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人生
11125700000018

第18章 入世与出世(16)

很多人平时沉默寡言,关键时候不说则已,说则语惊四座,起到关键作用。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行为。

东晋画圣顾恺之有句名言:

“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意思是画一幅画无论好坏,都不如说话应对有意思。“悟对通神”,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说话时可以通过当下领悟获得“通神”般的快感。

顾恺之是个极喜欢说话的爽快人,但平时话不多,所以在张扬个性方面做得恰如其分。

有一次顾恺之从绍兴回南京,有人问他绍兴风景如何?顾恺之随口就说:

“千岩竞秀,万壁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如此锦心绣口,当然不是平时贫嘴可以修炼出来的。顾恺之修养极高,人又豪爽,又有沉思的习惯,当然出口就是锦绣文章。

与顾恺之同时代的王献之也是说话风流倜傥的名士,也曾有人问王献之绍兴风景如何?王献之说: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把江南仙境徐徐道出。

魏晋名士的这种洒脱情怀与不凡的语言表达能力源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从容的处世方式,真是神仙一品的人物。

古希腊演说家安提丰有个有趣的规矩,他与一般人说话一律收费,可见他的话多么金贵!苏格拉底认为智者的智慧不能用钱衡量,安提丰说:

“你不向与你交往的人索取报酬,你是正义的。但是,每一件衣服或每一所房子都是值钱的,不能白送。如果你的谈话有价值,那一定会要求别人付以适当的价值。”

安提丰与苏格拉底都是正确的,智者与智者说话自然不能用钱衡量,比如安提丰这次和苏格拉底说话就没向苏格拉底收费;智者和一般人说话,就应该收学费。

安提丰刚到雅典时生活困难,曾挂牌行医。他行什么医呢?用语言治病。有点类似现在的触发式心理语言疗法,可见语言在智者手上可以玩得出神入化,功能多多。

安提丰在少年时就能说善辩,他有一次与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有过一场关于法律的经典辩论。

安提丰:“什么是法律?”

伯里克利:“人民在一起讨论,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并且书写下来就是法律。法律代表多数人的意志。”

安提丰:“如果少数人强迫多数人服从,算不算法律?”

伯里克利:“凡少数人迫使占多数的人做违反自己意志的事情,就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安提丰:“雅典绝大部分居民是奴隶和外邦人,这些人从来无权参加人民大会,从来不得过问雅典的法律。因此,雅典的法律是违背多数人意志的,这不是法律而是暴力。”

伯里克利无言以对。

在这次辩论中,双方共进行了三个回合。安提丰话并不多,但因为直指要害,所以成为胜者。

老子说“多言数穷”的同时也在说“少言数中”,安提丰的这次辩论可以为证。

“无言数丰”,就是沉默让人丰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很多人实际上是“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也就是说,话多的人多虚伪,话越多越虚伪。一个花花公子骗小女孩的通常手段就是夸夸其谈,能从天上谈到地下,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如果把花花公子的话录下来给这个小女孩在十年后听一遍,这位后小女孩一定会惊跳起来:“他说的全是假的!”大呼上当不已。《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要想让人觉得话中有清芳,就必须像兰花一样默默开放。

老子还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就是说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

人们在说话时往往只知道自己在说话,而不知道说了什么。所以要想知道自己说什么,最好不说话。那就是沉默。

当然,“沉默”也不是简单的不说话,说话也可以是沉默。我们可以同时说话与沉默,也可以边说话边沉默,也可以在说话中沉默,在沉默中说话。

流水不说话,水中的石头溅起浪花,浪花与石头就是水的话。

大山不说话,风吹树响,风与树就是山在说话。

人不说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目笑容都是话。

《庄子》说,一般的人用嘴说话,有修养的人用肚子说话(指打好腹稿),高人则用脚后跟说话(指晃动身体表达意思)。我们应把身体语言发挥得更好,佛教中有几十种手势,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而一般人只会摆手表示拒绝,挥手表示告别,可见身体语言可挖掘的地方还很多。

身体语言之上的语言是灵魂语言,指精神暗示等。这一层面是最高明的。会了这种语言,就可以达到仙佛圣人的境界,完全不用开口。佛的嘴唇是用来念咒语的,不是用来说话的。就像牛的嘴巴是用来吃草与“哞哞”叫的,而不是用来吵架的。

佛不是牛,但佛与牛都有别于人,那就是它们都不像人一样用嘴巴来说话。它们用灵魂来说话。凡是用嘴说话的生物都会用眼、耳、口、鼻、舌五官,太复杂了,不如心灵感应更直接。

简单声音就够用了,何必再复杂化操作?人类纯属自己搞事,动物的快乐程度之所以高于人类,就在于它简单。

苏东坡说:“人生识字糊涂始。”同样地,“人生说话昏庸始”。人的话很少让人爽,通常都让人昏昏欲睡。为了使爽人说爽话,那么就要如老子所说“不如守中”。

“守中”,就是守住心中意念,不轻易耗散。《庄子》中黄帝向广成子请教长久之道,广成子说: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看来“无视无听”确实是仙家至宝。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人一天到晚如果被各种杂音充斥耳朵,就会真的什么也听不见。

