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短致长,扮弱胜敌
李宗吾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当你的能力处于弱势时,你必须要学会隐藏自己,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这样你才能够笑到最后。
强中有弱,弱中有强
李宗吾认为,厚黑处世是没有绝对的强弱之分的。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懂得强者和弱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你要时刻注意你的对手,从他们强大的外表中发现他们的弱点,以弱者之强抗强者之弱。
着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因为才能卓着,受到了魏国将军庞涓的迫害,被挖去了膝盖骨,囚禁在魏国。齐国的大将军田忌很欣赏孙膑的才能,于是将他解救到了齐国,并向孙膑请教兵法。孙膑和田忌畅谈了三天三夜,田忌深感孙膑才智超群,因而将孙膑奉为贵宾。孙膑对田忌也很感激,经常为他献计献策。
当时,赛马是最受齐国贵族欢迎的娱乐项目。王公大臣们常常以赛马取乐,并以重金赌输赢。田忌多次与齐王及其他大臣赌输赢,但是却屡赌屡输。一天,他在赛马中又输给了齐王,回家后闷闷不乐。于是孙膑对他说:“下次赛马,请将军带我到马场看看,也许我能帮你。”田忌知道孙膑智略过人,便欣然同意。
一段时间过后,王公之间又举行了一次赛马。田忌把孙膑带在身边,一同观看。结果比赛结束之后,孙膑笑着对田忌说:“将军请放宽心,我有一计,可以帮助将军获胜。”
田忌听后非常高兴,随即以千金作赌注约请齐王与他赛马。齐王见来约战的是屡战屡败的田忌,欣然答应了邀请。
比赛前田忌按照孙膑的主意,派出了和上次比赛完全相同的赛马。田忌有些不解地问:“这如何能够赢呢?”孙膑笑着说:“将军且放心观看,准备收取千金吧。”田忌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他知道孙膑素来不说大话,于是安心地去台上观看比赛。
比赛开始,只见齐王的马飞快地冲在前面,而田忌的马远远落在后面,齐王得意地开怀大笑,对田忌说:“看来这回又是孤王赢了。”然而第二场比赛风云突变,在众人的一片喝彩中,只见田忌的马竟然冲在齐王的马前面,扳回了一局。关键的第三场,田忌的马又一次冲到齐王的马前面,结果二比一,田忌赢了齐王。
从未输过比赛的齐王目瞪口呆,他不知道田忌从哪里得到了这么好的赛马。这时田忌告诉齐王,他的胜利并不是因为找到了良马,而是因为采用了孙膑的计策。
齐王立刻把孙膑召人王宫,向孙膑询问原因。
孙膑说:“道理其实很简单。田将军的赛马在能力上只略输大王的赛马一筹。之所以可以取胜,是因为策略的选择。我用田将军的下等马来对您的上等马,用田将军的上等马来对您的中等马,用田将军的中等马来对您的下等马,将敌我的优劣进行了转化,以弱者之强对强者之弱,因此获得了胜利。”
齐王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齐王任命孙膑为军师。从此,孙膑协助田忌,为齐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宗吾认为,在斗争中,厚黑者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必须要学会将对方的优势转化为他的劣势,而将自身的劣势转化为强势,这样,才能击败对方。
三国时,吴国孙权杀害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刘备知道之后,勃然大怒,尽起蜀国之兵,要和吴国决一死战。吴国方面听说刘备倾全国之兵来攻打,都吓得面如土色,众多大臣都主张议和。然而,陆逊却谈笑自若,并且对孙权说愿意率领大军迎击刘备。孙权听从了陆逊的建议,封陆逊为大都督,负责整个战争的指挥。
战争一开始,陆逊身边的部将就建议陆逊,趁刘备刚刚进入吴国境内,对地势不太熟悉,立刻组织军队袭击。陆逊不但没有听从,反而命令军队向后方撤,将自己的营寨都送给了刘备。将领们于是都认为陆逊胆小,不把他放在眼里。
此后一连几个月的时间,吴军始终不与蜀军交锋,而且还缓缓向后方撤退,将领们都认为陆逊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然而有一天,陆逊却突然召集将领,并向他们宣布:反击的时候到了。结果,吴军倾巢而出,杀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陆逊更是用大火烧掉了刘备的大营,吴军不但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更让蜀国自此元气大伤,刘备也在战争之后身亡。
后来陆逊回到建业,孙权和众将都向他讨教胜利的原因。陆逊说:“我之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不选择和蜀军正面交锋,是因为当时蜀军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兵力强盛,且为报仇而来,士气正旺,而我军兵力不足,不能够和其直接交手。我撤退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蜀军孤军深入,消耗他们的斗志,加剧他们的疲劳。等到几个月之后,蜀军的战斗之心锐减,思乡之情加深,疲态毕露,优势已去。而我们以逸待劳、养精蓄锐至今,正是士气旺盛的时候,此时我们一鼓作气地攻打他们,刘备就必然失败了。”
可见,陆逊能够在兵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击败对手,原因就在于他懂得在战争中将敌我双方的优劣进行转化,变自身的弱势为强势,把对手的强势变成了弱势。
厚黑学认为,事物是不停转化的。弱者可以变强,强者也可以变弱。只有懂得强弱转化之道,才能从容不迫地战胜对手,收获成功。
学会藏身,等待来时
当你的实力、能力都不足以让你击败对手,取得成功时,你应当学会隐藏自己的能力,并做出精心的准备,为未来的成功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奉行“学而优则仕”,“习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追求高官厚禄是读书人的主要目标。因为一朝居高位,一呼百应,威风八面,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风光有谁不想去尝试呢?然而你要意识到的是,希望登上高位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那些比你强大的对手,同样对高官厚禄虎视眈眈。因此,为达到这个目的,你就必须要学会在必要的时候收敛自己的锋芒,等到合适的时机,运用厚黑法则一举击败对手。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原本被封为燕王。他最终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是由于他十分善于藏起自己的锋芒。他凭借着装疯卖傻的招数赢得了准备的时间,并起兵打败了建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君主之一。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多儿子,其中朱棣为人沉鸷阴险,在性格上很像朱元璋。朱元璋曾经想立朱棣为太子,但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理由是不符合正统的习惯。
朱元璋在无奈之下,只能将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立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皇太孙即位,即建文帝。但是,建文帝年龄很小,生性又仁慈懦弱,因此,其他的王爷们都对皇帝的位置动了心思。
朱元璋在获得天下之后,将自己的子侄分派到了各处,称作亲王,目的是为了监视各地带兵将军的动静,防止叛乱的发生。后来,朱元璋就将他们分封到了各地,成为藩王。
