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预约的晚餐
1114800000018

第18章 :下海【二】

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的思想,决定一代人的命运,塑造一代人的为人风范,时代造就“英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语。那样的时代,大家都靠在一棵大树下乘凉,甘愿在一棵大树之下过一种愚昧的毫无生机和理想的生活,钻研的不是创造,而是以破坏为手段的革命。只要是旧有的东西,不问来路,不问品质,只有破坏才是英雄本色。这是静梅父辈们的经历,在那个年代,村里成立了一帮不破不立的造反派,立誓要革除一切旧文化,旧风俗。静梅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员骨干力量,跟着造反派去抄古旧、搞批斗、拆庙宇。那庙宇是本地一座代表了道教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一帮造反派敲锣打鼓地造声势,抄家伙,要捣毁那祖祖辈辈践行朝拜的神灵之位,一位业余文物管理员和村里几百名村民排成排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说:这是国家级的文物,是国家政府下发过红头文件要保护的。那次的行动虽然被及时阻止了,但在后来的年代里,静梅父亲始终不理解自己,更不理解那样些以红色为标榜的组织是怎么回事,究竟是迷了那一窍,

之后的年月里,静梅父亲因为那历史车轮的碾压,而付出了半生漂泊的代价。静梅的祖母常常向静梅讲起当年那些不可理喻的歪理:谁要是钻研学问或技术,而不问所谓的革命,那些造反的“英雄”们,就会把“白专道路”、“臭老九”等等,令人为此而遭殃的名词强加给你,再踏上一只脚,令你永远也不得翻身。华夏民族的历史也就在一个阶段一种口号,一种思潮的破坏和打倒声中,一步一趔趄地走了过来。就像晓岩这样,有几分傲气,又有几分才气,一心只做学问的书虫型人物,如若在那样的年代,命运也许会更糟。

静梅无端地在心里拿晓岩的命运与父亲年轻时相比较,这使她再次想起了父亲的遭遇:那一年,母亲将要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家里没有一分存钱,母亲眼看就要生了,父亲着急,就做了一个简易小锅灶,带上自己家里熬制的麻油和石磨面粉,到三十里外的集市上炸油条卖,想挣几个铜板,为母亲坐月子买一点补品。去了两次,每次收入不到五元钱。正当父亲数着那从集市上赚来的九块多钱,高兴地回到家里时,生产队长已经在等着通知他,参加斗私批修大会了。父亲被当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批斗了好多次。以致静梅母亲坐月子,父亲都因为参加斗私批修学习班而无发分身照顾妻子。因为他本来就是****分子,再加上私自卖油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那些革命者对于这样不思悔改的坏分子,不批倒批臭,是绝不会罢休的。这件事情到静梅懂事的时候,听祖母念叨过,说是静梅命硬,还没出生,就给父亲带来灾难。还说,静梅身体不好,都是命里注定的。

静梅在心里埋怨祖母,您这是哪门子逻辑啊?!

晓岩要放弃现成的饭碗,去冒险,去沿着一种叫做“商”道路,经营自己的人生。有专家分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甚至顺延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前沿阵地是在“商”。

“商”字,在晓岩的理解,不纯粹是经商,不是那种买买卖卖的商人。二是作为生存者,其行为和思维,都要站在社会和市场的角度去思考。这也许就是现代人应该讲究的“商”字,它包含了更多做人的内涵,也是二十世纪末年,乃至二十一世纪,甚至更加久远的时间段里,人们生存路上一列最为豪华的机车。晓岩也要挤上这趟列车,去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去经营他所理解的“商”字。静梅虽然深信晓岩的能力,但从内心,却是为他这次远行捏着一把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