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经典历史故事(经典故事丛书)
11166100000012

第12章 乐圣贝多芬

德国大诗人席勒有一首著名的诗,名叫《欢乐颂》。说它著名,并不仅仅因为席勒是它的作者,也不仅仅是因为这首诗写得很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首诗成为一首著名的交响乐《第九交响乐》的一部分;随着乐曲优美的旋律飞向了世界各地。这首交响乐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5日生于波恩,他的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家里条件很不好,而且父亲还爱酗酒,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的不愉快。但是,他的父亲酷爱音乐,而且总想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4岁起,贝多芬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弹起了钢琴。之后,钢琴、长笛、小提琴、中提琴、管风琴,贝多芬都能一一演奏。13岁时,贝多芬被任用为宫廷剧场的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师、助理管风琴师等。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影响很大。他对资产阶级革命才建立的共和制非常赞成,并把“自由、平等、博爱”看做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奋斗目标。他后来的乐曲作品中都充满了这种思想。

1792年,贝多芬移居维也纳,自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故乡。这时,贝多芬一心倾慕的莫扎特已经去世,于是他便跟另一位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海顿是一位古板、传统、恪守旧规的教师,喜欢安分守己、唯命是听的学生,而贝多芬的思想则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所以,海顿很不喜欢贝多芬。贝多芬无奈,只好停止了跟海顿学习。

离开了老师,贝多芬咬一咬牙,下定决心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本又一本的书,思考一个又一个问题,写出了一支又一支乐曲。这些别具一格的乐曲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赏。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而他自己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却不尽如人意。他对爱情抱着一种极为圣洁的观念,认为寻欢作乐是爱情之外的东西,所以不少姑娘不能接受他的思想,一个又一个姑娘离他而去。但他仍然不改变这种认识,1801年,他非常喜欢的姑娘又一次离开了他,他带着恋人离去的内心痛苦和对爱情的虔诚,写出了表现青春爱情幸福欢乐的《月光奏鸣曲》,作品表现了他纯洁无邪的爱情理想。

有位哲人这样说过,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那么,他给人的将是更加顽强的意志和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或许正因如此,贝多芬在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非常旺盛的创作劲头,在1801年到1812这10余年间,他创作出了许许多多成功的作品,除《月光奏鸣曲》之外,还有《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鸣曲》、《第三交响乐》等9部交响曲。

贝多芬的个性和天才全都融会在他的9部交响曲里。9部交响曲的创作跨越了24年的时光,从各个方面发展了交响乐这一形式,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文化宝库的珍品。在这期间,他经历了耳聋之苦这对音乐家来说是最为致命的打击。但他从不悲观绝望,也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顽强地与命运进行着不屈的抗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第一交响曲》写于1799年,人们称它为“18世纪器乐的天鹅之歌”。《第二交响曲》诞生在1802年,那是贝多芬个人生活危机最为严重的一年,他的耳疾越来越严重了。10月6日,他写下了“海利根斯塔特遗书”准备留给他的兄弟。他写道:“我不得不像一个流浪者那样生活,因为每当我接近人群,一种强烈的恐惧就会攫住我,我害怕人们会觉察我目前的状况,因为这半年我一直在乡下度过。当有人站在我身边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时,我却什么也听不见;当他听到牧羊人的歌声时,我又什么也听不到。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只有艺术能使我摆脱结束自己的念头,要叫我在未创作出我应该完成的作品之前离开这个世界是完全不可能的。”他最终战胜了精神危机,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且开始与命运抗争,相继创作出一系列激荡着战胜逆境主题和精神的作品。

《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这是一部雄浑有力、精深动人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它一直是各国著名交响乐团经常演奏的世界名曲。最初,贝多芬写这首乐曲是准备把它献给他心目中的理想主义英雄化身的拿破仑的。因此他在乐曲的首页写上了这样的题字:“献给波拿巴的大交响曲。”但当他听说拿破仑自立为帝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地吼道:“拿破仑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随后,他便涂去了原来的题字,把它改写为《英雄交响曲》。1821年,拿破仑在被囚禁的圣赫勒拿岛上死去。当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贝多芬时,他笑了笑说:“我早已为他的下场作了曲。《英雄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葬礼进行曲》不是在17年前就暗示了他的命运吗?”

