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黑白·永恒的魅力:首届新世纪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学术研讨会文集
11209300000021

第21章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坚守文化的价值

◎戚序

一、版画工作者的当代追求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种多元共生、开放、回应、同构与共赢的发展趋势。而“多元共生”意味着各种思潮和观念相互激荡,“开放”(社会、政治、思想、观念、经济、文化、艺术的开放)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社会参照和几乎所有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了能够集合资源的机会与可能性,“回应”意味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可能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或者“独善其身”,“同构”既是事物发展与整合的前提条件,又是人们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最后,“共赢”既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公平、公正、平等的结合,又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实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版画工作者,如何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如何承载中国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历史责任,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当我们以“当代中国版画艺术家”自诩的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肩上承载着怎样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是否思考过:中国知识分子应当保持怎样的民族气节和优良的文化传统;我们是否感受到:中国社会变革对艺术家良心、责任心、进取心与使命感的呼唤。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当代的版画艺术家,首要的是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负责任的、有境界的追求,必须坚持独立、自尊、自强、自醒、自觉的意识与人格,必须恪守忠诚敬业、锐意进取的职业精神,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等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现在,当“和谐”逐渐成为社会主话语的时候,当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时候,作为一名版画工作者,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如何培育社会公众辨析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如何通过我们的艺术创作,改善人们的心智、陶冶性情、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文化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些既是我们版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因为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就是社会行为,所以,艺术家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大至世界、人类、国家、民族,小至家庭、子女、自身。艺术行为在社会中产生的效应有正与负两个方面,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部中国美术史,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史,我们如何续写这部历史,是我们需要积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和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所表达的各种关系、状态及趋势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取向和谐境界的《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有追求“天人合一”的《左传?桓公元年》:“民和而神降之福”;有表达现实社会诉求与期望的《岳阳楼记》:“政通人和”以及民间的“天时、地利、人和”之说等等。“和谐”是对共生、同构等多元要素实现协调与全面发展的一定社会结构的内生性、状态、趋势的理论表述。而“多元共生”、“同构”、“协调”与“共赢”包括了全面、协调、均衡、平等、公正、公平、互助、团结、友爱、和睦、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和谐”的基本特征。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讲,中国民间艺术(几乎是)所有的创造,都是本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去创造和去追求的。图案史研究表明,几千年形成的中国传统图案造型规律:“是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其一以贯之的具有吉祥文化内涵的造型表现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应该是研究的一个方面。如,“中国龙”的创造与应用史表明:集众兽之美于一身的龙造型就充分体现了“多元共生”、“同构”、“协调”与“共赢”然后“和谐”的基本特征。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中国文化历来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创造精神。最典型的是中国“龙”,它既是多种物态的积极综合,又体现了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创造精神。“龙”能飞天、下海、入地、耕云、播雨,具有创造精神与活力又代表着某种权力。当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时,中国“龙”便超越了多元物态叠加的“合”,寄托着中华民族“天人和谐”的思想与精神追求。所以“龙”是中国的象征,“龙”的精神也应是中国人的精神,即一种追求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和谐的精神。如果赋予“龙”文化以时代气息,增强其现代性和作平民化改造,将传统的龙文化进行现代诠释,对于实现社会和谐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当代中国“龙”文化的精神实质,仍然是“多元共生”与“同构”、“创造”与“和谐”。龙的造型历史体现了社会结构的内生性状态与发展趋势,积淀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是我们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象征,全世界的华人至今以“龙的传人”而自豪,便是铁证。

因此,当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对我们而言,是否应当以培育我国社会公众的合作、友爱、团结、协作的和谐精神并作为艺术价值的取向;是否应当以我国现代文明、健康、进步的和谐文化为主旨。在当今的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个实践发展的过程。实现和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两者的结合与统一(理想与实践),应是中国版画艺术工作者在当代与时俱进地去追求和去奋斗的目标,这是弘扬民族艺术、创造民族艺术的最高境界。应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坚守和谐文化的价值,因为,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永远是我们民族艺术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中国特色”。

