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和网络做个好朋友
11162100000033

第33章 “假网瘾”短期训练有效果

王章斌是个内向的孩子,刚上初一,面临一个新环境。在班里从不主动和同学说话,就连和他的同桌,一个学期也说不上50句话。他总是逃避班里的集体活动,体育课上时他喜欢站在一旁看着同学们发呆,他甚至找不到一个同学和他一起练排球。

初一,王章斌不愿意上学了,不是他不爱学习,而是因为在学校里没有朋友,他告诉妈妈可以请家教老师来家里教他,同时让爸爸给他买电脑,说要学习电脑技能。为了孩子感到快乐一点,爸爸妈妈答应了他的要求。

自从有了电脑,王章斌除了学习,把其他的时间都放在网络聊天上。爸爸妈妈以为他染上了“网瘾”,带他去医院治疗,专家确认王章斌是“假网瘾”。随后对其进行了短期训练,训练他对未来的激情,训练他对人际交往的信心,很好地改善了他对网络聊天的依恋。回到学校后,王章斌主动和同学们说话,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很快融入了集体。

对家长来说,关键是要理解孩子上网的真正动机,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不要因为孩子每天都上了几个小时的网就觉得孩子上网成瘾。要知道,孩子对网络存在依恋心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某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所造成的,如果家长能够帮助孩子满足其内心需求,孩子们就会减少直至放弃对网络的迷恋。

不久前,某大学曾对6个孩子迷恋网络、成绩退步的“假网瘾”家庭进行短期训练。他们首先训练孩子对未来的激情,家长在旁边看着;接着,调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因为很多“假网瘾”家庭都具有家庭关系淡漠、父母之间或和孩子之间感情冲突严重、情感交流缺乏的特点,训练过程中个别家长与孩子坦诚交流,一起抱头痛哭,亲子沟通有了明显的改善。而参加训练的孩子在之后的学习中,行为都有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类似这种短期训练模式比较适用于“假网瘾”的孩子,而且是由于以下原因产生的“假网瘾”,一是迷恋网络的孩子对未来失去奋斗的方向,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只是被动按家长期望的去做,一旦遇到挫折就产生抱怨、进而沉迷网络;二是孩子与父母缺少沟通,在学校里和同学交往不顺畅,网络聊天成为他们构建人际关系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家长要积极参与,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上网是为了“惩罚”大人,潜意识里有愤怒:“你逼着上学读书我偏不好好学,气死你!你不让我上网玩游戏我偏要玩,气死你!”这类逆反心理尤其在上网的中学生里比较多见。

所谓“假网瘾”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轻度“网瘾”,即没有真正陷入“网瘾”的泥潭,只是在“网瘾”泥潭的边缘徘徊。因此,可以采用心理咨询法、脱敏训练法、戒毒药物治疗法、催眠法等治疗,由于戒毒药物治疗法、催眠法存在争议,因此心理咨询法、脱敏训练法比较适合网络成瘾的青少年。

(1)心理咨询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咨询的手段,与网瘾者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协商,启发他改变不恰当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达到摆脱网络依赖的目的。小旭的“网瘾”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治好的,他是北京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三年前在同学的带领下去上网,后来染上了“网瘾”。咨询师和他谈论理想和未来,谈论兴趣爱好,改变了小旭消极的观念,他喜欢读书、喜欢滑旱冰、喜欢打篮球……于是咨询师建议他参加篮球的正规训练活动,自己独处时可以滑旱冰或读书,结果很快就摆脱了网络依赖。

(2)脱敏训练法。具体做法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孩子进行团体成长训练,在封闭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让他学会与人交流,转移对网络的依赖心理,这个阶段一般为5~7天;第二步是进行家庭亲子互动,指导家长与孩子加强交流沟通,最终帮助孩子重塑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正确对待虚拟的网络世界,这一阶段大致持续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