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法
11210100000002

第2章 我们误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你看到的风景也不尽相同。传统的有精华,也伴随糟粕。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来自迷幻的西方,还是有些土得掉渣的东方,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有些故事看上去很传奇,很唯美,很有魅力,其实那是经人打扮过的“小姑娘”。她的本色如何,只有擦去那些伪装,露出自然的美。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我国最为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随着这个故事的小提琴协奏曲《粱祝》的迅速传播,更是让这个故事和余音绕梁的曲子蔓延到全球,让更多的世人所了解。知者、听者为之动容,为之称赞。成为中国影响世界的著名乐曲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堪称世界经典。可以与世界上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媲美:英国的《牛虻》、美国人的《飘》、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俄罗斯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和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国有大、小仲马写过的《基度山伯爵》和《茶花女》。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真情,终究感动天与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可见“梁祝”爱情故事在世人心中的分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是纯洁和忠贞的完美体现。批判封建社会对婚姻自由的束缚,赞颂年轻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忠贞不渝的深刻内涵而得以世代相传。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民间传说也会随着各种传播途径而相传下去。这是很多接受采访和调查的青年男女所认同的,这主要是70年代以前的出生人基本认同的。流传多年,至少有她存在和传诵的理由。这是目前理解这个故事的基本模式,或者说是“梁祝”爱情故事的基本定位,这是一种传统的解读方式。

近日,笔者参与某杂志的选题策划,题目为《当代人如何看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调查结果发现,让人大跌眼镜,当代实龄婚恋男女并不喜欢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故事。接受调查的主要是80后和90后这两个时代的青年人。他们给出了另一番解读,让人深思和玩味。

对于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很多时代青年男女认为有如下几点不可理喻,甚至感到非常可笑。

一、认为梁山伯傻得可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两人在杭州读书三年,居然不知每天照面、一同学习、一块生活的祝英台是女扮男装的女儿身,岂不是滑稽至极,傻到无法形容。即使衣装遮挡了女儿身,帽子盖住了长发;即便古时候的衣服齐脖子,包住了喉结这些视觉上可以鉴别的性别特征,但女孩子讲话的声音再怎么隐藏,也是会露馅的,与男人讲话是有根本区别的。再退一步,即使梁山伯成天礼仪诗书,与祝英台以君子之交,保持着友善的距离,那女性的身材特征也应该与自己有明显的区别,何况是近距离相处,难道就没有发现?女性生活当中的一些特殊时期,难道祝英台就没有暴露一点蛛丝马迹?退一万步讲,可能梁山伯天性就这么愚钝,但是跟随他的书童四九也未必也没发现?另一个疑点是祝英台的书童是个女孩子,这不得不让人起疑,在那个时代,读书的书童一般都与自己是同性。

“梁山伯竟会放弃令人羡慕的县令不去当,就这么糊里糊涂地郁郁寡欢而终。大家想想,一个七品县令,堂堂的县长呢,还会找不到漂亮姑娘吗,真是的!”很多人认为梁山伯应该好好当好县令,以图他日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以后,有钱了,升官了,再来娶祝英台岂不是顺理成章吗?超过了马文才的条件岂不更好。“哎!丧失了大好的事业和爱情机会!真是笨到家了。”为情所困,郁郁寡欢,不珍惜自己倒也罢了,还弄得祝英台为之徇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事业、有钱了还怕找不到称心如意的老婆?

二、认为祝英台应嫁给马文才。很多人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爱情故事中出现的另一个进行衬托、对比的人物,阔少爷马文才后来狂追祝英台,可这祝英台却偏偏看不上他,非要嫁给那个梁山伯。

“嫁给马文才怎么啦?”多数人的质问。

“你想想,这马文才的爸爸可是杭州市的市长,而且马文才自己长得相貌堂堂,文武双全,像这样的高干子弟,想找还不一定能找到!而那个梁山伯,傻头傻脑的,书呆子一个,家里又穷得丁当响,有什么好?”

要嫁就嫁马文才。祝英台嫁给马文才,梁山伯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自己不能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缺乏经济基础,婚姻不仅感情重要,牛奶、面包同样重要,一样都不能少,少了就没法活下去。“梁祝”成天生活在精神感情里,与其跟着受苦,还不如让她跟马文才过得更好。这是一拨青年的看法。正应了那句“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如今,很多适龄女青年却愿意在梁山伯和马文才之间,选择后者,说马公子不但有外貌,还有经济基础,将来的事业发展也有资源环境,是最佳恋爱对象。光有感情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要是马文才也有一番真感情,像梁山伯一样痴情不渝,那他才是祝英台应该选择的一号对象。很可惜,祝英台丧失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自己误入了一个怪圈,认为富人就没有感情的谬论。

祝英台应该要马公子的感情达到梁山伯的标准,还要故意把梁山伯喜欢她的事情告诉马文才,让他知道梁是怎样爱她的,给马文才造成竞争压力。恋爱也要策划,多角度,全方位地考验马文才的感情,在这其中,祝英台要敢于突破传统女性的被动变为主动。从这个传说来看,显然祝英台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未能冲破封建思想的枷锁,最终陷入感情的漩涡。

三、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是弘扬真挚的爱情,而是带有嘲讽的意味。梁(两)山(三)伯(八),四九,从方言谐音角度来解读都是数字。梁山伯:两 三 八=十三;四九:四 九=十三,两个男人的名字一加原来都是十三点。“十三点”这个俗语,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是沪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嗅怪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而这个故事是与上海相邻的浙江人编的,浙江人对“十三点”的解释也跟上海话的解释差不多。很多人怀疑编这个故事的最初用意,是否一开始就对梁山伯带有嘲笑的口吻。真有意思,两人的名字竟然都暗含着傻瓜的意思。

我们无法知道古人编这个故事当初究竟是何用意,是否有多种解读?而目前我们总是喜欢用一个模式去理解,是否有失偏颇?

我想,在如今年轻这一代人的心中,爱情,再不是至高无上的了,而我辈曾经奉为人生至宝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那种传统爱情观,在如今时代青年人的心中,恐怕已经被金钱和权力的务实性所替代了。我该怎样来解释这个爱情故事呢?

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罢了。

(原载《爱情故事》光明网 新华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网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