藩王势力的存在,让建文帝的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一些大臣的鼓动下,建文帝决定削藩。
朱棣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十分着急。好在他的封地在燕地,离当时的都城金陵很远,而且兵多将广,一时还没有危险。此时,朱棣的谋士道衍就对他说:“我一见殿下,就知道您一定会成为天子,现在天子残暴,要除掉您和其他的藩王,我们要早做准备,以备不测。”在谋士和臣子们的怂恿下,朱棣开始积极地操练兵马。
道衍为了防止练兵的消息泄露出去,就在殿中挖了一个地道,通往后苑,修筑地下室,围绕重墙,在内督造兵器。同时,又在墙外的室中养了无数只鹅和鸭,日夜呜叫,以使外人听不到里面的声音。
然而,由于有人告密,这个消息还是走漏了出去,不久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于是秘密调动兵马,准备先除掉他的党羽,然后再兴兵征讨。
朱棣知道建文帝已经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了打消他的疑忌,便派自己的三个儿子前往金陵祭奠太祖朱元璋。建文帝在宫殿中召见了朱棣的三个儿子,在祭奠完了之后,还想把这三个人留下作为人质。谁知道朱棣早已经料到了这一招,在建文帝迟疑不决之际,飞马来报,说他病危,要三个儿子立刻回去。建文帝无奈,只能把三个人放回去。
后来,建文帝暗中派人去监视朱棣,结果被朱棣斩杀。建文帝大怒,严厉责备朱棣私自操练兵马,图谋不轨。朱棣见事情已经暴露,起事的准备又没有就绪,就想出了一条缓兵之计:装疯。
朱棣披散着头发,在街道上奔跑发狂,大喊大叫,有时在大街上抢夺别人的食物,有时又昏昏沉沉地在街边的沟渠之中睡觉,数日不起。有人与他交谈,他更是满口胡言乱语。
有人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了朝廷,建文帝信以为真,便不再琢磨如何对付朱棣了。然而其后,朱棣设计杀死了建文帝派来的张信和谢贵两人,安定了北平城后,公然造反。经过三年的苦战,朱棣终于打败了建文帝,登上了皇位。
朱棣的成功仰赖于他的善藏之道,他以装疯的手段,使自己的意图有所隐藏,从而给自己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有如此深厚的心机,怎么会不成就大事呢?
三国时期,刘备的藏身之术也很值得学习。刘备在刚开始起兵时,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到处寄人篱下。在投靠曹操之后,他明白自己的实力远不及曹操,因此每天在园中种菜,借此来隐藏自己的志向。而等到他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成就事业的方法时,他很快就显露了他的能力,并且拿下了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国。
刘备的隐忍功夫可谓世间稀有,他在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成就大事时,一方面隐藏自己的锋芒长达数十年;另一方面,当他所有的准备都已经就绪时,他毫不犹豫地亮出了自己的宝剑,成功地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厚黑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在于了解自身和对手的差距,并且在自己处于弱势的时候,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收敛自己的行为,给对手制造一个假象,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爆发这种能量,只有这样才可以一举击溃对手,收获成功。
韬光养晦,以屈求伸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段话出自于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大意是:树木在山林中过分清秀而出类拔萃,必然会被风所摧毁;石堆比海岸还要高,流水必然会冲击它;行事为人事事高于别人,难免别人会诽谤你,产生非议。
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生存厚黑原理,说明了为什么名人志士要把韬光养晦作为自己修身的必要法门。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如果你事事表现自己的聪明,那么危险也会随之而来。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必然会懂得这样的道理。
李宗吾认为,厚黑者在职场和官场中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藏身。过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只会让你招来更多的嫉妒和愤恨,弄不好还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因此,学会韬光养晦,是一种保全自己的方式。
韬光养晦,换句话说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要义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具体的“为”与“不为”的选择判断上,这才是韬光养晦的奥妙之处。
晚清时期的朝廷重臣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善于隐藏自己的智者。
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国藩被朝廷委以重任,带领湘军剿灭洪秀全等一千“反贼”。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湘军攻破了天京,红旗报捷,他将官文放在了报捷书的开头,意思是表示谦让。
而后,他和淮军首领李鸿章商量:如今逆贼已灭,如果不裁军,恐怕会引起朝廷的怀疑。而如果军马都失去了,万一朝廷诛杀我们,则会任人宰割。因此,他让李鸿章保留淮军的势力,而对自己统率的湘军,则进行了大范围地裁撤。
曾国藩到达天京之后,立即着手办理此事,并向朝廷上奏折,表示自己统领的军队太多,为了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军费,请求朝廷允许自己裁去1/3的军队。
这正中了清政府的下怀。当时,曾国藩统率的湘军大约有12万多人,但是左系湘军进人浙江之后,已经形成了独立状态。早在攻陷天京之前,江忠义、席保田两军的1万人已经调动到了江西,归沈葆桢统辖,同时其他两军的2万人赴援江西以后,随即也受沈葆桢的指挥。此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统率的5万人,就成了清政府最为担心的力量。曾国藩很了解清政府的心思,因此,他开始对这5万人进行裁撤。
曾国藩留下了一万多人防守江宁,裁撤了主攻天京的萧庆衍部的近万人和韦俊的两千多人,实际上基本保留了曾国荃的嫡系部队。之后,他又陆续裁撤了众多军队,到了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的时候,他能够调动的部队,只剩下了6000人。
此后,曾国藩还上表朝廷,表示自己的弟弟曾国荃得了重病,请求朝廷恩准让他回乡调理。清政府很快就批准了曾国藩的奏折。曾国荃对此却大惑不解,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让曾国藩十分难堪。
于是,曾国藩私下对曾国荃说:“现在太平天国的贼子已经被灭掉了,朝廷为什么不让你去浙江担任巡抚呢?原因就在于你在攻陷天京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强硬,朝廷是害怕你有逆反之心啊!因此我才上表朝廷,让你回乡,暂时休养,藏锋以待朝廷的再次征召。你现在对此表现不满,不是让朝廷更加疑忌你吗?”
