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入门
11266500000030

第30章 俑(2)

4.南朝双鬟髻女俑:高37.5厘米,江苏南京出土。初见此俑之图片,很容易将那高高耸起的发髻误认为一顶奇形怪状的帽子,这其实只不过是东晋太元年间(376—396年)在当时时髦女青年中流行发式之一种,这种高大怪异的发型即使今天看来亦属另类。汉代妇女那种绾髻于脑后的做法已经过时,代之以高大怪异,甚至添加假发。为了便于定型,又发明了内部支撑的物体,有的还在发髻上抹一层蛋清以增加头发的光泽和定型效果,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的发胶和啫喱水吧。

5.北魏镇墓兽:高25.7厘米,河南洛阳出土。此镇墓兽人面狮身,作蹬卧状,与古埃及狮身人面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头后有一角,背脊亦有一角,肩部有卷云纹飞翼一对,神态极其神秘恐怖,反映了当时谶纬迷信和鬼神学说的发达,这种造型的镇墓兽对以后隋唐产生了很大影响。

6.北齐陶牛:高35厘米,山西太原出土。此牛高昂着头,似在大声呼叫,尖角上耸,直刺云天,气势非凡。身披氆氇,有彩穗三对,四足挺立,非一般耕作之凡牛,尤天牛耳。如此比例协调,写实中带有夸张的动物造型与秦汉动物俑有很大差别,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刚烈豪迈的性格。

五、隋唐陶俑欣赏隋唐是继秦汉之后又一个鼎盛的封建时代,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四分五裂的战乱年代,重新开始了强大统一的中央帝国,尤其是唐朝,历时约300年,开创了辽阔的疆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同时以宽广的心胸容纳海内外各种文化艺术,而俑的制作更是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中透射出盛唐帝国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隋唐帝国经历了300多年的安定与繁荣,虽然其间也出现过隋末农民起义和安史之乱,但统一强大的历史车轮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俑的制作也并没有因此而中断,按照时间,我们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③。

第一期,隋至初唐(约580—680年)。前后约100年,有北朝的遗韵,流行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俑群中的武士往往作披甲执盾状,武装氛围较浓,但俑的身形渐由北朝的瘦削朝唐朝的丰腴过度。

第二期,盛唐时期(约680—750年)。前后约80年,以乘马为中心的仪仗俑群代替了以牛车为中心的仪仗俑群,三彩俑流行,人物动物形象繁多,歌舞狩猎题材增多,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和平景象。

第三期,中唐时期(约750—800年)。前后约50年,由于国力渐衰,讲究排场的仪仗俑群逐渐减少,人物塑造缺少盛唐时期的丰富生动,而反映家居日常生活的内容增加,出现了很多三彩生活用具。

第四期,晚唐时期(约800—900年)。前后约100年,大唐帝国逐渐走向衰亡,厚葬之风不再,各类陶俑数量大减,作为压胜辟邪的铁牛、铁猪开始盛行,而以前用来镇墓的镇墓兽和天王俑已很少见了。

下面我们列举几件隋唐时期颇具特色的陶俑供同志们欣赏。

(1)隋执盾武士俑:高34厘米,安徽合肥出土。此俑左手执盾,右手作握枪矛状,戴圆盔,全身披甲,造型有北朝晚期遗风,俑身原涂有白彩,但脱落严重。

(2)唐彩绘天王俑:高77厘米,陕西西安出土。天王俑的出现,跟盛唐时期佛教盛行有关,佛教中表现勇猛、威严的天王和力士被借用来作为墓中震慑妖孽鬼怪的镇墓神人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此天王俑身披重甲脚踏鬼怪,怒目圆瞪,威武之极。

(3)唐彩绘镇墓兽:高58.5厘米,陕西西安出土。隋唐时期,镇墓辟邪之风极盛。而最为完备的随葬俑称之为“四神十二时”,唐代镇墓兽在北朝的基础上有所夸张,并分人面兽身和兽面兽身两种。此镇墓兽为一独角怪物,造型十分离奇,狰狞可怖,令人不寒而栗。

