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经典历史故事(经典故事丛书)
11166100000011

第11章 歌德的文学之旅

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的欧洲启蒙主义文学史上,铭刻着一位重要作家的名字——约翰·沃尔夫刚·歌德。歌德于174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他曾是德国狂飙运动的主要干将。1772年5月,法学博士歌德动身前往韦茨拉尔城去做帝国最高法院的学习生,以进一步扩大法律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一美好的愿望只是他严厉父亲的一厢情愿。歌德感兴趣的不是做法官和律师,而是向往着踏入令他心醉神迷的文学殿堂,做一名大作家。然而,歌德还是愉快地上路了,他希望在新的环境里,能摆脱父亲套在他身上的枷锁,像一匹小野马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

韦茨拉尔城是一座宁静、优雅的小城,多才多艺的歌德很快在那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品茗聚会,谈论诗歌、音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莱梅公使馆的秘书凯斯特纳与他美丽的未婚妻夏绿蒂更是他的座上客。然而可怕的是,歌德竟然越来越喜欢学识丰富、举止端庄的夏绿蒂。只要夏绿蒂不在身边,他常常六神无主,坐卧不安。当歌德意识到自己爱上了好朋友的未婚妻后,非常痛苦。无奈之下,他怀着悲伤的心情离开韦茨拉尔返回故乡法兰克福。

谁知法兰克福也有烦恼在等待着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婚后要随丈夫远走他乡。歌德与这惟一的妹妹从小朝夕相处,感情很深,如今妹妹竟然远去,自然使他感到无比思念。接着夏绿蒂与凯斯特纳举行了婚礼,却没有通知歌德,这也让歌德非常失望和不快。恰逢此时,又传来韦茨拉尔城一位公使馆的秘书因对朋友的妻子单相思无力自拔而自杀身亡的消息。这件事对歌德震动很大,他决心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小说。从此以后,他闭门不出,并谢绝朋友的来访,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写个不停。当时谁也不知道情绪激动的歌德在写些什么。4个星期过后,歌德打开了房门,他献给人们的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发表于1774年。它描写的是市民青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叫绿蒂的女子,但绿蒂已和别人订婚。加上维特在做公使秘书的工作中,周围庸俗自私的环境包围着他,来自贵族社会的歧视更给了他强烈的刺激。事业的失败、爱情的幻灭,使维特对生活感到十分失望,他不仅无力改变社会,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握不住,他终于用手枪自杀身亡。显而易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以歌德个人感情上的痛苦经历为基础写成的,维特的烦恼也正是歌德所烦恼的。小说由于反映了个人愿望、感情、幸福和专制世界种种限制的冲突,因而决定了它不是一部狭隘的个人恋爱悲剧,而是一部青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的反抗史。

在当时的欧洲,人们的思想仍被宗教神学禁锢着,但一些进步人士已开始起采追求自由和民主。人们把这些进步的思想运动称为启蒙运动,德国的狂飘突进运动正是这种运动的体现。因此歌德这本个人反抗社会的小说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整个欧洲。整整一代欧洲青年被维特和绿蒂的爱情故事所感染,一股“维特热”风行欧洲。不仅维特的衣着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流行服装,许多年轻人面对无奈,居然也步维特之后尘。这么大的影响,连歌德也始料未及。“世纪病”的彷徨,与歌德这部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本书成了早期浪漫主义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幕。

《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炮打响,歌德很快便步人德国著名作家之列,当时他才年仅24岁。他的这部小说两年内在德国印刷了16次。也正由于歌德和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使德国文学开始崭露头角,并从此改变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无足轻重的地位。歌德与后采的席勒一起开创了德国文学的新纪元。因此世界文学史家把歌德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为“世界四大文豪”。

在歌德80多年的人生旅途上,竟有60多年战斗在文坛上。他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一部伟大的巨著《浮士德》恰好是在他临终前一年完成的。

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的巨著之一。它的创作过程极为漫长,达60年之久,几乎贯穿着歌德整个创作生涯的始终。《浮士德》分上下两部,由浮士德的学者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及事业生活几部分所组成。作品反映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先进人物反对封建现实、不断追求人生真谛和社会理想的过程。浮士德的社会理想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对人生和社会所作的思考中所能表达的最高境界。作品展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1832年3月盟日,82岁的歌德因病逝世。歌德漫长的创作生涯验证了作家对生活、艺术及人生信念的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