大树没有嘴巴与耳朵,能活千年,因为它无知无欲,守住了精气神,所以可以长生。

人想要长久一点,快乐一点,就要简单一点,不要多话,不要多事。

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有一天看到一个小孩用双手捧水喝,他马上扔掉了自己的杯子,并说:“这个孩子教育了我。”

子桑对命运说“不”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

有一回阴雨一连下了十天,子舆担心子桑饿出病来,就带饭给他吃。

来到子桑门前,听到子桑像在唱歌,又像哭泣,还弹着琴:“父亲啊!母亲啊!天啊!人啊!”歌声衰微,歌词急促。

子舆进门说:“你唱歌怎么这种调子?”子桑说:“我在探求使人处于如此困窘的原因,父母要我贫困吗?天地偏要让我贫困吗?我没有找到原因,然而我到了如此绝境,还是由于‘命’啊!我承认有命,但我对命运说‘不’。”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日:“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日:“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日:“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日:“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庄子这个故事借子桑之口追问人的命运:既然一切都安排好了,还要我做什么?

人生贵在参与,你明知无望,还积极去做,也不会成功,但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做出意想之外的事情。如果什么也不做,就只能真的任人宰割了。

死过一次的人特别能打拼

就当自己是死人,才能活出个样子。

老子说“出生入死”。

这句话指人必生必死,必然复活。“入死”是主动的,进入死之后才能战胜死亡,不进入死亡必不能亲历诸多决斗。

《圣经》上耶稣说:“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你要当自己是死人,才能活出个样子。

古往今来干出大事的人多半都死过。死过一次的人特别能打拼。

唐伯虎少年时空有一身文才与好长相,功名失利,情场也失利,灰心得要死。

有一次文征明与祝枝山跑来看他,见他一个人在床上自言自语,二人躲了起来,听他说什么。

唐伯虎问自己:“我是不是死了?”

他回答自己:“我还没死。(又摇了摇头)不,我已经死了。”

“你死了怎么还在这里?”

“躯壳罢了!”

“知道自己是躯壳说明还有感觉。”

“我已麻木,就像水边石头,山上积雪。”

“水边石头要长草,山上积雪要化了。”

“真的吗?”

“真的。”

唐伯虎喃喃自语:“我要用这融化的积雪,浇灌那石头上的青草。”

祝枝山和文征明听到这里走了出来,向唐伯虎相与庆贺,庆贺他获得新生。

唐伯虎见他们俩一下子冒出来,吓了一跳。三个人拥抱在一起,非常的开心。唐伯虎心中若去块垒,建议大家去喝酒,自然是一番开心的大醉。从那以后,唐伯虎功名也得意,情场也得意,成了天下闻名的江南第一才子。

世界如炼狱

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

——《庄子·大宗师》

自然之道是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小福可以变大福,暂时的福变永久的福。老子说:“福兮祸兮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讲的是祸与福可以互相转换,既有福变成祸,也有因祸得福。因此,一个人懂这些就应该做到:

一、有福时要谨慎,不要太张扬,避免福变为祸。

二、有祸时要乐观,更要达观。要看到祸有好的一面,并且将很快转化为福。

关于第二个问题,《圣经》上有极好的论述,那就是著名的“山上宝掣训”中的一段,出自耶稣基督之口。

耶稣在山上说: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自然之道是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这样你才会珍惜即有,而追求未有。如即有之物你不珍惜,必将连本带利全失去。

因世人贪婪,圣城将全毁,耶稣为耶路撒冷哀哭。他走出了圣殿,对门徒说:

“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了吗?我实话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将不被拆毁。”

然后耶稣在橄榄山上坐着说: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人本赤裸,但连赤裸之身也夺去,便只有将灵魂下地狱的份。佛经上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的命运都是自找的,一切的祸都是自找的,我们只有心怀恩义,才能自求多福,不至于早早就完蛋。

《圣经》上说下地狱的门是宽的,去的人很多,进天国的门是窄的,去的人很少。我们当然要去天国,不可自寻死路,随尘世的恶俗沉浮,必无出路。

庄子说:“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是的,这个世界犹如炼狱,这是不可避免的熬煎,唯有真金不怕火烧,待火熄灭时,自会大放光彩。借死亡的力量反弹重生,就像蝙蝠热爱黑暗,我热爱死亡这股洪水把我冲到了新大陆。

子贡看书看累了,就对孔子说:“让我歇会儿吧!”

孔子说:“人活着没有歇的。”

子贡说:“那我就没办法休息了?”