曾国荃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于是听从兄长的建议,离开了军营,回乡静待时机去了。
曾国藩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是因为他很清楚当时的局势:太平天国起义被平定之后,朝廷已经是草木皆兵,他们猜忌手握兵权的湘淮将领,欲杀之而后快。在这样的时刻,曾国藩要保全自己,就必须用行动来打消清政府的猜疑。因此,他在保留了一定力量的同时,对军队进行了裁撤,并且让弟弟离开了是非之地,保全了性命。
李宗吾认为,曾国藩的韬光养晦之道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之道。才干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但只有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表现出来,才是必要的。时时处处锋芒尽露非智者所为,它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
成功者打开的那扇门
李宗吾认为,一个成功者,必须要善于使用权谋,去判断和分析局势,从而在纷繁的局面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打开成功的那扇大门。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莫不如是。
刚柔相济,树立威信
李宗吾认为,身处高位的人,在处理对下属的关系上一定要懂得厚黑法则,讲究对人的艺术,既刚且柔,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才可以赢得属下的尊重,获得事业的成功。
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明君,他的驭人之术运用得极为纯熟,这也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李世民称帝后不久,就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喜逢明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珍奇的鸟,很是高兴,不停地把玩。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其实魏征早已经看见了,因此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鸟儿闷死在怀中。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经常在金銮殿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顶撞唐太宗,弄得唐太宗很尴尬。但是唐太宗不但不记恨魏征,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忠诚可敬的地方!”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更是痛哭不已,认为自己少了一名良臣。倘若唐太宗脸皮不厚,忍受不了魏征的犯颜直谏,没有“柔”术,那么也就不会有“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了。
当然,唐太宗在驭人上并非一味采取“柔”的策略,必要时,他也会龙颜大怒,“刚”性十足。
尉迟敬德是唐太宗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为唐太宗南征北战、夺取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尉迟敬德性格暴躁,经常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
有一次,唐太宗在庆善宫大宴群臣,入席时,尉迟敬德发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于是大为恼火,拉住那个人质问道:“我为大唐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你有什么资格,敢坐在我的上席?”
那人还没有说话,任城王李道宗就来劝说两人,谁知尉迟敬德竟然挥拳打向李道宗,几乎把当朝王爷的眼睛打瞎了。唐太宗十分不快,当场宣布罢宴。
事后,唐太宗把尉迟敬德叫到书房,对他说:“我读了很多君王对待臣子的书,看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住性命的极少,我因此很责怪他无情。所以我登基即位以来,总是想着善待功臣,不要滥杀忠良,使忠良之后能够在我大唐延续下去。可是,现在你却经常做一些违反法纪朝纲的事情。看来汉高祖并没有什么过失,韩信、彭越遭到诛戮,是他们自己咎由自取。我很想用正道来使国家清明,因此只有通过适当而正确的赏与罚,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恩宠是有限度的,不恰当的恩宠,只会带来坏的结果。请你注意自我检点,免得让自己将来后悔。”
尉迟敬德听完太宗的这一段话,汗如雨下,急忙向太宗请罪,从此自我收敛,不再恃宠而骄。
可见,唐太宗之所以被称为一代明君,不仅仅是因为他会用人、善用人,更重要的是,他懂得驭人。对于直言善谏的魏征,他倾心相重;对于自恃功高的尉迟敬德,他责之深重。正是因为他懂得刚柔相济以驭人的本事,因此他才能够聚敛众多人才,得到更多的支持,开创一个盛世的局面。
真正的厚黑高手,必然是黑中带厚、厚中带黑的。只有黑没有厚肯定不行,只有厚没有黑更不行。身居高位的人,在待人处世中,对下属要用宽、信、仁、慈的策略来笼络人才,用柔术束缚住人才的心;但同时,如果没有法度,没有限制,那些居功自傲的下属就会贪得无厌、肆无忌惮,这就需要用刚性的条例去束缚,否则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对你的威信造成很大的伤害。刚柔相济,才能不怒自威,受人尊敬。
酒香也怕巷子深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指古时候只要酒家酿造的酒香、味美,不用宣传造势就能顾客盈门,财源广进。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没有强大的宣传攻势,产品很难获得销路。
提起着名运动品牌阿迪达斯,体育爱好者可谓无人不知。但阿迪达斯球鞋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世人瞩目,其走向世界的契机,是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
1936年,阿迪·达斯勒制作了一双带钉子的短跑运动鞋,这种鞋样式新颖别致,在当时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所以刚推出时并不怎么受欢迎。为了让这种款式新颖的球鞋为大众接受,阿迪·达斯勒颇费了一番脑筋。
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阿迪·达斯勒获得了一个消息,美国短跑名将欧文斯将参加本次奥运会,他立刻想到借用欧文斯之名宣传这种球鞋的办法。阿迪·达斯勒把钉鞋无偿地送给欧文斯试穿,结果不出所料,欧文斯在当届奥运会上夺得了四枚金牌。
当所有的新闻媒介以及亿万观众争睹明星风采时,那双造型独特的运动鞋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奥运会结束之后,阿迪·达斯勒将这款全新的球鞋命名为“阿迪达斯”,借着欧文斯的成功之势,阿迪达斯很快畅销世界,现在已经成为短跑运动员最喜爱的球鞋品牌之一。
通过这次的成功经历,阿迪·达斯勒初战告捷。以后每逢新产品上市,他总要精心选择产品推出的时机,并找到能够达到最佳宣传效果的运动员。
