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动人的品德故事(读好书系列)
11134600000007

第7章 孟母三迁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自幼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女子,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轲天性顽皮好动,不想刻苦学习。他整天跟着左邻右舍的孩子爬树捉鸟,下河摸鱼,去田里偷瓜。孟母起初对他又骂又打,什么办法都用尽了,还是不见效果。她后来一想:儿子不好好读书,与附近的环境不好有关。于是,就找了一处邻居家没有贪玩小孩的房子,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后,孟轲还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边洗衣服,回来一看,孟轲又没影了。孟母心想,这周围又没有小孩,他又会到哪里去呢?找到邻居院子里,见那儿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丁丁当当”地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围没有邻居,门外是一片坟地。孟母想,这里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吸引儿子了,他总会用心念书了吧!但转眼间,清明节来了,坟地里热闹起来,孟轲又溜了出去。他看到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家的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非常高兴,干脆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又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问他:“你最近书读得怎么样?”孟轲说:“还不错。”孟母一听,气极了,骂道:“你这不成器的东西,逃了学还撒谎骗人!我一天到晚辛苦织布为了什么!”说着,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织布机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孟母把剪刀一扔,厉声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必须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成就。如是半途而废,就像割断的布匹一样成为废物。”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被震动了。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真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品德之音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孟母是仁与德的楷模。孟子的仁德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母亲。在孟子的启蒙阶段,孟母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费尽了心血。因而,孟母成为后世做父母的楷模和效法的典范。同时在孟母的正确引导下,孟子学有所成,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这所有的一切与孟母的知书达礼、温良贤淑和孟子的知错就改、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