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典文学荟萃(梦溪笔谈)
11177400000175

第175章 测量汴渠

“原文”

国朝汴渠,发京畿辅郡三十余县夫,岁一浚。祥符中,阁门祗侯使臣谢德权领治京畿沟洫,权借浚汴夫。自尔后三岁一浚,始令京畿民官皆兼沟洫河道,以为常职。久之,治沟洫之工渐弛,邑官徒带空名,而汴渠有二十年不浚,岁岁堙淀。异时京师沟渠之水皆入汴,旧尚书省都堂壁记云,“疏治八渠,南人汴水”是也。自汴流堙定,亦城东水门下至雍丘、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熙宁中,议改疏洛水入汴。予尝因出使,按行汴渠,自京师上善门量至泗州淮口,凡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地势,京师之地比泗州凡高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于京城东数里白渠中穿井,至三丈方见旧底。验量地势,用水平、望尺、斡尺量之,不能无小差。汴渠堤外,皆是出土故沟,水令相通,时为一堰节其水;候水平,其上渐浅涸,则又为一堰,相齿如阶陛。乃量堰之上下水面,相高下之数会之,乃得地势高下之实。

“译文”

本朝的汴渠,每年要征调京城和辅郡的三十多个州县的民夫琉浚一次。祥符年间,阁门祗候使臣谢德权负责治理京城近郊沟渠,暂时借用疏浚汴渠的民夫。从此以后三年疏浚一次,开始时让京郊附近的官员都兼管修理沟渠和汴渠的工作,把这个作为经常性的职务。时间久了,治理沟渠的工作逐渐松驰下来,州县官员们只是徒有兼职的虚名,因而汴渠有二十年没有疏浚,河道年年淤积。从前京师沟渠中的水都流入汴渠,原尚书省都堂的壁记上说“疏通了八条河渠,往南流入汴水”,就指这件事。自从汴渠淤积以后,从京城的东水门往下到雍丘、襄邑,河底比堤外的平地高出一丈二尺多。从汴堤上往下看,居民房屋象在深谷中。熙宁年间,商议要把洛水疏通流入汴渠。我曾因此到外地巡视,测量过汴渠,从京城上善门测量到泗州淮口,一共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按照地势,京城的地面比泗州共高出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在京城东边几里的白渠中开井,挖到三丈深才能看见旧的河底。测量地势,用水平、望尺、千尺去量,不能没有小的误差。汴渠堤外,都是原来挖掉了土的旧沟,让沟与汴水相通,辽一段就在沟上做一道堤堰拦挡沟水;等到沟中的水平了,沟的上段渐渐干涸,就又做一道堤堰,各堰之间依次排列如阶梯,于是测量每个上水面和下水面之间的高度差,把每个高度差加起来,就得出地势高低的实际数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