1954年,世界杯足球赛在瑞士举行。阿迪·达斯勒又推出了一款全新的、可以更换鞋底的运动鞋。没想到老天也眷顾阿迪·达斯勒,决赛的时候大雨倾盆,体育场内一片泥泞,匈牙利队员穿着厚重的球鞋,行动不便,举步维艰,而脚穿阿迪达斯运动鞋的德国队员却健步如飞、移动迅捷,结果显而易见,德国队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
球鞋带来的鲜明对比,让阿迪达斯新型运动鞋又一次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并且引起了轰动,阿迪达斯的名号在一夜之间为世人知晓。从此,阿迪达斯的品牌在全世界如雷贯耳,产品供不应求。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赛之前,联邦德国着名前锋乌韦·席勒腿部受伤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人们都为他不能在这次世界杯上登场而惋惜不已。阿迪·达斯勒敏锐地感觉到又一次宣传良机的到来,因此他让公司技术人员特地为乌韦·席勒赶制了一双球鞋,使他能够重新回到赛场。
结果令人惊奇的是,乌韦·席勒不仅重新回到了赛场,而且发挥出了最佳水平,阿迪达斯再一次借着这样的东风而身价倍增,一跃成为世界最着名的运动品牌。
阿迪·达斯勒成功行销的秘诀在于,在多年的商业销售中,他总是将自己的品牌与明星球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借他们的成功烘托陪衬自己,有意识地将阿迪达斯和冠军联系在一起,随后借助这样的宣传效应使产品畅销世界。
酒要香,工艺就相当复杂,用料也相当讲究,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都相当大,成本也相当高,所以更应当早日把酒卖出去,以便形成良性循环。这就需要自我推销。厚黑者应当重视宣传的效应,把宣传作为一种推销方式,为自己的成功造势。
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手下有很多门客,其中有一个叫毛遂的,在平原君门下待了3年,一直默默无闻,总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后来秦军进攻赵国,在长平大胜赵军,秦军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援。于是他召集所有的门客商议,决定从中挑选出20名能文善武、足智多谋的人随同前往,可是挑来挑去还差一个。
这时,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引人注意的毛遂,便不以为然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3年了,我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一个有才能的人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很快就会穿破口袋钻出来。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你同我去楚围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听完后心平气和地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您从来就没有把我放进你的口袋里。如果您早就将我放进口袋,我会连整个锥子都全部露出来。”
平原君听毛遂说得如此铿锵有力,便答应了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
平原君赶到楚国,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其他人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唯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便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之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于是喝道:“赶快退下!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胆敢放肆?”
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而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解了赵国的围。
事后,平原君深感愧疚地说:“毛遂原来真是了不起的人啊!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抵得过百万大军呀!若不是毛遂挺身而出,我可要埋没一个人才呢!”
李宗吾认为,总是等待他人推荐自己是不现实的。只要你有才干,不妨用自我推销的方式换得别人的了解和信任,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中见大,“黑”而无色
李宗吾说:“对厚黑者来说,忽视小节,将失去大机会;注重细节,将一生受用。”
因此,厚黑者必须注重细节。对于厚黑者而言,细节就如人体的细胞一样不可或缺,只有做好小事,才能够成就大事。厚黑者就应当善于把握细节,找到成功人生的突破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电话业迅猛发展,各种公共场所都设置了电话亭和电话间。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电话公司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
70年代末,NTT突然出现了其近年的电话费收入增长速度突然比往年放慢的反常现象。NTT总裁纲谷对此很是不满,他仔细思考了之后,发动下属进行深人调查。问题很快找出来了,NTT的收入增长速度放慢的原因主要是出自自动电话机,因为人们打电话需要投硬币,谁都不想整天在口袋里装上一大把沉甸甸的硬币。
找到了问题的根结所在,纲谷立刻动员他的科研小组研究一个新的方法。很快,科研小组找到了一条解决途径:他们从录音机的磁带上得到了启发,用磁卡代替硬币,把有关的信息储存在上面,又在电话机旁安装一个识别器。只要磁卡放进里面,电话就开始工作。纲谷一听,喜出望外,立即吩咐众人着手设计这种磁卡。
不久,一种在卡面上打孔的“磁卡”终于被验收通过,“电话卡”诞生了。
第一年NTT推出这种如名片大小的“电话卡”,500日元一个,结果大受欢迎,随即风行全日本。这种非常方便携带和使用的“电话卡”既增加了NTT的电话费收入,又开拓了NTT的一条财源。
纲谷很快意识到这当中存在的无限商机,于是他重金聘请了国内着名的设计专家,专为电话卡设计图案。很快,一批印有专门图案的电话卡设计出来,引起了一阵销售风潮。在众多收藏爱好者的推波助澜下,这批电话卡甚至一度被炒作到了近10万日元一张。
作为这场新文化的缔造者,NTT大获其利,电话卡销量年年上升,到1988年,其销量已经达到了5000万张。
厚黑经营者最清楚,顾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谁赢得了顾客,谁就赢得了市场。而赢得顾客最重要的,在于了解顾客的需求,把握顾客的心理。这就要求厚黑经营者从细节人手,最大限度地为顾客提供方便,使得顾客感觉到他们的诚意,愿意为其产品掏腰包。
抓住顾客的猎奇心理
李宗吾说:“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在消费者眼中,用钱也难买到的商品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更具有购买价值。企业经营者经常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有意识地制造一种迷局,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
