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法
11210100000035

第35章 老百姓都是小人

某日看到一则新闻颇为玩味,区区几十个字信息量很大。文中有意思的一句是:“某某已达到规定的任职年龄界限,属正常的干部新老交替。”其中的关键字眼:“属正常的干部新老交替。”这则新闻我来回读了好几遍,觉得里面蕴含着什么。如今新闻记者写新闻都当文学作品来写,设置意境,真是了得。与快餐无脑式阅读形成对立,也算标新立异。不细心揣摩,还真不知个中意味。

新闻明明白白写着是“属正常的”,可有不少,类似于我这样的平头老百姓,茶余饭后,吃饱了撑得慌,就爱琢磨,抠字眼。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是非常敏感,养成了惯性思维。这位官员“下课”了,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又是贪污腐败吧?你说,这能怪老百姓的思维僵化吗?素质低下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新闻,地球人都知道绝对不是记者想炒作,意欲踩着退休干部的肩膀往上爬,量他也没这个胆。即便不是自己的直接领导,记者再愤青,不谙世事,也知道那个领导没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呢?即使退休了,你也别把人家不当干部,他在位时织就的那张网可大着呢。或许现任领导就是他慧眼识珍珠,从烂泥丛中发掘出的千里马。拐几道弯拿下一个小小的跑腿记者,那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

如果是直接领导,那就更不用说了。对他有仇、有恨,那都得打落牙齿往肚里吞。你真以为人走了,茶真凉了?茶凉了更好喝,别异想天开,总是那么天真。不握实权了,退休后,能让他闲着吗?顾问、协会等地方将是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余热的另一片天地。所以,本人臆想,绝不是记者吃了豹子胆。

“属正常的”,那么,对应的就有“不正常”。在此作特别的说明,就是担心不知情的广大百姓会瞎猜测,要与非正常离职的官员划清界限。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光明磊落,属于安全、清白、廉洁退休的。别惯性思维,还是要逆向思维。这也算给百姓一个思维模式的启迪,事情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的。

那么,平常很多官员的离职“不正常”,屁股上有屎,不是贪污,就是受贿,排第三位的才是其他的。一般不出大的差池,官员一般很难“下课”的。最近几年,有不少地方屡发逆事,被问责而丢官帽的官员开始累加。但过不了多久,问题官员就会在异地升迁,照样为官。这样的例子很多,鄙人就不列举了。老百姓只有干着急的份,整几句国骂。有关方面给出的答案是,问题官员再度出山是可以的,没有制度约束。只要没犯法的,就不可能一错就永世不得翻身,彻底打入冷宫。不像皇帝老儿那么冷酷无情,后宫佳丽感觉不对味,就甭想有遭一日再受宠信,再度获得皇帝的召见,睡到他身边。官员免职了,那只是一次,比封建皇帝后宫的嫔妃幸运多了。

于是有人辩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说不准是一个好官,给他一个机会又何妨。一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片沼泽地,会引以为戒的。但主管部门就不怕他重蹈覆辙?再次往领导脸上摸黑?跟保险原理相似的赌博,万一出了问题,牺牲点财产对一些官员来说,无足挂齿。钱财损失了,还可以挣回来。要是命丢了,可就难以复活咯。有不少官员视老百姓的小命如草菅,不值钱。有官员就说过令人汗颜的话:“大不了赔点钱。”

老百姓容易让人养成惯性思维,形成定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都是因为非正常的出现太多,人们接受的都是同类型的新闻,所以,下一例出现的时候,就按照上一例的模式来套。于是,一旦有一个“属于正常”的,老百姓一时半会都不太相信。照这样说,特此说明很有必要。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惯性思维的形成,也因为量变而引起质变。惯性思维在生活中很多,比如:谁说领导的女秘书,就会反映出会不会跟领导有一腿;提到商人,十有八九都是奸商;女演员成名了,说与导演有潜规则……

真是时代变化太快,学心理学的人不好好去给老百姓治理心理疾病,却干上新闻记者了。我宁愿相信老百姓都是纯洁的,都有君子风度,与人为善。并非生下来就是小人,谁不愿当谦谦君子呢?这或许是时代新闻的写作手法,但我宁可相信那位记者是心理学专业出生。把老百姓当小人看,这绝非记者的本意。

(原载 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新闻报》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