上,由王子统率的部队中指挥作战的往往是王子的顾问,王子本人很可能只是名义上的统帅。起初,奥尔良公爵和马尔森在著名的都灵会战中是如此,后来布尔衮公爵和旺多穆在奥德纳德会战中也是如此。我甚至认为,费迪南德大公和马克也是如此。
其实后面这种方法是很无奈,也很可悲的,因为如果采用这种办法,军队很可能陷入无人负责的状态。我们都知道,在都灵会战中,奥尔良公爵在判断情况方面,其洞察力远远超越了马尔森元帅,因而马尔森元帅只能通过使用国王秘密授予的全权来违反奥尔良公爵的意见,致使会战失败。乌尔姆会战发生的情况也是这样,马克无论在指挥艺术上还是作战胆略上,都比费迪南德大公逊色不少,然而,马克却被指定为费迪南德的良师。
如果这位王子能够天赋异禀,拥有卡尔大公的天才和经验,那么指挥的全权就可以交给他,让他有全权自由选择自己的部属。相反,如果这位王子没有这份能力,那么给他指派一个极富素养的参谋长和一个有经验的顾问则显得尤为重要,但对这二位顾问不能授予其他权力,只能给予其发言权,这是无论如何不能违背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作为国王,如果不能亲自统率军队,选择一个优秀的代理人就成了他最重要的责任,然而事实却让人嗟叹,想达到我们说的目的往往是不可能的。早一点的我们不说,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时代的一些较近的例子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了。欧根亲王是当时最伟大的统帅,然而却去了敌方,这是因为当时全凭外貌来判断其才能。鲁瓦死后,塔拉尔、马尔森和维里鲁阿便代替了蒂雷纳、孔代和卢森堡。再往后我们还可以看到,萨克森元帅被苏比兹和克莱蒙代替。有一个时期,在一些沙龙里善于乔装打扮者能被予以重用,比如后期被证实来自蓬巴杜和克莱蒙两个沙龙里的
官员。到了拿破仑时期,剑士又受到了追捧。这两个时期一定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因为人类存在不同的弱点,这些弱点往往让人才的选拔发生不同形式的变化,其实,一个稍微明智的政府完全可以公正地任用人才。在现实中,有的人狡猾而随和,有的人谦虚而羞怯,当这两种人同时希望受到合理使用时,前者往往更容易实现自己的愿望。
其实,摒除由于人类心灵的天性所产生的一切偶然性,我们不得不承认,选贤任能并非一件易事,哪怕我们把这个任务交给最热心于为国家谋福利的国家元首。如果想要选拔出真正的将才,负责选拔的人首先必须是善于分析判断的军人,否则,在进行人才选拔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派系的干扰,将一些庸才纳入帐下。假设目前是一位过去打过多次胜仗的名将在主持选拔工作,那么,这种困难就会减少。不过曾经打过一次胜仗的将军未必是伟大的将军,而且有些国家确实找不到常胜将军,例证就是茹尔当和洛雷尔。经历过长久的和平时期后,在整个欧洲也许都找不到一个曾担任过总司令的将军。在这个前提下,想要根据个人的表现来断定哪个将领更加出众,还是比较困难的。同时,判定他是否为伟大的将军这件事情也值得思考。有的人因为服役时间长,以致资历最老,也获得了统率军队所需的官衔,可是,这样的人一定是担任军队总指挥的最佳人选吗?
此外,因为国君特殊的身份,与部下接触时机少,接触时间短,在用人这一问题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当的情况。一个国君在选择人才时,哪怕不再以貌取人,哪怕他本身具有高尚的思想,也有可能出现错误,不过这也是不容非议的。
为了避免在选拔人才时出现错误,我们应该采取一种非常可靠的办法,但是这种方法可遇不可求,恐怕只有实现费内隆极具代表性的小说《泰勒马克》中所描写的那样,找到费洛克莱斯这种可靠、忠实而豁达的朋友。这位朋友在国王和竞相争夺军队指挥权的将领们之间活动,与公众接近较多,为国王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就变成了可能。但是,哪怕是这样可靠的朋友,难道没有受个人好恶影响的可能吗?难道苏沃洛夫不是由于外貌而被波将金否定了吗?难道要授予能为其军队增光者军衔而可以不需要叶卡捷琳娜的全部洞察力吗?