古时候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成功,家财万贯,而且他卖的东西总是被人哄抢一空,很多人都向他讨教做生意的秘诀,但是商人笑而不谈。
等到商人年老的时候,有一天,他把自己的儿子叫来,给了他一块很大的石头,然后告诉他说:“你明天把这块石头拿到旧物市场上去卖,记住,不管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掉。”
第二天,商人的儿子就拿着这块石头去了旧物市场。人们看见有人在这里卖石头,感觉很惊讶,都嘲笑他是想钱想疯了,认为他是个傻子。商人的儿子不为所动。
有些人觉得他很可怜,于是就给他一文钱,但商人的儿子记着父亲的话,不卖这块石头。人们觉得很不寻常,于是渐渐地有人来问价了,可是一直叫到了30文,商人的儿子也没有卖掉这块石头。人们都认为,这块石头可能是个宝贝。
儿子回到家后,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商人。商人对他说:“你明天再拿着这块石头去黄金市场,记住,多少钱也不要卖。”
儿子于是又带着这块石头去了黄金市场。人们对此很好奇,不断有人来询问这块石头的价格。然而不管谁出价,都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因此整个黄金市场都在传,有个青年人拿了一块黄金石,价值几万两黄金。
又过了一天,商人的儿子遵循父亲的指示,把石头拿到了古玩市场。由于前两天的事情,这块石头已经闹得满城沸沸扬扬。人们都争相来看这块石头,并且赞不绝口,于是石头的价格一涨再涨,很快就涨到了几十万两黄金。
商人的儿子很不解,回家以后,就去问他的父亲。商人笑着对儿子说:“做生意的秘诀就在于‘物以稀为贵’,最重要的是要让买的人产生购买的冲动。你越是不愿意卖,他就越觉得宝贵,就越想要买到手。”
厚黑学认为,商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经营者要懂得怎样抓住顾客的心理。厚黑经营者往往善于用敏锐的眼光注视事物的发展变化,留心细微的信息,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取得成功。
有非常之舍,才有非常之得
为人处世不要鲁莽意气用事,不要过分计较眼前的得失,这是行厚黑之道的一种精神内涵。在生活中,要处处表现出宽厚的态度,让别人先得利,然后利用对方报答或者同情的心理再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回报。
成就大事之人,要从大处着眼。抓大放小,不要斤斤计较。要有大度量、大手笔,如果你认为你得到的回报与付出能够相称,那么,脸再厚、心再黑也在所不辞。
五代时候,梁朝的侍中葛周被派去镇守山东兖州。葛周身边有一个侍卫,年轻力壮,善于骑射,勇猛过人,被葛周视为心腹。
有一天,葛周召那个侍卫商量事情,当时葛周的身边有众多的姬妾侍奉,其中有葛周最为宠爱的姬妾。侍卫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美姬,以至于葛周问他话时,他都忘记了回答。那个侍卫也觉得自己失态了,十分惶恐,害怕葛周惩罚他。然而葛周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很慈善地朝他笑了笑,还让自己最宠爱的美姬亲自斟了一杯酒赐给了那个侍卫,意思是让他压压惊。
后来,葛周奉命与后唐的军队交战,战事屡屡失利。在葛周遭遇了对方的包围时,他大声呼喊那个侍卫,命令他前去迎敌。侍卫为了报答他,就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击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并生擒了一名敌人的小头目。战斗结束后,葛周对那个侍卫的表现十分满意,于是就将自己最宠爱的美姬赐给了那个侍卫做妻子。
李宗吾认为,厚黑处世全靠胆气,有非常之舍,才能有非常之得。只要自己手段够高明,就能使别人死心塌地地为自己着想。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门下的一个食客与他的爱姬私通。有人知道之后,就劝孟尝君杀了此人。孟尝君听后笑着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异性相见,互相悦其貌,这是人之常情呀!此事以后不要再提了。”孟尝君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必须通过贤明大度这块招牌来拉拢更多的仁人志士,否则他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王孙贵族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特别是所谓的仁人志士,更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情结,因而孟尝君这种人的回报亦非常丰厚。
一年后,孟尝君特意将那个门客招来,对他说:“你与我相交已非一日,但没有能够帮助你成为高官显贵。我与卫国国君的关系甚笃,现在,我送你去卫国,希望你从此以后,能跟随卫国国君认真办事。”
那个门客到了卫国后,卫国国君见是老朋友孟尝君举荐过来的人物,也就对他十分器重,大小事项,都向他询问。
没过多久,齐国和卫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想联合天下诸侯军队共同攻打齐国。那个门客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对卫国国君说:“孟尝君宽厚仁德、不拘小节。我曾听说过齐卫两国先君曾经歃血为盟,相约后世永无攻伐。现在,国君要联合天下之兵以攻齐,是有悖先王之约而欺孟尝君啊!希望国君您能放弃攻打齐国的主张。如果您不听我的劝告,认为我是一个不仁不义之人,那我立时撞死在您的面前。”话刚说完,那个门客就准备自杀。卫国国君上前将之制止,并答应不再联合诸侯军队攻打齐国。就这样,不仅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孟尝君也避免了一次危机。
李宗吾认为,葛周和孟尝君是真正的厚黑之士,他们面皮厚得非常人所能及,结果他们也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个人如果容不得下属对自己不尊敬,容不得下属的敌意,更有甚者,容不得下属的不同意见,这样的人,身边是不会有才智之人支持的,更不会有人愿意为他死心塌地地卖命。
盛时为衰时计,平时不妨脸皮厚一点,胸怀广一点,对你的下属宽容一点,别把你那块收拢人心的贤明招牌砸碎,这样到了危急的时候,你才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未战先算,多算取胜
李宗吾认为,一个成功者,谋略是很重要的。只有善于使用谋略,在和对手争斗之前,用计谋来完善自己的计划,你才可以更加接近成功,才能保证取胜的更大可能。
拨云驱雾,直面真谛
李宗吾认为,在斗争中,对手往往会用虚假的幻象来迷惑你,以求达到他所想要的效果。对于厚黑者而言,一定要学会鉴别对方的这种虚假之言,从而透过这种假象,看到对手的真正目的,这样你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征讨荆州。当时荆州牧刘表已经病故,刘表的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志得意满的曹操于是决定顺江而下,消灭江东的孙权。他写了一封信给孙权说:“我奉朝廷的旨令来平定地方,军旗往南方一指,刘琮就自己把手绑起来,带着荆州的士人来见我。现在荆州已经平定,我又整治了八十万水军,想和孙将军在你的吴地打打猎。将军意下如何?”