(4)唐彩绘猪头人身生肖俑:隋唐时期的生肖俑可分为动物肖形式、生肖头人身式和人物式三种。此生肖俑为生肖头人身式,塑一猪头人身之生肖,身着官服,拱手而立,一本正经作恭敬状,令人忍俊不止。

(5)唐彩绘黑人俑:高14.5厘米,陕西西安出土。唐朝疆域辽阔,“四方来朝”,各色人种的俑也在唐墓中出现,除比较常见的胡人形象外,还有南洋一带的“昆仑奴”和非洲黑人形象的俑人出现,此俑鼓眼阔鼻,厚唇螺发,简衫赤足,应为非洲黑奴形象,由此可见世界上最早的黑奴并不是在欧洲人殖民非洲后才有的。

六、关于“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用白色黏土作胎,以含铜、铁、铅、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作着色剂,配制低温釉,施于坯体表面,在800℃左右的低温中一次烧成。其彩色并不仅限三色,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为主。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河北内邱。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地均有唐三彩出土,说明当时已输出到各国。日本、朝鲜并由此仿烧,制成了“奈良三彩”和“新罗三彩”。

唐三彩主要分陕西和河南两个体系,陕西三彩的胎土偏深,为红褐色,而河南三彩胎土偏浅,有些呈灰白色,尤其洛阳三彩,有些接近瓷土。另外陕西三彩较素雅,河南三彩偏浓艳。

唐三彩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铅,铅的氧化物作为熔剂,降低了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炉里烧成时各种金属(铜、铁、钴、锰等)氯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周扩散和流动,黄、绿、褐等多种颜色互相浸润,形成的釉面异常光亮,而且斑驳灿烂,绚丽多彩,烘托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盛唐气氛。这是唐代以前各种单色釉陶器所没有的艺术效果。

唐三彩的陶塑以人物俑、马俑和骆驼俑的塑造最为有名。特别是三彩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眼睛炯炯有神,富于艺术的概括力。其中以白色三彩和黑色三彩最为名贵。1989年12月12日,国际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一件唐三彩黑马在英国伦敦以49.55万英镑成交。以黄、绿、褐为主的马则价值略低,比如1991年6月10日,佳士得拍卖行有一件黄、褐彩为主的“三花饰马”仅拍得6.05万英镑。七、陶俑的作伪和鉴别陶俑是随葬的“明器”,为“不祥”之物,古时并未将其列入“古玩”一类,古之盗墓者亦从来不会将陶俑木偶或石人带出墓中,关于俑的收藏应该是很晚的事了,而俑的作伪,则更是晚之又晚矣。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考古学家在逛潘家园早市时发现一农民地摊上有北魏时期陶俑若干,因此一时期陶俑出土数量少,每一件都称得上珍贵文物,便悉数买回,不几日,故地重游,又发现更多的北魏“珍贵”陶俑,因一人之力有限,便打了个报告,申请专款10万元,将地摊上的此类陶俑悉数“拿下”,可是,地摊上的北魏“珍贵陶俑”不但没有买光,而且愈来愈多,层出不穷。方觉此事蹊跷,几位专家一“会诊”,才知上当受骗,专家颜面尽扫,不觉“一声叹息”!这个故事,一方面说明作伪者之高明,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俑的作伪还不是普遍现象。

虽然俑在古玩中算不上什么“好东西”,但却是最易得到又廉价的东西,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认识的加深,俑的收藏活动也开始多了起来,毕竟中国人当中唯物主义者居多。更有一些“唯钱主义者”,开始假俑的制作,但“始作假俑者”肇始于何时何地则不得而知,反正其猖獗泛滥只不过是近二十多年的事,而在假俑类别中,又以陶制俑和“唐三彩”最多。