有部分人认为,对某人的认识,公众的意见是最好的指导,但实际上
这个是最没有把握,最不可靠的。我们来看个例子,被公众认为是恺撒大帝一样的人物——迪穆里耶——根本对大战一窍不通;还有差点按照民意被选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的波拿马,如果不是因为两个领袖人物了解他,将会铸成大错。但是我们还是要承认,有时公众意见会存在错误,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尤其是当公众经历过严重危机而具有判断时间的经验时,更应如此。
一个军队总司令永远要具备以下几项主要的素质:
(1)必须具备顽强的性格或勇敢的精神,并以此为基础保证自己能够做出伟大的决定。
(2)冷静沉着,或具有体魄上的勇气,不怕任何危险。
(3)具备学问,我们不能做瞎子,要承认仅排在第三位的学问能够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此外,我们一直在说,不是博学之人才是有学问之人,知道得少而精才是最妙的,特别是应该深刻而透彻地掌握指导原则。
素质谈完了,我们再来说说个人品质问题。一个优秀的统帅必须是一个勇敢、正义、坚定和公正的人,面对别人的功绩能做到尊重而不是嫉妒,并且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功绩来为自己增加荣光。这样的统帅不仅将成为优秀的统帅,甚至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伟人。遗憾的是,能够正确对待别人功绩的人实在太少了。那些思想品质不高尚的人,不喜欢选择能力高超的助手,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心生嫉妒,只有选择能力差的助手,才能防止助手领导自己的状况发生。其实,他们不懂得,统率军队的总司令可以承受一切胜仗的光荣,哪怕这位总司令可能没有亲自参加这些胜仗,或者参加很少。
有这样一个问题经常被人们提起:对于军队统帅这一职务,究竟是一个富有经验并善于指挥军队的将领合适,还是一个不善于亲自领兵,但来自参谋部或其他专业兵种的人合适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本身并未指挥过对敌作战的指挥官,完全可能巧妙地计划和指挥大军联合作战,因为大战本身就是一门特种科学。彼得大帝、孔代、腓特烈和拿破仑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可以说,和其他人一样,来自参谋部的将领,也可以成为伟大的统帅。但这并不是说,作为幕僚资历深厚的人就可以担任高级统帅,只有具备军事天才和应有的素质的人才有能力担任高级统帅。故而
哪怕是一个出身步兵或骑兵的将军,也和一个有学识的战术家一样,有担任军队统帅的机会。
由上述可见,这个问题是很难有绝对的答案的,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品性和素质。要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中庸之道,认可以下几点:
(1)条件完全相等的前提下,一个出身参谋、炮兵或工兵,同时指挥过师、军的将军,相较一个仅熟悉一个兵种或一个专业的人更占优势;
(2)已经担任部队领导同时对战争又有较深研究的将军,同样可以胜任统帅职务;
(3)在总司令身上应该具备的所有品性当中,顽强的性格是最主要的;
(4)丰富的理论知识与顽强的性格如果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伟大的统帅。
说起参谋部,鉴于合理选拔合适的司令比较困难,故而人们联想到需要给总司令增设一个得力的助手,参谋部就是最好的形式;为了使参谋部能真正对作战过程产生影响,可以采用会议的形式。毋庸置疑,一个能保持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参谋部军官团,将永远是一个最有益和最成功的机关。但是必须注意,为了避免这个机关成为无用的废物,一定要让机关中的人物正确理解理论原则,灵活运用。腓特烈大帝创办了波茨坦军事学院,但是在创办初期,恐怕他本人并没有想到,他会把一切归结成布吕歇尔将军的“右肩向前”一条原则,斜形战斗队列也成为最可靠的取胜护身符在所有交战中使用。其实从伟大到谬误之间往往是一墙之隔、一步之差。
总司令和参谋长在战争中是非常关键的两个角色,所以尽力避免二者之间发生冲突就变得尤为重要。总司令是军队中的中枢,参谋长是他最好的助手,尽管参谋长要从参谋部最优秀的军官中选拔,总司令也应该有权力选择一个他认为能够跟他完美合作的人来担任参谋长一职。当部队出现无组织状态时,很有可能是总司令身边被派遣来了一个反对他意志的参谋长。反过来,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总司令如果被赋予过大的权力,能够全凭个人的意志选定参谋长,其实很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危害,因为假使他是靠恩遇或机遇而侥幸中选的,而他其实根本就庸碌无为,那么他也许就会从那些盲目崇拜他的人中选拔一个一事无成的人物。有一个折中的方法可
以避免出现此类不良现象,那就是由上级给总司令提出几个德才兼备的将军,让总司令从这几个人选中最终选定目标。
为了更加重视对作战行动的指挥,几乎所有的军队都会召开军事会议,以期来帮助总司令。如果总司令是一个很平庸的统帅,比如苏比兹、克莱蒙或者是马克那样,那么军事会议往往会提供给他意见,而他自己也无法提出更高超的意见,甚至参与会议的每个人几乎都可以定下比他更好的决心。但是,假如作战计划是由代言者执行,而不是由制订者执行,那它究竟能带来多大的胜利呢?假使总司令因为计划不是出于他自己,他对这个计划理解得并不深刻,那么又怎么指望他执行这样的计划来获得胜利呢?
我本人就曾给总司令部充当过顾问,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经验,基于自己的经验,我敢说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好地给予这种作用应有的评价。这种角色在军事会议进行中间会显得很荒谬,尤其是出席会议的人越多,军阶越高,便越难办,因为当出现哪怕一点分歧的时候,真理和理智都很难再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