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收藏入门
11266500000024

第24章 竹刻(2)

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以“嘉定派”更为繁荣。清代时,嘉定县城已成为竹刻工艺的中心。

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邻原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艺人,他在竹刻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其代表作为“松鹤图笔筒”。他的儿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都继承此业。朱小松刻制“古仙佛”,世人评价很高。朱三松把祖辈的传统技艺又推进一步,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虫、禽鸟,刀法精湛,无不精妙绝伦,具有新鲜灵动之感。后来,嘉定竹刻名家辈出,如明代的秦一爵、沈大生、侯崤曾,清代的封颖谷、时大经、张学海,等等。嘉定竹刻极盛一时。

“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据《嘉定县志》记述,“竹刻为艺术上精品,吾邑最负盛名,其为它处所不能媲美者,则为刀法。普通所用,以刻字者为单尖,辟厚约分许,而削其一面,其口平,以角尖入竹,名曰行刀。而复以圆刀还之,则为圆柱形。削其一端为斜面状,而圆其锋,故所入处,其底不深而平,此其为用,能恰到好处,而字体之结构及转折之姿态,均能与书者相吻合,无牵强之弊。闽湘各地,亦有竹刻者,然较之吾乡终不能及,既无此刀法也。”由此可见,嘉定竹刻的刀法独树一帜,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

清康熙、雍正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他们与晚明刻竹名家一样,大都精于书画,并遵循应物造型,随类赋色的艺术法则,大多数作品达到极物之体、尽物之神、得物之趣的境地。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流派纷呈。或以工细见长,或以秀媚清雅为主,或以生动传神著称,风格各异,各有所长,见之于史籍的著名刻竹家,不下五十余人。其中,首推周颢。其行草跌宕奇伟,山水竹石尽得宋人名家神髓;镂刻山水树石丛竹,不假稿本,自成丘壑,皴法浓淡凹突,生动浑成,意境深邃,时为绝品。他是嘉定竹刻二百余年承上启下独辟蹊径的大师。清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唯以时家后裔最为著名。时以成、时大经父子,刻阴阳文山水,遵前人规矩,清劲洒脱。时大经尤长于刻花果、酒杯之类。所制插屏、对联、珠盒、翎筒、图章、盛盘、奁具,工巧精雅独具一格。所创贴黄(将竹黄翻贴在竹器之外)为前人所未及。

民国以后,嘉定竹刻渐趋滞销,产品以贴黄为主,高雅之作寥若晨星。八一三事变后,刻竹店相继歇业。唯时文秀斋约维持至1947年。

新中国成立初,全县仅有潘行庸、叶田生等几位老竹艺人继续从事刻竹,赖以维持生计。1955年嘉定城区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组成,是年底,有张迎尧等八位知识青年,入组从师学艺。张迎尧的《上冬学》笔筒1956年在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1981年,嘉定县工艺品公司建立由王威等组成的竹刻小组,着手培训竹刻艺人。1985年7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致信嘉定县人民政府,信中说:“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此后嘉定竹刻有了长足发展。1999年春,嘉定州桥法华塔下,新开了一家名曰“新篁馆”的竹刻店,由竹刻艺人张伟忠开设,生意兴旺,使嘉定竹刻重放异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陵派竹雕的创始人是濮澄。濮澄,字仲谦,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主要活动于明代万历至崇祯时期。他刻竹通常是以浅浮雕为主,时而也刻制一些高浮雕作品。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用盘根错节的竹根,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随形施刻,自然成器。

清初学者宋荔堂在《竹罂草堂歌》中赞誉濮仲谦的记载,不仅说明仲谦是位身怀绝技、一艺多能的雕刻艺术家,而且说明了他的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刻竹风格。由于对雕刻技法的欣赏角度不同,他最喜欢的是以用刀很浅的浮雕技法为主,有人称之为“水磨器”。当时,他用这种技法刻制扇股、酒杯、笔筒、臂搁之类器物,也使用在木器和牙角上,曾妙绝一时,受到世人的喜爱。由于在制作风格上与嘉定朱氏“高、深、透”的风格不同,又因他住在金陵,随即就按竹刻风格将竹刻分成两派,即金陵派和嘉定派,濮仲谦也就是金陵派的创始人。另外还有方洁,字矩平,号治庵,浙江黄岩人。他工诗善书画,最擅长刻竹,人称“方竹”,也是金陵派竹雕名家。方洁最拿手的是在竹臂搁和竹内黄上用阳文浅浮雕法替别人刻肖像,面部用陷地浅浮雕,其余部分用阴刻。因两种方法配合得天衣无缝,所以他的这种铁笔被人称为绝艺。