孙权接到这封信之后大惊失色,东吴老臣张昭认为,曹操的力量十分强大,是不可战胜的,劝孙权早日投降。孙权举棋不定,十分苦恼。
孙权的将领周瑜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立刻从前线赶回了后方。他对孙权说:“我那些同僚们只看到曹操的来信,就被吓得魂飞魄散了。我认为,曹操从北方带来的部队,充其量有十五六万,从刘琮那里接收的降军,也不过七八万。他哪里来的八十万水军呢?请主公给我五万精兵,我一定击败曹操。”
周瑜的话给孙权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孙权决定和曹操决一死战。
最终的结果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操在赤壁大败,仓皇而逃。东吴不仅成功地守住了自己的地盘,更给了曹操沉重的一击。
李宗吾把“赤壁之战”胜利的结果,归功于周瑜的慧眼。周瑜最大的成功在于,他没有像其他江东的臣子一样,只是听说曹操有八十万人马就灰心丧气、放弃抵抗,而是冷静地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从而拆穿了曹操所谓“八十万大军”的虚言恫吓,看到了事实的真相,从而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部署,一举击败了曹操。
厚黑学指出,任何事物的表面都存在着一层假象,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你才能够看到其本来面目,使自己不至于陷入危险的境地。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4年),曹操起兵攻打徐州,徐州刺史陶谦自知难以抵敌,便向北海相孔融求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援徐州,刘备欣然同意,便带领着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陶谦见刘备前来救援,急忙将刘备迎入城中,并且盛宴款待刘备。
席间,陶谦见刘备气宇不凡,有英雄之才,于是主动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管理。刘备急忙推辞,不管陶谦如何恳求,刘备始终不肯应允。
后来,刘备写了封信给曹操,希望曹操以国家大义为重,撤去军队。正好这个时候,吕布领兵攻打曹操的领地兖州,曹操不得已卖了个人情给刘备,退兵而去。
陶谦见外敌已经退去,于是再次向刘备提出让徐州给他的事。
刘备说:“我应孔融的邀请来救援徐州,是为了国家大义。现在如果我为了私人利益而占据徐州,不是让天下人认为我是无义之徒吗?”众人苦苦相劝,刘备就是不从。
陶谦没有办法,只好说:“离徐州不远的地方有个小沛,可以囤积军队。如果你不愿意接受,那么就请暂时驻军小沛,以保全徐州。”刘备见陶谦不再逼迫他接受徐州,便欣然同意。
然而不久之后,陶谦病重,便派人去请刘备,第三次提出将徐州让给刘备。
刘备依旧辞让,陶谦以手指心而死。徐州军民知道陶谦去世,都极力表示愿意拥戴刘备执掌徐州的大权,关羽、张飞也再三相劝。至此,刘备才同意接受徐州的大权,担任了徐州牧。
这就是“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它历来被认为是证明刘备仁义宽厚的证据。然而李宗吾却认为,刘备之所以数次推托,是出于他对于当时天下形势的清醒认识。他看到了徐州潜在的危险,了解了其背后的真谛,因此他再三拒绝。
当时的徐州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周围的军阀割据势力,如曹操、袁术、吕布等,无不对此地虎视眈眈。因此,接手徐州,等于是拿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必然引起众多的纷争。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远不足以对抗那些外来的侵略者,如何能够保得住徐州呢?正因为刘备透过让徐州的事情,看到了其背后暗藏的危机,因此他才数次谦让。
李宗吾说:“刘备辞徐州,非不想,是为不能也。”事实也证明了刘备的谨慎是对的。刘备接手徐州之后,遭到了吕布、曹操的数次攻击,最终也只能弃徐州而去,还弄得妻离子散,惨不忍睹。可见,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
厚黑学的成功之术,在于认识对手和身边的事物。只有拨开重重迷雾,你才能够看到青天;只有驱散层层阴云,你才可以见到事情的真相;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注重谋略,遇事三思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注重思考,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去制订自己的谋略和计划,这样你才能正确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获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时期,曹操把天子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势。此后,曹操借着天子的大旗,四处征讨那些反对他的力量,将中国北方都归到了他的统治之下。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晋封为魏王,打破了刘邦定下的“非刘姓子弟不得封王”的规矩,曹操在朝廷上已经是大权独揽,成为汉王朝实际的统治者。
后来,曹操在政治上的待遇更是登峰造极,他被恩准使用天子的仪仗,除了天子的名分,他已经和皇帝别无二致。因此,吴主孙权派出校尉梁寓向曹操进贡礼物,并写了一封《劝进表》,劝曹操称帝,并且表示自己愿意向曹操称臣。
曹操读完来信之后,心里明白孙权不会对自己这么顺从,而是别有用心。于是他笑着对左右的人说:“孙权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侍中陈群等人说:“大汉的天下已经是名存实亡了。魏王为天下万民谋福,功高德重,人心所向。魏王应该登基称帝,不要再犹豫了。”
曹操说:“如果天命真的眷顾我,那么我就做周文王好了。”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李宗吾认为,曹操他之所以至死都没有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这样做。曹操对称帝的利和弊是很了解的。曹操很清楚,一旦他要称帝,那么刘备和孙权必然会联合起来,以“篡汉”的罪名来讨伐他,使他成为众矢之的,到时候他不仅要背上这样一个骂名,还要面对朝廷内外的重重打压,这对已经掌握了汉朝实际政权的曹操来说是不利的。因此他放弃了这样一个名分,将这样的一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
事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更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厚黑者要学会审时度势,三思而行,才能够确保自己不会因为一时的错误而导致满盘的失利。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就是因为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和计划就贸然出兵攻打曹操,最终落得一败涂地。
汉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召集了众谋士,准备发起一场剿灭曹操的战争。然而,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表示反对。田丰对袁绍说:“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生活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这个时候,正应该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民的时候,我们怎么可以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呢?何况,现在天子在曹操那里,如果我们贸然进攻,在道义上会遭到天下的谴责,这对我们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可以派出一小部军队,从各个方向出发,对曹操进行骚扰,让曹操疲于奔命,不堪重负,这样不出三年,我们就可以消灭曹操了。现在您集结了所有的部队,一拥而上,万一失败了,该如何是好呢?请主公三思。”
袁绍不听,认为田丰是在诅咒自己失败,因此下令将田丰关进了监牢。
结果果然不出田丰所料,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听信了郭图等人的言论,结果大败,不仅输掉了这场战争,而且从此之后一蹶不振,失去了和曹操争雄天下的机会。
俗语说:一子错,满盘皆落索。袁绍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没有在这场对决开始之前,认真地根据天下的形势分析自己和对方当前的状况,更没有仔细地权衡倾巢而出和分兵骚扰的利弊,结果导致了自己最终的失败。相反,他的夙敌曹操在谋士的帮助下,深谋远虑,用自己的计谋和智慧,深入地对双方的力量进行了对比,因而最终获得了胜利。
厚黑学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在于对环境、对手以及自身的分析和了解,从而把握整个局势,选择最有利于自己成功的方式和道路。
李宗吾认为,一个成功者,可以缺乏任何一项能力,但唯独不可以缺少思考的能力。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是必然不会得到成功的垂青的。可见,对利弊的权衡能力和对事物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对一个成功者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同样,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如果你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下贸然行动,结果只能是一塌糊涂,以失败收场。
有一个负责推销吸尘器的推销员,他的销售业绩很差,始终无法取得突破,因此心中苦恼不已。他静下心来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一天,他信心百倍地来到一个高级住宅区。他看准了一户人家,然后按照他最新构思出来的推销招式,提着一大桶垃圾走到那户人家的门前。
按完门铃之后,等对方一开门,推销员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直接冲进了对方的客厅,把手中的满桶垃圾都倒在了对方的地板上。
就在女主人一脸惊愕的神情下,这位推销员大声说:“夫人,你不用担心。我保证,以我们的吸尘器的优越性能,绝对能在10分钟之内把这些垃圾彻底清除干净。如果我办不到的话,我就把这些垃圾全都吃了。”
接着,他便站在原地,等候对方露出好奇不已的表情,这就可以让他确定对方有购买的欲望。谁知道,女主人二话不说,转头便走进了厨房。
这位推销员立即紧张地追问道:“怎么?你难道不想亲眼见识一下我们公司吸尘器的超强功能吗?”
