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看法
11210100000118

第118章 中国第一外交官并非郭嵩焘

从4月28日起,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推出“揭秘中国第一外交官——郭嵩焘”专题讲座,该讲座由中南大学教授孟泽先生为大家揭秘。中国第一外交官怎么出现在清朝?难道清朝以前历朝历代没有外交官?这个“中国第一外交官”是指古代还是指现代?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娄义华查阅了大量资料和询问了诸多专家,得出一个答案,中国第一外交官并非郭嵩焘。为何呢?

首先,“中国第一外交官”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是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外交官?如果是指新中国(1949年)以前的,那郭嵩焘肯定不是第一位。外交官指从事外交事务的官员,在历朝历代都专门设立了外交事务的官员,在《周礼》中有“阵方氏”一职,相当于今天的礼宾司,专门负责接待周朝各邦国的诸侯、使臣与边远蛮夷小国的首领、使者等。《周礼》中与怀方氏同职的还有方氏、训方氏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我国历朝历代的外交官员基本上都是驻内官员,就是行使外交关系以后就回到自己的国度。另外一类就是常驻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例如如今驻美国大使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从上述的外交发展史来看,郭嵩焘并非我国外交史上第一位外交官。

其次,“中国第一外交官”还有一层意思可理解为功绩卓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和世界外交历史上都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郭嵩焘显然不能与张骞、郑和等人可比,还有唐朝的鉴真东渡日本、唐朝的玄奘西行印度、唐朝的王名远到吐火罗国(今阿富汗)、唐朝的杜环到大食(今阿拉伯地区)等等这些外交家取得的成就远比郭嵩焘显赫。

第三,“中国第一外交官”是指现代中国还是古代中国,较为模糊。新中国第一位外交官是周恩来。那么我们来看看郭嵩焘一生的经历:郭嵩焘(1818年——1891年),字筠仙,湖南湘阴人。1847年中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组建“湘勇”。1856年任南书房行走,1863年署理广东巡抚,1875年初任福建按察使。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1878年8月被清政府召回,从此闲居。1891年逝。

从郭嵩焘的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是封建社会清朝的外交官员,按照历史划分,他应列入古代外交官的范畴。他并不能称为“中国第一外交官”,有故意制造噱头的嫌疑,一档讲座节目应该更加准确。所以,称郭嵩焘为“中国第一外交官”不妥当,应该称他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或者翻译成“中国第一位常驻英法外交官”。按照当时的名称,称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更加准确。

(原载《中国文史》杂志 新浪网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