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
11167000000016

第16章 冬季的保健养生

1.立冬时节的保健养生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

怎样调养是主要话题。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忌讳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又容易感冒。但是反过来,衣着如果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却又腠理开泄,阳气不能得到保存,寒邪容易侵入。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与温暖,失去它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两个字。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得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为宜,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冬令适宜的膳食有黑芝麻粥、虫草蒸老鸭、番茄砂糖藕等,有补益肝肾、滋阴助阳、健脾开胃、生津止渴的功效。

2.小雪时节的保健养生

小雪,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一般在阳历11月22日或23日,黄经度240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其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抑郁症容易加重。

用中医病因学的观点“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也就是说,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即内因(七情过激所伤)、外因(六淫侵袭所伤)、非内外因(房事、金刀、跌扑损伤、中毒)。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七情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而精神心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是产生精神疾病的关键。因此,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理。如果在小雪时节,抑郁症加重,则应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音乐。

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除此之外的饮食调养也不容忽视,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食能祛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适宜的水果膳食有香蕉、荸荠、芹菜炒香菇、玫瑰烤羊心、芝麻兔等,有补心解郁、清肺止咳的功效。

3.大雪时节的保健养生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进补”的大好时节。说到进补,很多人只是狭义地去理解,认为所谓的“补”就是吃点儿营养价值高的食品,用点儿壮阳的补药,其实,这只是进补的一个方面,而进补则是养生学的一个分支内容。谈到养生,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养?何为生?所谓的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所谓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温寒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在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两点:

1.养宜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唯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做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唯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所以,在进行调养时应采取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供养的方法。

适宜的膳食有枸杞肉丝、火腿烧海参、蒜泥茼蒿、木耳冬瓜三鲜汤等,有滋肝补肾、养血充髓、开胃健脾的功效。

4.冬至时节的保健养生

冬至时分,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更应当科学地运用养生之道,调理得当,是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养生应注意如下几点:

※静神少虑

1.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脑,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

3.时刻保持快乐的心态;

4.心态平和,精神振奋,增添生活乐趣。

※劳而勿过

1.避免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节律,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有句谚语“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冬季锻炼的重要性。

※节欲保精

1.欲不可纵。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节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严格而有规律地节制性生活,是健康长寿的必要保证。

2.养血固精。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男子贵在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子应平心定志以养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用,来说明节欲保精的重要性。

※饮食调养

1.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2.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3.食宜温热熟软。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

4.食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冬至时节适宜的膳食有羊肉炖白萝卜、炒双菇、麻油拌菠菜等,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化痰散寒、通脉开胸的功效。

5.小寒时节的保健养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说明饮食对人体的作用。小寒节气已数九寒天,人们大补特补无可非议,但进补不可无章无法,应本着“因人施膳”的原则,了解饮食宜忌的含义,元代《饮食须知》强调:“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所以在进补时不要被“五味之所伤”。

说到进补,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即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适宜的膳食有山药羊肉汤、强肾狗肉汤、素炒三丝、丝瓜西红柿粥等,有补脾胃、温肾阳、健脾化滞、化痰止咳的功效。

6.大寒时节的保健养生

《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提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地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防御外邪的侵袭。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之说。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

大寒时节适宜的膳食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红杞田七鸡、糖醋胡萝I、丝、牛奶粥等,有温中散寒、补虚益血、润肺通肠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