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和网络做个好朋友
11162100000029

第29章 不要随便给孩子扣上“网瘾”的帽子

在某重点中学读书的女生刘颖被父母强制送到戒“网瘾”特训营。她表示,自己其实并没有上网成瘾,平时每天上一两小时网,而且都是和网友聊聊开心的话题,和一些同龄网友探讨各自的学习方法。可是刘颖的父母并不相信她所说的话,见刘颖上网聊天他们就唠叨,说她已经没救了,染上了“网瘾”,有时候还在一旁看着她和网友聊什么。这使刘颖感觉很不自在,觉得父母太不信任自己了。

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刘颖决定彻底放松一下,于是在两天里上了8个小时网。爸爸见她上网时间那么长,气得要打她,还差点把电脑都砸了。刘颖越想越气愤,明明自己没有“网瘾”却偏偏被父母扣上“网瘾”的帽子,让刘颖很不舒服,于是干脆去了网吧,痛痛快快地玩了个通宵。第二天,爸爸妈妈痛斥刘颖,说她堕落了,说了被“网瘾”毒害了。从那以后,刘颖真刀真枪地和父母对抗了起来,放学后懒得回家,而是去网吧上网。渐渐地,她真的染上了“网瘾”。

生活中,有些家长对网络很过敏,见不得孩子坐在电脑前。只要发现孩子上网聊天,就会冒出一个念头——孩子上网成瘾。于是经常在孩子耳边说教、唠叨,搞得孩子不得安宁。事实上,家长的过分担忧很容易成为孩子染上“网瘾”的推动力,因为孩子有叛逆的心理,父母越是阻止他们做某件事,他们越要尝试。而当父母误解了他们,他们会更加气愤,于是变本加厉地上网以表达自己的愤懑和对抗。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反感被人“戴帽子”、“贴标签”,一听到父母说自己染上“网瘾”,心中就感到不平。

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授孙时进分析说,孩子最抵触被人戴上“网瘾”帽子,被家长责骂不上进。“实际上,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尊心受挫,他们才躲到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心理医生表示,家长不能对孩子上网过于敏感,青少年每天上一两个小时网算不上“网瘾”,别轻易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

一位医院“戒网瘾”的专家告诉记者,假期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戒“网瘾”,但是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没有网瘾,而是与家长的一种对立行为。家长越是不让上网,孩子就偏要上。青春期的孩子比较敏感,对自己的“权利”也很在乎,假如家长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阻止孩子上网,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孩子上网时间稍微超时,家长也不要太计较。孩子的自制能力毕竟有限,家长可以和孩子制订一个上网时间表,给孩子推荐一些有意义的网站。

另外,家长在给孩子扣上“网瘾”的帽子之前,需要了解孩子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以下是一份电脑网络依赖情况问卷,你可以根据孩子最近两周内的上网情况,回答以下问题,并在“严重”、“较多”、“偶尔”、“否”等选项中做出选择。通过本问卷,你可以了解孩子上网的情况,为预防孩子上网成瘾作参考。

(1)常通宵达旦地玩电脑、问题目;

(2)对什么事都无兴趣,整天上机;

(3)除了玩电脑什么事都不干;

(4)闭门不出,不愿与人交往;

(5)愿意结识新的网友;

(6)学习成绩下降;

(7)常隐瞒上网时间;

(8)开、关机时必查Email;

(11)手指、颈、肩有不适感;

(9)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管教;

(10)视力下降;

(12)上网时若受到打扰就大叫;

(13)常借钱或偷钱上网;

(14)常收到网友电话;

(15)常与网友约会;

(16)疲惫、消化不良;

(17)不上网时常想网上的事;

(18)不愿告诉别人在网上干什么;

(19)对过去自己的爱好也已无趣;

(20)上网时常废寝忘食;

(21)一不上网,情绪就不好;

(22)宁肯逃课、辍学也要上网;

(23)认为“杀人”很容易也很好玩;

(24)有自杀和杀人的想法;

(25)分不清网上网下的人和事;

(26)“谁不让我上网”,就想和他拼;

(27)对网络陷阱和犯罪毫无防备;

(28)“网聊”时常对羞耻感觉得无所谓;

记分标准是:严重为3分、较多为2分、偶尔为1分、否为0分。满分为84分。如果你孩子的得分在30分以下,属于正常;在30—45分,属于轻度“网瘾”;在50—65分,属于中度“网瘾”,65分以上属于严重“网瘾”。

通过这个调查问卷,你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到底有没有染上“网瘾”,避免轻易给孩子扣上“网瘾”的帽子,贴上“不求上进”的标签,这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很有好处,值得家长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