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法
11210100000019

第19章 突破“小”而“巧”的大文章

“厦门城市小,经济总量小,甚至单体建筑也显得‘小’。”于伟国说,“所以,我们要着力突破这个‘小’字,用大海般的胸怀来看发展。”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伟国说。(《海峡导报》3月10日)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厦门市的主政者充分认识到厦门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显得“小”,而不“大”。“厦门城市小,经济总量小,甚至单体建筑也显得‘小’。”并找到进一步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就是要突破“小”,而做“大”。这是机遇,这是使命,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我国进入到深入发展阶段,推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历史时期,全国各地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重新定位和梳理,是一个精度发展的时期。

厦门的“小”是历史形成的,有客观原因。是否因为厦门“小”,就要开始寻求做“大”呢?鄙人觉得不能盲目一味求“大”。厦门的GDP要求“大”,这是坚定不移的。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要赶超,不断进步,稳扎稳打,向“大哥”的宝座发起冲击,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得进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GDP不是考核地区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绿色GDP,这就需要发展经济的同时,综合考虑,和谐发展。在“小”的基础上,如何施“巧”劲,这就需要周密策划与运作。为了尽快获得GDP的快速增长,不少地区寻思着走大工业、大项目的发展思路,在一产、二产业上挖空心思,但是,获得了GDP的数据,却牺牲了环境作为惨痛代价的发展,是要付出代价。这样的发展不值得鼓励,民众也不答应。

在工作中,不能也“看小”、“想小”、“做小”,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厦门更“小”,损失的是整个厦门、乃至厦门后人的利益。这就给厦门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能只着眼眼前,着眼当下,着眼现实。而更应该放眼将来,着力长远,放眼子孙后代。要有大局观,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发展。做大做强厦门经济,把握和抓住海西经济特区的发展政策,与之高密度地匹配,形成优势互补,高速发展。

在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上,厦门要毫无保留地追求“大”,开阔视野,改变观念,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产业,并发掘特色产业。尤其是逐渐兴起的文化产业,全国各地都在寻觅加快发展的时期,厦门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并洞察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加快发展步伐,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要着力突破这个‘小’字,用大海般的胸怀来看发展。”

在全国各地形成祖国山河一片追求“大”的现实面前,如何凸显特色,与之形成差异,这是未来10年发展中不少区域发展开始思考的问题。有特色,有亮点,才可以别具一格,形成差异,如此,才可以显示出我的不同。厦门城市显得“小”,或许这就是特色,但要进入“巧”,形成“小巧”而与全国各地一味贪图“大”形成的差异,就需要开动脑筋。一味求“大”带来的危害是占据不少土地,造成资源浪费。而“小”有小的好处,但不是一味地小,而要建设得小而别致,尽可能达到小巧玲珑,别有一番韵味。以及各种物品的生产,在“小”字上做文章,对应当地的文化特色,或许形成一个特色,别有洞天。

(原载《海峡导报》东南网 海峡网 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