孔子说:“有的。你看见外面的荒地没有?那山多高呀,像房子,像城墙,像台阶,像院子,你可以在那里休息。”

子贡明白了,就赞叹说:“伟大啊死亡,君子在这儿休息,小人在这儿落户。”

孔子点头说:“子贡,你也明白啦。人都知道活着好,不知活着是一件苦差事。人都知道老了麻烦大,却不知老了好舒服。人都知道死了不好,却不知死了是休息。晏子说过一句话:‘好啊,远古时代就有死亡了!让仁者安息,不仁者闭嘴。’死亡是大道境界。古时候说死人是归人,如果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行走却不知道回头,这是失去了家园的人。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全世界都知道他错了。现在天下人都失去了家园,却没人知道这错得更远。从前有个人离开家乡与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不回来,世人都说他是浪荡子。从前又有个人有贤明在世,本事大,心眼活,张扬处世迷失自己,这是谁呀?世上人都说他是智谋之士。这两种人都迷失了自己。但世人跟随他们中的一种人,不跟随另一种人,只有圣人知道什么人才可以真正地相处,什么人必须远离。”

孔子说死亡是大道境界,不虚!

如果有人问我:“你又没死过,你怎么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

我会告诉他:“你怎么知道我没死过?过去的我已经死亡,这叫不叫死?现在的我正在死去,这叫不叫死?当然叫死,我真的死过,我真的曾经死亡。我之所以还活着,正是我借死亡之力反弹为生。我在《禅的哲理》一书中写道:‘死亡牵动着我’,是的,死亡是我的线,我是死亡的木偶。我不由自己操纵,这样正好,我可以省心了。落入洪水的浮瓶随水西东,投生为人的我随命漂流。我已失我爱,我已失我家乡,但我就是我的爱,我就是我的家乡,只要我不自己迷失,则洪水把我带到哪里我就热爱哪里,并且我爱这洪水。就像蝙蝠热爱黑暗,我这个投靠死荫的人当然热爱死亡。孔子视死者为归人,生者为行人,行人不归,他的行走将丧失意义,并且走不远。行人知归。则行走有意义,并且走得远。——我将跟随死亡去任何一个地方!”

死与生

死是生的老师。

死对生说:“你会了吗?”

生说:“我会了。你教我的学问很好。”

死说:“说说看!”

生说:“你教我明白你为大,因此我畏死,我珍惜光阴,我奋斗,我成功。”

死是生的朋友。

死对生说:“走,我们一起玩玩去。”

生说:“我还没准备好呢。”

死说:“没关系,你想要的我那里都有:衣服,伴侣,名誉,快乐。”

生说:“我还是不要吧!我没你那么富有,我现在还不能玩。朋友,离我远点!”

死是生的兄弟。

死对生说:“弟弟!”

生说:“谁喊我?”

死说:“我在这里。”

生说:“什么事?”

死说:“我们找妈妈去吧!”

生说:“她在哪里?”死说:“她在天上。”于是兄弟俩手拉手一起消失。

精通一样就会一通百通

会游泳就会划船,会划船就会自己造船。会造船就会造房子,就有家。

颜回问孔子:“我曾经渡过一个深渊,看到划船的人如有神助。我问他:‘划船可以学吗?’他说:‘可以。会游泳的人就可以教他划船,精通游泳的人有很多能耐。你看那些会水的人,即使从来没见过船,也能拿起桨来就划。’我问他怎么会这样?他不告诉我。老师你说这是为什么?”

孔子说:“哇!这人真厉害。我和你玩文字玩太久了,并未达到真实的地步,却还要顽固地走下去。会游泳的人可以教他划船,因为他已摸清水性,操作起来就轻巧。精通游泳的人有很多能耐,因为他已忘记了自己的水性,恢复了更多的天性。至于那些会水的人没见过船就能划,他们看深渊就像看平地,看船翻了就像看他自己的车停下来一样平常。即使万物都反过来、倾覆了在他面前,他也不会被盖住,又怎么会走不通呢?打个比方:你在瓦片上雕刻就轻巧,在刀上雕刻就害怕,在黄金上雕刻就看不清楚。你的灵巧是一样的,但得有所顾虑,几次下来你就明白了要注重外物。凡是注重外物的人内心也必随外物拱起。”

各人的水性自己知道。

你摸不透别人的水性,最好不要与人较劲。

你更摸不透水的水性,当然更不能与水较劲。你要顺从它,才能战胜它。然后一通百通,做事游刃有余。

我父亲说:“河中淹死会水人。”对了!越会游泳的人越容易被淹死,因为他以为自己的水性超过了水,他不顾水的力量盲目下水,当然要淹死。我们那个小地方每年都要淹死一个小孩,你如果去问问,必是一个最会游泳的小男孩。再说远点,我们泸州的长江边每年都要淹死很多人,绝大部分都是在长江上擅长水性的打鱼人。我读古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就为古人担心。

人连自己的人性都没摸清,敢说完全精通水性吗?

所以,一定要敬畏水。

安世品

不与人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二十二章》

喜欢争来争去的人多半不自信,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争也不让,是他的就是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