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孝经(中华国学经典)
11131500000017

第17章 谏诤章第十五

“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今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译文”

曾子说:“听您阐述慈爱、恭敬、安亲和扬名的各种孝道后,我都明白了。很冒昧地再请问,作儿子的若一味听从父亲的命令,这样能算是孝吗?”

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从前,天子身边设有直言相劝的谏诤的臣子七人,即使天子一时触犯王道没有德政,也不会失去他的天下;诸侯身边设有谏诤的臣子五人,即使诸侯一时触犯君道,也不会失去他的封地;卿大夫身边也设有谏诤的臣子三人,即使卿大夫一时触犯臣道,也不会失去他的乡邑。一般的官吏若有谏诤的好友,就能保住一个美好的声誉;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他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中。因此,做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为人臣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所以,只要是不义的事情,不管是什么人做的,都要大胆地直言相劝。做儿子的如果一味盲从父亲的命令,那又怎能称为孝子呢?”

“提示”

在这一章里曾子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从父之命,可谓孝乎?”

孔子连用两个反问表明了自己不同意这种说法的态度。接着孔子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及父五个方面对谏诤作了精辟的阐述,认为天子从谏才能不失天下,诸侯从谏才能不失封地,卿大夫从谏才能不失其家,士能从谏才能保住名声,父亲从谏才能不失于义,由此说明谏诤的巨大作用。

孔子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在此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故当不义,则争之。”他提倡“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这些孝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孔子的辩证思想和民主思想。正是这些积极的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亲贤纳谏,从谏如流”的君主,出现了许多以死相谏的忠臣,出现了许多为正义而牺牲的志士仁人,也出现了许多大义灭亲的英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