《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写于1805年至1808年。它是《第三交响曲》所确立英雄形象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自始至终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体现着“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一自强不息的伟大信念,也表达了作者决心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

此后,贝多芬又有几部交响曲相继问世,它们都享有盛名且各具特色。《第九交响曲》规模巨大,气势榜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创作这部作品时,贝多芬的耳朵已经完全聋了,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巧为人们构造出一座壮丽辉煌的艺术殿堂。此外,他的两首协奏曲也堪称一流。贝多芬还对歌剧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他的代表作《菲岱里奥》称得上是他“歌剧王座上的皇冠”。直到他临死前回顾自己所有的音乐成就时,还自豪地宣称,在他所有的“孩子们”中,这部歌剧是他最心爱的一个。

贝多芬认为:“音乐应使人类的心灵进发出火花。”他渴望用音乐与人们交谈。因此,他对音乐创作刻意追求,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达到曲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在他的歌剧《菲岱里奥》中仅有一首合唱曲,他却构思了10种开头;男主角的一首独唱曲,他也是前后易稿18次。

据说,门德尔松为了弄清贝多芬的创作情况,曾专门分析过他的一份手稿。他发现那稿纸有一处地方贴了12层小纸片,便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一一揭开。门德尔松吃惊地看到,原先第一次写下的音符竟然同最上面第12次写的完全一样。

由于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音乐创作之中,贝多芬有时还闹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贝多芬有个一边散步一边构思乐曲的习惯。一天,这位乐圣又披了件旧上衣,满脸胡须、一头乱发地走了出去。他满脑子想的都是他的乐谱,不知不觉竟迷了路。看到他那副仪表邋遢、目光呆滞、自言自语还不时向路边人家张望的样子,警察起了疑心,把他当做流浪汉抓起来。尽管他大吵大闹,一再声明自己是贝多芬,可警察就是不相信,还是把他关了起来。

还有一次,饥肠辘辘的贝多芬走进一家饭店。他刚一落座,脑海中便浮现出一支美妙的乐曲。于是,他一边像弹钢琴一样地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击打着节拍,一边抓过一张纸飞速地作着记录。过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创作。饭店里的小姐好奇地走了过来,贝多芬这才恍然大悟,张皇地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钱?”饭店里的人都哈哈笑起来。因为他根本就没吃过任何东西啊!

对于这种与众不同的举止,贝多芬自己也无可奈何地说:“除了会作曲以外,我什么事都干不好。”他是一个不受任何约束、傲世不羁的音乐天才。即使路遇国王,他也拒绝脱帽行礼。因为他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国王,一个音乐王国的君主。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贵族,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开思耐陶乐戏院,一场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顾问、维也纳荣誉市民贝多芬先生的演奏会正在举行。当他的《第九交响乐》首演成功时,维也纳全城轰动,大戏院里座无虚席,过道上也站满了人,被挤得水泄不通。除了奥地利皇帝外出巡幸外,全皇室的人都到场了。音乐会的盛况在维也纳前所未见。演出中,耳聋的贝多芬一直身穿燕尾服和黑绸齐膝长裤,象征性地背向听众打着节拍;而全体演奏者却按照站在贝多芬前面的真正指挥翁劳夫的手式演奏。《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个音符还没有消失,全场便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在一位女演员的提示下,贝多芬这才醒过神来,急忙转身向观众致谢。

整个会场的观众几乎发狂了,交响曲煽起的狂热激情使他们不能自持。他们有的大叫,有的狂跳,很多人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贝多芬一再被邀请出来接受听众的欢呼喝彩,连续达5次之多。按当时维也纳的惯例,皇帝御临戏院也只有3次鼓掌欢呼。这次贝多芬却达到了5次,实在令在场的皇室成员感到很没面子,不得不让警察加以制止。

晚年的贝多芬因耳聋不能与人对话,只有靠一支笔一个本子与别人交换意见。在他未来的计划中,还有不少乐曲等他去完成。1827年3月26日,一代乐圣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了,带着他的骄傲,带着他未完成《第十交响曲》的遗憾走了。此时,时针指向5点45分。一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天才时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