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
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
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
清朝时期,秦氏分布地更广。
许xǔ
【历代名人】
许慎:汉代学者,着有《说文解字》。
许衡: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曾参与元朝的朝仪官制、立国规模的策划。
【姓氏溯源】
许姓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出自姜姓,西周分封时,将炎帝的后代文叔封在许国,春秋时被楚所灭,其子孙便以国为姓。二是源自尧帝时许由的后代。
古时候有一位品德高尚且不愿为朝庭做事的志士叫许由,相传尧要把君主的位子让给他,他逃到箕山,现今的河南登封县东南,许由死后,葬在箕山,所以箕山也取名叫许由山,这里的许姓就是许由的后代。
在西周刚刚建立时,周武王把炎皇帝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在许由曾居住过的许那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许昌东,建立了许国。
西周初建立的许国,曾多次迁徙,506年迁到容城(现在河南鲁山东南),战国初期,被楚国灭掉,许国的子孙以国名为姓,又形成一批许姓居民。
许国亡国以后,他的遗民大部分分散住在今天的河南境内,也有迁到今天山西、湖北、湖南、河北等省的人。从此以后直到隋唐时期,高阳,汝南一直都是许姓的发展中心。
在汉代,许姓还分布在今天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和浙江等省。
宋末元初时,许氏有一个家族的人迁居到广东,后来又多次向台湾迁居,也有人移居到海外。还有些迁到湖南、广西、广东、福建的许氏,融入了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何hé
【历代名人】
何休:东汉着名学者,对六经造诣极深。
何易于:唐朝名臣。
何景明:明代着名文学家。
【姓氏溯源】
何姓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代。二是唐代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的统称。三是出自赐姓。
两汉至两晋时候,何氏分布于今天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和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中才有人移居福建。
吕lǚ
【历代名人】
吕不韦:战国时秦国丞相,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
吕布:三国时名将。
【姓氏溯源】
吕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出自姜姓,其始祖为伯夷的后代,被封在吕国,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二是出自春秋时期晋国的魏氏。三为少数民族改姓。
吕氏的始祖是伯夷,伯夷是炎帝的裔孙,姓姜,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所以在虞、夏时被封姓吕,建立侯爵吕国,称吕侯。
吕国在今天河南南阳的西面,延续到春秋初期时,在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消灭。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天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历史上称为东吕,春秋初期被宋国吞并。
吕国在春秋初灭亡后,子孙都以国为姓,和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
在文献上记载最早的吕姓人物是吕尚即姜子牙,号太公望,后来因为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在齐国做官,作为齐国的始祖。以后世代相传,在公元前391年被田和迁到海上。
吕姓迁移频繁,所以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被消灭以后,一部分的遗民迁到现在的湖北蕲春,一部分分布在现在的河南南部和安徽北部。齐国吕姓散居在韩、魏、齐、鲁之间,他的子孙主要在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发展繁衍。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在现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南北朝时,现在的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都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迁往福建,分布在泉、漳二州,后来又有一部分移居广东。
施shī
【历代名人】
施全:南宋着名壮士,因刺杀秦桧不成而遭杀害。
施耐庵:明代着名文学家,着有《水浒传》。
【姓氏溯源】
施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以封国为姓,夏朝时有个施国,国亡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二是出自姬姓,为黄帝的后代。三是出自子姓,是商朝人的后裔,主要从事旗帜制造业,其后人便以祖先的职业为姓。
张zhānɡ
【历代名人】
张良:西汉名臣,帮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张衡:东汉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姓氏溯源】
张姓一支出自黄帝之后,张挥为始祖。古书上记载黄帝的孙子挥创制出弓箭,这在当时对社会确实有很大贡献,因此被赐姓张。
另一支出自黄帝的后代,春秋时晋国有个叫解张的贵族,他的子孙以人的字为姓,世代姓张。此外,居住在云南的南蛮酋长于三国时被诸葛亮赐姓张,此后其子孙便以张为姓。据《三国志》记载,张辽原本姓聂,后改为张姓,世代居住在许昌,成为大姓。
晋代有中原张姓迁至福建,唐朝年间,张姓人氏又随陈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后河南光州张姓迁往广东,从清初开始,广东、福建的张姓又迁入台湾,从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张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汉族。
张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在全国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曹cáo
【历代名人】
曹操: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及文学家。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也很有文才,与曹操并称“三曹”。
【姓氏溯源】
曹姓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是黄帝的后代,周武王的弟弟振铎被封于曹,成为曹姓的始祖。公元前11世纪周朝时,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弟弟叔振铎封在曹国,建立城都陶丘(今天的山东定陶西南),公元前487年被宋国灭掉,曹国的子孙以原国名为姓,也姓曹。
二是由邾姓改为曹姓。
三是由他族改姓曹。
此外,在原来的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古代也有一个曹国,有一段时间属大唐管理。曹国人来中国,有的就以曹为姓。
先秦时期,曹氏主要分布在今天山东省内及江苏沛县。春秋时,鲁国有一名武士叫曹沫,也就是曹刿。汉代曹氏还分布在今天的河南、湖北、安徽、浙江和甘肃等省一些地方。
严yán
【历代名人】
严光:东汉名士,也是着名的隐士。
严复:近代着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翻译了《天演论》。
【姓氏溯源】
严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古严国的后裔。二是出自庄姓。汉明帝名叫刘庄,为了避讳,令庄氏都改姓严。三是少数民族汉化的结果,现代的满族、彝族、朝鲜族中都有严姓。
金jīn
【历代名人】
金日磾:本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时归汉,成为功臣世族。
金圣叹: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其评语流行甚广。
【姓氏溯源】
金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出自少昊金天氏,少昊为西方大帝,在五行学说中属金,故其子孙以金为姓。二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的后代。三为刘姓改姓金。
金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姓氏中,被排在第69位。其姓来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他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他的号“金天氏”而为姓氏,就是金氏。
另一支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娣,是皇帝赐姓,据《前秦录》载,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据《旧唐书》载,唐时新罗国王姓金,五代时十国之一吴越,开国之王叫钱镠,因为与刘同音,为避钱镠之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郡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县地)四姓之一有金氏。