这时,女主人从厨房里拿出番茄酱和酱油,对他说:“我更加感兴趣的是,你在吃这些垃圾的时候,到底想要哪一种调味料?”
推销员更加惊讶,他说:“我根本都没有开始操作吸尘器,你怎么知道它不可能把那些垃圾完全清除干净呢?”
女主人轻松地笑了笑,说:“事情是这样的。我们今天刚刚才搬进来,这栋房子里根本就没有通电。我倒是很想看看,你们公司的吸尘器是不是具有不用电就可以操作的功能。”
充分的自信固然是获取成功的条件之一,但在没有弄清楚情况之前,过分地自我膨胀而忽视了对对手信息的了解,必定会导致失败的结局。真正的自信,来自充分的准备过程。
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当时魏、蜀、吴的一批谋士,如诸葛亮、郭嘉、贾诩等,他们每遇战事都能够料事如神,对别人情况的把握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
诸葛亮是三国谋士中的出类拔萃者。“华容道”的故事,就说明了他对于敌我双方人员的了解之深。赤壁之战后,曹操遁逃。诸葛亮认定曹操必然会从乌林的小路走,因此他事先安排赵云、张飞各带兵去伏击,却独独不派关羽出击。关羽很不解,就向诸葛亮问原因。诸葛亮说:“曹操曾经待你情深义厚,现在他兵败了之后,必然要走华容道逃跑,如果你去的话,一定顾忌以前的恩义而放他离开,因此不敢让你去。”关羽当即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才同意让他去华容道的小路埋伏,并让他在高山上放烟,等待曹操路过时,杀他个措手不及。
关羽对此很不解,问:“如果曹操看见山上有烟,怎么还会走这条路呢?”
诸葛亮说:“曹操自己是个军事家,他看见山上有烟,一定认为是疑兵之计,肯定要从那里过。”
关羽走后,刘备又不放心地问:“军师既然知道曹操要从那里走,为什么还让云长去呢?万一他放了曹操,那不是要受处罚吗?”
诸葛亮笑着说:“主公放心吧。曹操虽然险恶,但命不该绝,我让云长去,是想借此让云长还曹操的人情。”刘备还是将信将疑。
后来战事的每一步发展,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曹操由于吴国军队的追袭,不得已奔乌林小路而来。他见这个地方树木丛杂,山川险峻,大笑不止。将领们都很奇怪,问他:“丞相笑什么?”曹操说:“我笑周瑜和诸葛亮没有智慧。如果他在这里预先埋伏一队人马,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话还没有说完,赵云就杀了出来,吓得曹操几乎掉下马来。经过将士拼命保护,曹操才得以逃脱。接着曹操又大笑,不成想又笑出了张飞。曹操好不容易突破了层层关卡,又碰到了两条岔路。曹操看见小路上有烟,就决定走小路。有将领说:“有烟必然有军马,丞相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呢?”曹操说:“诸葛亮善于谋略,因此让人在小路上放烟雾,使我们不敢从这条路上走,他却带领大队人马在大路上埋伏着,这样的计谋,怎么能骗我呢?”于是决定走小路。然而走了不到几里路,就看见关羽领着军队杀了出来,曹操大惊失色。关羽本可以生擒曹操,但他看到曹操的随从个个面如菜色、疲惫不堪,心中不忍,于是放曹操走了。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
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如此神机妙算呢?其实是因为他对他的对手、他的同僚有足够的了解。他知道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所以他从曹操的立场出发,猜到了曹操的行动方式;他从关羽的角度考虑,看透了关羽为人的忠厚。因此可以说,华容道的故事是诸葛亮一手安排的,他用自己的知人之术,换得了一场胜利。
李宗吾认为,一个人要想在纷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赢得自己的成功,就必然要懂得观察和了解他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
李宗吾认为,厚黑者面对自己的对手时,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准备,因为1%的失误,就可能带来100%的失败。你必须要仔细研究你的对手,一旦出手,就不要给对手任何机会,这样你才能够收获最后的成功。
清朝时,“红顶商人”胡雪岩富可敌国,可他的崩溃也极其迅速和突然。原因就在于,他的对手盛宣怀利用了胡雪岩一次微小的策略失误,直击其要害,使他在短时间内力不能支,最终一发不可收拾,财富大厦轰然倒塌。
胡雪岩每年都要囤积大量生丝,这生意越做越大,最后不但垄断了生丝市场,而且控制了生丝价格。虽然胡雪岩的囤积越来越多,却始终在观望状态,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盛宣怀抓住这一时机,掌握了胡雪岩买卖生丝的情况,一边四处收购生丝向胡雪岩的客户出售,一边联络各地商户和洋行买办抵制胡雪岩的生丝,致使胡雪岩的生丝库存日多、资金日紧,苦不堪言。
此前,胡雪岩向汇丰银行借了650万两银子,并定下了7年的期限,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其后他又向汇丰银行借了白银400万两,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协饷作担保。这时,胡雪岩历年为左宗棠所筹集的80万两之巨的还款正赶上到期,这笔款虽然是清廷借的,经手人却是胡雪岩,因此外国银行只管朝胡雪岩要钱。这笔借款每年由协饷来补偿给胡雪岩,照理说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没想到的是盛宣怀在此却动了手脚,他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邵友濂想缓发也不算什么大事,自然照办。盛宣怀同时串通好外国银行,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将他阜康钱庄各地钱庄的钱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窟窿。他想协饷反正是要给的,不过是晚发一段时间而已。然而盛宣怀却给了胡雪岩致命一击。他暗中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都进行了调查,估计胡雪岩调动的银子陆续出了阜康钱庄,阜康钱庄正空虚之际,就托人到钱庄提款挤兑。