二、文化是“创新”的基础

“任何一个领域的历史都很重要,必须是先有历史才能有现在的存在,然后才能改变。历史是在刹那间被记录下来的,改变从刹那间开始,每个领域的历史都非常重要,他们是那个领域的内在灵魂……”所以,现在的人无论怎么构想都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毕加索认为:艺术没有创造,只有发现。贡布里西也认为:艺术没有发展,只有改变。认真思考他们的话很有意思。笔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应该是立足于透过外部形式把握内在精神实质,将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修养,要达到对民族民间文化遗貌取神的境界,只有对民族民间文化认识深,基础厚,底气足,版画创作才能有广度和深度。文化底蕴应是创作成功的和创新的基础。中国黑白木刻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的民族民间传统和现代的版画艺术丰富多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有历史阶段性、社会阶层性、民族多样性、地区差异性等等。新时期的版画艺术更是个性鲜明,千姿百态,这些都应该是黑白木刻版画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和创新的源泉。因而,21世纪的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与教学应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同时还必须积极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我们既要有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同时也应该具有一种包容的精神,以积极、认真、谨慎的态度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冲击。在当下的环境中认同与把握自身的文化身份与品格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艺术创作面临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自身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和与文化全球化的冲撞。何洁先生认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创造出具有中国意味的视觉……文化,需要经历一个“有容当包容”的过程。“包容是一种方法论,对待传统我们需要一种包容的态度,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吸收它的精华。对待全球化,包容的认知观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脉搏,吸收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成果,切实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包容也是一种心态,具备这种心态的人……能站在更加战略性的高度上把握整个事物的发展进程。”但包容不是目的,“通过包容培养自身一种感动于生活的情怀和性情,塑造关注生活、关心未来、关注历史的视界,形成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区域与全球的统合与把握”,最终目的应是在对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的发展。古语:“有容乃大”,有了包容才会有从容,包容是一种吸收,从容是一种释放,有收才有放,有了文化和传统的依托我们才会具有主动求发展的从容。我国新世纪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不应只是以表象的结果来衡量其水平,而是在于它是否始终维持着继续发展的态势,不停地在追求创作的高水准和深度。所以,文化底蕴应是新世纪黑白木刻版画“创新”的基础。因此我们民族的文化应该在与全球文化的积极交流与冲撞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坚守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凸显自身的力量,应该在积极地学习西方现代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对自身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注是我国版画工作者积极应对发达国家强势文化全球化的策略,也是版画家构建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的责任,更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

三、“诚信”是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费孝通先生说:“事物的现代性特征离不开传统,一切现代性都可以在传统中去找到根源。”在现代社会,美术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实践,它都是多学科综合运用的实践过程,因而黑白木刻的创作也不例外,既包括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再现,又包括对传统文化做积极的扬弃和现代性改造。例如,对“仁、义、理、智、信”中的“信”的理解,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因共同的责任、伦理道德和心理需求而成为社会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的文化基础。“信”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责任、规范与素质;对个体而言,是一种品德、修养和心理需求。因此在当代现代审美与版画创作中,因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因社会结构发生局部性变迁,因社会分化和因社会关系嬗变产生的异质性、不平等性和社会地位的多样性等等原因就使得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去考虑如何发展、如何创新黑白木刻版画艺术。即便是这样,中国新世纪的黑白木刻版画的创作与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取信于民”,必须讲“诚信”也需要讲“诚信”。老一辈版画家在民族危难之时体现出的“诚信”就是艺术家的一种历史使命与责任感,并且已经构筑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这与现代社会的讲“诚信”没有本质区别。黑白木刻版画创作应表现创作者的意、理、情、思、韵,应关注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及反映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应有真情实感,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和有时代感的作品。我所理解的“真情实感”,应该就是艺术家对人民的一种诚信。

在信息时代,人的生活节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那就是一个“快”字。一切发展都在“超常规”的“加快速度”。表现就是今天的人们已经没有讲精神的时间和心思,看待事物的角度发生了很大的偏差,很多人的思维模式中已经没有了“诚信”观念。向传统学习的态度也在以“超常规”的“快”速方式操作,这种违反规律的典型的实用主义的方法急功近利、不负责任、缺乏“诚信”、强调“速成”,已经失去了向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关注结果忽略过程的导向使得我们与艺术的本质产生了隔离,对事物的思辨大都停留在概念阶段,这直接影响着我们进行版画创作(特别是黑白木刻版画创作)的态度。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缺乏“诚信”还体现在“关注社会不够、深入生活不够、文化修养不够、技巧磨练不够”,缺乏对中国版画艺术整体发展的思考,过分关注和追求某些结果使版画创作缺乏“真情实感”,脱离社会现实、社会大众和社会问题,丧失时代精神,“缺少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少深厚的生活积累,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更高的艺术表现力”是自己不可能具备发展能力的重要原因。另外,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如果将好的结果作为方法而忽略过程的重要性,那么好的结果就很可能成为错误的方法。所以我们在版画创作与教学中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行动上的急躁性,以更冷静、更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调整自己的思路和方位”,老老实实地回到艺术的原点去学习和认真思考问题。原点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那是艺术创作的根源和根本。回到艺术的原点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可以避免将自己局限在有限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中。一个没有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深度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高水准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的。因此,关注整体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创作态度,特别是在当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时,我们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坚守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凸显自身的力量?除了诸多其他因素之外,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取信于民”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讲“诚信”是中国新世纪黑白木刻版画的艺术创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亦是黑白木刻版画创作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平台。

参考文献:

1.谭平等,角色——设计:以教育的名义,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2

2.何洁、张学忠,有容自从容,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2

3.费孝通,我们要对时代变化做出积极有效的反映,社会2000(7):4~6

4.王琦,回顾与前瞻,见:中国百年版画,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3

5.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