俑的作伪,与其他陶瓷器的作伪大相径庭,无外乎模仿、“生造”和“借用”等几种,所谓模仿,即照原物或图片模仿;所谓“生造”,即无中生有,任意捏造,反正俑之一族,种类繁多,奇形怪状亦不足为奇,而所谓“借用”,即将其他材料类别的器物搬用到陶俑中来,如我们学院一位教授有一具陶犀牛,是另一个学院另一位教授送的,我一看觉得面熟,原来是仿照著名战国金银错犀牛尊而作出来的。这种借用,不只发生在陶俑中,其他领域也有。

(1)鉴别陶俑,首先要知道何为模制何为捏塑,一般来说,捏塑的陶俑都是实心的,造型更为生动活泼,而模制俑的主体部分都是空心的,只有头手等部分为捏制后安上去的,造型较为呆板,唐以前陶俑有捏塑和模制两种,而宋以后用来殉葬的陶俑则多为单一的模制了。现代做假俑的人,很多不了解这种情况,往往将模制类型的陶俑都作成了捏塑,或将捏塑类型的陶俑作成了模制。

(2)另外,材料的使用也是我们鉴别真假俑的重要途径。为了大量生产假俑,作伪者往往采用塑胶、石膏、玻璃钢等材料用于制作伪陶俑,使用这些材料,可以大量采用模具制造,而且更为细腻生动。鉴别这种假俑有两种方法:一是从重量上去判断,塑胶灌塑的假俑比真陶俑偏重,而石膏和玻璃钢的偏轻;二是从手感上去判断,塑胶和玻璃钢作的假俑比真俑光滑坚硬,而石膏作的则偏软偏涩。

(3)还有,伪俑之泥,大多有新土气息,表面或滑腻或滞涩,而无真俑泥土的斑驳粗松之状;假俑用色,大多俗艳厚重,而无真俑浅淡沉稳之雅;伪俑之型,大多呆而不巧,巧而不灵,更无真俑的藏巧于拙、灵动自然的古风。

(4)还应警惕,有些作伪者故意将新制品打破,然后粘接起来以充古代真品,这是作伪者常用的手法之一。一般人认为,古代文物多系残破,所以古董商有意将其打破后粘接,就是想钻有这种心理人的空子,陕西省博物馆就收藏有这么一件清末民初仿制唐代造型较好的三彩马。这种打破粘接的伪品,一般有质地坚硬、色泽新鲜、断口整齐等突出特点,只要仔细察看,真伪是不难区分的。

在陶俑系列中,因为“唐三彩”名气最大,作假也多,所以我们在这里专门就唐三彩的鉴别再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古代三彩质地疏松,有腐蚀痕迹,往往还有钙一类的锈斑,而现代复制品及商品生产的则无上述特征。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现代也有用瓷器作旧的方法而使三彩表面釉光变暗,从而看起来像老三彩,其鉴别方式与前面所举瓷器的鉴别方法同,西安博物馆有一个复制品厂,就专门生产这种仿旧的三彩工艺品,十分精妙)。而新的三彩则色泽光亮、鲜艳、刺眼。古代三彩中的绿釉,色泽较深、柔和,而新作色泽较淡而浮,缺乏润泽感。古代三彩中的黄釉或红釉多出现蚕吐细丝一样的流纹,而新烧制品一般无这种现象。古代三彩釉层较厚,质感很强,而现代作为商品性生产的三彩,彩层较薄,这也是区别真伪作品的显著标志之一。古代三彩一般无冰裂纹,而新烧制品往往出现冰裂纹。

参照陈根远先生《古俑钩沉(一)》一文,《收藏》杂志2002年第7期。所谓“裸体俑”,在关中西汉武帝茂陵、宣帝杜陵、汉长安城及河南商丘芒肠山梁王陵都有发现,其实原有木臂,着丝麻战袍或皮制铠甲,还握有兵器之类,因时间久远而损毁,仅存陶质裸体也。

参照陈根远先生《古俑钩沉(四)》,《收藏》杂志2003年第6期。唐代关于镇墓之俑形成定制,四神即镇墓兽、天王俑或武士俑各二,12生肖俑各一,合为“四神十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