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化学故事总动员
11161900000008

第8章 “化学中的莫扎特”李远哲

迄今为止,在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五位华人中,有四位都是获得物理学奖,另有一位例外,那就是在1986年获得化学奖的李远哲。

李远哲生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台湾新竹,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李远哲于台湾大学毕业后到新竹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6岁时,赴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并于三年后获博士学位。后到哈佛大学化学系随赫施巴赫从事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研究。43岁他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童年时代的李远哲非常爱玩,棒球、网球、乒乓球都打得很好。“我可以把球打到对方球台上的任一指定点,”李远哲后来兴致勃勃地回忆说:“误差不会超过一英寸。”

李远哲读初中时,在学习上已开始“独树一帜”。一次考试,几何老师出了五道题,李远哲全用与老师所讲的不同的方法去做,结果老师给他的卷子判了零分。李远哲不服气,据理力争:“老师,我的方法虽然同您教的不一样,但是没有错。”老师决定让李远哲给全班同学讲一讲再看。第二天,李远哲在黑板上讲了他的解法,得到全班同学的赞赏,最后老师给了他100分。

中学时代的李远哲看了大量的书。“我几乎每天看一本书。”他读了《居里夫人传》后,这样说道:“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李远哲下定决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样,把一生都献给科学。

李远哲从小喜欢自己动手做东西,遇到他想要做的东西时,李远哲的耐力是很惊人的。有一次,他发现一位老人砍竹子准备做竹扇。他很好奇的也学起做扇子,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很有耐心地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件工具——一把竹扇。后来,他又自己琢磨,编成了一个篮子。有一天,他的妈妈想要一个篮子来裝鸡蛋,李远哲把他自己完成的竹篮交给他妈妈时,他的妈妈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篮子是他这个顽皮而好动的儿子做出来的。

李远哲还喜欢动手修理各种机械。有一次,他去一个地方演讲,结果现场的音响系统坏了,主办单位的人急忙四处找人来修。沒想到他却不慌不忙地从皮箱里掏出一把螺丝刀来修理,他专心地找到了出问题的地方,20分钟后,他把音响修好了。台下的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可以亲手制造和修理试验室內的各种工具,使他所设计的仪器永远比別人更精密、更准确。所以他在美国设计分子束仪器时,可以测量出分子的化学反应,从而得到了诺贝尔化学奖。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有一段时期,李远哲几乎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殚精竭虑地把一台交叉分子束实验装置建立了起来。他的导师赫希巴哈看后感叹地说:“这么复杂的装置,大概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出来。”他称赞李远哲是“化学中的莫扎特”。他说他把李远哲比作乐圣莫扎特,不仅因为李远哲是一位早熟的天才,而且因为李远哲同莫扎特一样“准确”。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做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随后的年代,李远哲的科学成果硕果累累,研究领域得到扩展。他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室装备有7台极先进的分子束装置,专用于解决与反应动力学、光化学过程及分子光谱测定有关的问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知名科学家前往从事合作研究。

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更是注入大量心血。20世纪90年代中期,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放弃美国国籍,全力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

独特的思维方式,准确的研究能力,这些才是李远哲成功的秘密。任何问题都不会只有一种答案,勇于探索,不断尝试,你才有可能发现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