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集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金氏侨居于新加坡等国。
魏wèi
【历代名人】
魏无忌:即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魏源:清末思想家、文学家,着有《海国图志》。
【姓氏溯源】
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大夫周文王曾孙毕万的封地魏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因于公元前661年在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战斗中,立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赐给他为邑。此后,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当晋公子重耳流亡之时,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一起流浪,后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封魏犨(魏武子)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毕万后代魏斯演出了历史上着名的“三家分晋”,自成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此后其势力日益扩大。魏国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氏正宗。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姜jiānɡ
【历代名人】
姜尚:即姜子牙,武王伐纣时为军师,后被封在齐国,民间称其为姜太公。
姜夔:南宋着名词人。
【姓氏溯源】
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大夫周文王曾孙毕万的封地魏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因于公元前661年在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战斗中,立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赐给他为邑。此后,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当晋公子重耳流亡之时,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一起流浪,后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封魏犨(魏武子)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毕万后代魏斯演出了历史上着名的“三家分晋”,自成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此后其势力日益扩大。魏国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氏正宗。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现在的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住到湖北、湖南省境。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经有魏姓居民。
谢xiè
【历代名人】
谢玄:东晋名将,在淝水之战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谢灵运:南朝着名画家、文学家。
【姓氏溯源】
谢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春秋时,申国被楚国灭掉,申伯的子孙便以新都邑为姓,称谢氏。二是出自任姓,为黄帝的后裔。三为他族改姓。
据古书说,黄帝的儿子中有一姓任,任家族建有十个国家,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其比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并在谢国的旧土上建造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首都。
谢国灭亡后,一部分人留在国内,另一部分人出外逃跑,他们以国为姓,这就是谢姓的来源之一。
公元前688年,楚王发动兵马攻打申国,不久就灭掉了申国,居于谢城中的人以邑为氏,也姓谢。谢姓还有一支出自少数民族,河南卫辉的谢偃,他的祖先孝政,本来是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来改为谢姓。
在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南部许多地方外,有一支迁往山东,有一支作为申国的遗民被强迫迁至湖北荆山,还有一支迁至湖南江永。
战国时,河南谢氏有一支迁到涪陵,后又分为三支:一支在三国时迁至蜀郡,一支迁至云南永昌郡,一支迁往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一带战争不断,所以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争,带着一部分人到了今天的浙江上虞,并在此生活,成为谢氏中最重要的一支,唐朝末年,河南固始一些谢氏进入福建,谢氏移居海外,最早在明代,多数是从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先迁到台湾,再去东南亚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
苏sū
【历代名人】
苏武:西汉爱国名臣,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坚贞不屈,最终被送回汉朝。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
【姓氏溯源】
苏姓主要出自己(妃)姓,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国。春秋时苏国被狄人攻灭,苏国的后裔便以苏为姓。此外,南北朝时鲜卑族的一部分人也改姓苏。
有关古书还称苏姓是昆吾的后代。昆吾有个儿子夏代中期时在苏国做官。苏国的都城(今天的河南温县西南)在公元前650年被狄灭掉,子孙用国号作为姓,就是苏姓。
苏姓世代住在河内(今天河南温县、武陟、沁阳一带),在先秦时代,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湖南、湖北境内,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东)。
西汉初,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现在的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现在陕西咸阳西北),都发展成长为一个个很大的家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现在的郡治山东昌北)、桂阳(现广东连县)的苏姓。
苏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年迁到襄阳(现在的湖北),还有一支迁徙到蓝田(现在的河北)做官。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
潘pān
【历代名人】
潘璋:三国时东吴右将军。
潘岳:西晋文学家。
潘美:北宋宰相。
【姓氏溯源】
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有一个小国叫潘国,这个地方大概在现在的河南固始县境,很可能是楚国兼并潘国后在他的故地安置的城邑,潘国的子孙用国号作为姓,就是潘姓。
潘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就是北魏的孝文帝迁都到洛阳以后将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多罗姓改为单姓潘姓。
从根本上讲,潘姓是黄帝的后裔。由于《史记》载有潘崇的事迹,所以潘姓大多以潘作为始祖。
到了唐代,又在广宗(现在的河北境)、汉寿、冯翊(现在的陕西西安)、河南(现在的洛阳)等地成为着姓。此后,子孙因任官等原因又分出隋州、杭州等支脉。清代,潘姓不仅广泛地分布在冀、鲁、豫、苏、皖、浙、湘、鄂、闽、粤、滇、晋、陕、甘等省,而且从康熙年间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到东南亚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基立业。
范fàn
【历代名人】
范缜:南朝着名哲学家,着有《神灭论》。
范仲淹: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
【姓氏溯源】
范姓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公元前4世纪中叶,晋国为韩、赵、魏三家所分,范姓进入魏国。在西汉以前范姓部分人已迁徙到南方。汉代到南北朝时期,范姓分布更为广泛。到宋代,范姓称盛在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姓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布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从明末开始,闽、粤范姓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迁到海外。
鲁lǔ
【历代名人】
鲁班:春秋时的能工巧匠,被后世尊为土木工匠的祖师。
鲁肃:三国时东吴名将,学问好,品行端,又有谋略。
【姓氏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