四、竹刻鉴赏竹刻自从明代成为专门的艺术后,各地的竹雕工艺广为兴起,流派和名家非常多。

鉴赏一件明清竹刻制品,要有一些基本知识。比如,要对明清的竹刻流派的演进变化和著名竹刻匠师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对某一著名的竹刻家的技法,构图风格等等的掌握虽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不易把握的功夫,然而,我们只要多看,多熟悉,也还是能有所收获的。

下面介绍几件竹雕刻作品以飨各位读者:

1.南京博物院藏朱松邻松鹤笔筒朱松邻,明代嘉靖时期人,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尤擅竹刻,其作品传世罕见。这件笔筒整体是苍松巨干之横截段,松皮斑驳卷脱,瘿节显突。主体纹饰占器表之大半,内容为一老松盘旋曲折,旁边又生出几枝小松,围抱主干。松畔间立一对仙鹤,隔枝相对,遥相呼应,整件作品刻划得细腻逼真,尤其是松针纤细如毫,重重叠叠,却层次分明。树干后刻有阴文长款,款识书画挺秀,从题款可知笔筒为赠给友人祝寿而作。整器布局巧妙,刀法纯熟,充分体现了朱松邻竹刻艺术的杰出成就。

2.清宫藏竹雕花卉芦雁此作品为竹筒透雕,以竹节横格为底,根作上部主体,雕牡丹花枝、苇叶、大雁,布局生动。竹筒部分雕土石及芦苇,竹根部分雕花卉、苇叶及大雁,土石嶙峋参差、芦苇错落有致,一只芦雁游于草叶之上,两只芦雁立于土石花叶之间,一俯一仰,一只衔叶,一只与上面那只交谈。整件作品花草枝叶奏刀流畅,飘逸生动,芦雁羽毛以浅刻法,刀法细腻,层次分明。作品取材、构思巧妙,生趣昂然。

3.清宫藏竹雕绶带鸟利用天然竹根巧妙布局,底部雕山石、树根及菊花,上部为一长尾受带鸟立于枯枝老干上,鸟身微倾、侧颈注视,似在准备捕捉低上昆虫。绶带鸟为实雕,刀法简洁,鸟羽奏刀流畅,层次分明。爪下枝干花叶用透雕法,顾生意趣。绶带有长尾,又带“寿”字,寓意长寿,是祝寿时最受欢迎的题材。

竹雕刻作品价值的高低,除作品本身的雕刻工艺外,跟是否有名家款识特别重要。同一时代、同类题材的竹刻作品,有名家款识的往往要高出几倍的价钱。随着明清竹刻收藏的升温,现代仿品也逐渐猖獗起来,尤其是仿三朱、张希黄、濮仲谦、吴之藩、封习爵等名家的作品尤其多,其中假笔筒最为盛行。现代由于各种高科技材料运用于竹刻作伪,尤其是以古竹刻器物作模或请高手雕刻模型,再以树脂材料灌塑成型,其工艺技法自然十分高超,容易骗人。但它毕竟是用树脂染色做成的,我们只要从材料上入手观察,则不难判断。至于说用真竹作材料的仿品,由于制伪者在刀工、技法以及文学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差距,则很难达到被仿名家的工艺水品,仿制品没有原作的刀法功力,构图布局也远逊原作。只要对名家名作注意赏玩,留心观察,是不难辨别仿制品的。另外,明清竹刻多为传世之物,包浆深厚,是我们鉴别的又一法宝。

参照宋海洋先生《漫谈竹雕花鸟水族》一文,《收藏家》杂志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