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法
11210100000068

第68章 剩男剩女增多的欣慰与苦恼

“只有娶不到媳妇的汉子,没有嫁不出去的姑娘。”这句民谣反映的是贫困时期的男女婚姻现状,“剩男”多,“剩女”少正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向温饱不惜艰苦奋斗而出现的“剩男”,有些无奈,因自己的物质条件太差,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满足,也难怪人家姑娘看不上,自然出现了不少“剩男”。为此,不少贫困地区的汉子为了娶媳妇,明道不通,就走暗道。狠心花上仅有的一点积蓄,不怕违法,以及道德的谴责。托人连哄带骗,弄来一个媳妇。不管强扭的瓜甜不甜,有,总比没有好。一段时期内,不少环境恶劣的地区,总有一些“剩男”采用一些非法手段结束自己的单身生活,买个媳妇回家。这样的“剩男”,我们只有同情,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可悲。

如今,娶不上媳妇已成为历史,嫁不出去会成为笑谈。除非你不想娶媳妇,娶不上媳妇不是女人的问题,而是男人自身的问题。在这个人人都在奋斗的时代里,除非你自我颓废,不想过好日子,那么你就只有被时代淘汰的命运,这样的“剩男”是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所不齿的。也有不少剩女如此,有这样的个人原因。但是,如果你想追逐幸福生活,执著追求,会有一个男人的肩膀靠过来。这样的“剩男剩女”不是主流,每个时代都有,不是我要谈论的主题。当代的“剩男剩女”是那些早已过了婚嫁年龄的青年男女,不断累加的数量已经引起了不少社会问题研究人士的关注。社会学界认为,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单身潮:第一次出现在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颁布之后,大量“一夫多妻”的婚姻解散,形成巨大的女性单身人口;第二次是因为“文革”结束后,急剧形成庞大的返城大龄青年群体;第三次,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理想主义在青年男女中盛行,感情开始在婚姻中得以强调。

在这个物质条件不断提升,嫁娶不成问题的时代里,不少青年男女却迟迟不娶不嫁,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威逼下,左挑右选,挑成了“剩男剩女”。可以抗拒来自父辈的唠叨,个性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情感,说明当今青年男女的婚姻在逐步走向独立自主,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受到从一而终等封建婚恋思想的影响,父辈们即使有不愉快的婚姻,也受到来自社会舆论,以及道德、现实生活等等压力与约束,不少人还在咬牙坚持。

年轻的一代是幸福的,他(她)们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情感。“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不少人对婚姻的最高理想。宁缺毋滥,不能随意娶一个人,也不随意嫁一个人。不是为了父母而完成婚姻,也不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而草草完婚。他们考虑的是,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感情就像一个人步入了一片麦穗地,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份两情相悦的感情,这是不少都市男女对婚姻的理想。如此才能对得住自己,所以迟迟不下手。被张爱玲奉为经典的一句名言说:“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所以,不少人在寻觅与等待中,一直在当“剩斗士”,都在苍茫人世上寻找另一半,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等他的那个人。

由此说明,我国民主生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尊重人性自由与发展的时代,国家和单位不再干涉婚姻,那是个人的自由。婚姻的结合与分离,都是个人的选择与自由。情感问题也不再是男尊女卑,只有男人选择,女人只有被动接受的的权利。如今,男女平等,在情感、家庭、婚姻等内容上,已经基本达到一个平衡点。在一个工业化日渐繁荣、城市化急剧变迁的时代里,单身者尤其是女性获得了经济、知识以及各项社会权利的进步,女性也可以自由追逐与选择自己婚姻的权利,所以造就了一大批“剩男剩女”。这是值得欣慰的,孤独守候的岁月里,它给予了“剩男剩女”们最温暖的慰藉。

同时,他们幸福地苦恼着。剩女剩男的数量不断攀升,与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美好憧憬,都想找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完美的情郎和新娘有一定联系。不少人不会为了情感而“裸婚”,不愿拿青春赌明天,害怕看走眼,他不是一个“潜力股”,还是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当即“兑现”的靠得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当代青年男女不仅只为了情感的温馨,也有不少现实的压力。物质生活逐步提升,但组建家庭的成本也水涨船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转一响”,到如今的房子、车子、票子的“三子时代”,不少年轻人对婚姻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不少人深谙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大厦不稳固,于是,不少青年男女为了“三子”而埋头奋斗,等条件差不多了,年龄就一大把了,放眼望去,“剩男剩女”就出现一大片。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出现了不少“蜗居”和“蚁族”。不少男女追逐物质条件,在创造条件上,耗费了不少时间。“剩男剩女”不苦恼才怪。

(原载《爱人》杂志《中国人口报》《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