这些提款的人都是绅商大户,少则数千,多则上万。但盛宣怀知道,单靠这些人是挤不垮胡雪岩的,他便让人四处放出风声,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只好挪用阜康钱庄存款,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阜康钱庄倒闭在即。尽管人们相信胡雪岩财大气粗,但他积压生丝和欠外国银行贷款却是不争的事实。很快,人们由不信转为相信,引发了一轮提款的高潮。
盛宣怀在上海坐镇,把声势搞得很大。上海挤兑发生之时,胡雪岩正在回杭州的船上。此时,任浙江藩司的德馨与胡雪岩一向友好,听说上海阜康即将倒闭,便料定杭州阜康一定要发生挤兑。他忙叫两名心腹,到库中提出2万两银子,马上送到阜康。杭州的局势尚能支持,上海那边却早已失控了。胡雪岩到了杭州,还没来得及休息,又连忙赶回上海,让总管高达去催上海道台邵友濂发下协饷。邵友濂叫下人假称自己不在。胡雪岩这时候才想起了左宗棠,又叫高达赶快去发电报。殊不知盛宣怀暗中叫人将电报扣下,左宗棠始终没能收到这份电报。第二天胡雪岩见左宗棠那边没有回音,这才真的急了,亲自去上海道台府催讨。但这一回邵友濂早已溜之大吉了。
到了这个地步,胡雪岩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产押了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蚕丝,希望能够挨过挤兑风潮。不想这次风潮竞愈演愈烈,各地阜康钱庄早已经人山人海。胡雪岩这才意识到,有人做了他的手脚。打听之下,他才知道是盛宣怀,胡雪岩不久即在忧愤中死去。
胡雪岩死后,盛宣怀少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从此事业蒸蒸日上。
盛宣怀不愧是一个厚黑高手,他没有被胡雪岩富可敌国的财产所吓倒,而是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抓住了对手的一个小漏洞,结果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厚黑学指出,无论你的对手多么强大,他总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和漏洞,抓住这样的机会,你就可以彻底击败他。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李宗吾认为,厚黑之士,在面对对手时,不妨使用计谋的力量,让对手拜倒在你的智慧之下,这样更能够帮助你成功。
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是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评语,正是刘邦给予他的最高褒赏。
秦末,反对暴秦的战争在各地打响,刘邦接受了楚怀王人关破秦的命令,开始向秦进军。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军队向颍川发起进攻,并且一路挺进,接连攻克了多座城池。就在刘邦占领了陈留之后,张良率领部下赶来和刘邦会合。
张良问刘邦:“沛公现在准备如何用兵?”
刘邦不假思索地说:“先拿下开封,然后再挥兵西进。”
张良建议他说:“开封城防稳固,一时之间难以攻克。现在应当以消灭秦军为主。以我的愚见,我们可以派部分军队把开封包围起来,虚张声势。西部的秦军必然要来救援开封,我们就将主力部队埋伏在开封西边,到时候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刘邦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欣然同意了张良的计策,命令军队按照张良的部署行事。
结果都在张良的预料之中。秦军接到开封告急的消息,立即率兵东进,在半路上突然遭到了刘邦主力部队的袭击,仓皇逃窜。起义军穷追不舍,大败秦军。
这场战争之后,刘邦本想沿着黄河一直西进,通过函谷关进人关中,不料却在洛阳遭遇了惨败。于是刘邦向张良寻求计策。
张良说:“函谷关是关中最重要的关塞,有着极为严密的防守。沛公不妨向南面迂回,通过轩辕关、武关进入关中。”
刘邦经过开封一战,对张良的计谋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听从了张良的意见,放弃了从洛阳、函谷关入关的打算。他对张良说:“关中的情况十分复杂,我又缺少一个你这样的谋士,你就和我一同人关吧!”
张良欣然同意,加入到刘邦的队伍之中,成了刘邦的谋士,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勇者相遇智者胜,智者相逢绝智胜。可见,智慧和计谋是你打败对手的重要武器。
战国之时,孙膑用“添兵减灶”的方法,让对手庞涓误以为孙膑的兵势已疲,于是倾力追击,结果中了对方的埋伏,兵败自杀。
孙膑用“添兵减灶”的方法击败了庞涓,用的是疑兵之计。
赤壁之战时,周瑜责罚老将黄盖,使其受尽皮肉之苦,由此骗取了曹操对黄盖的信任,让黄盖假意投降曹操,结果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这就是着名的“苦肉计”。
李宗吾认为,所谓的运筹帷幄、奇谋妙策,无非就是用不断变化和神秘莫测的方法骗对方入局,然后再击败对手。这就是所谓的“诡道”。
自比管仲、乐毅的三国谋士诸葛亮,也是这样一个善于使用“诡道”的军事家。
曹操攻破张鲁拿下汉中之后,对益州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诸葛亮率领军队挺进汉中,与曹操的军队在汉水两岸隔河相对。诸葛亮查看了地形之后吩咐赵云说:“你带领一队人马,携带战鼓和号角,埋伏在上游的丘陵地带。只要听到我军营中的炮响,你就擂鼓助威,只是不许出战。”赵云领命去了。
第二天,曹兵前来挑战,然而蜀军却坚守不出,曹军只好悻悻地回营。晚上,诸葛亮见敌军灯火熄灭,就命令人放号炮。赵云听到之后,吩咐军队鼓角齐鸣。曹兵以为是蜀兵前来劫寨,急忙起床迎战,结果一个蜀兵都没有发现。如此这般折腾了好几个晚上,搞得曹兵筋疲力尽。曹操心里发憷,下令撤军,不战自退。
“诡道”并不是简单地欺骗和蒙哄,而是需要对对方心理进行深刻的揣摩。诸葛亮用疑兵之计吓退了曹操,在于他了解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
厚黑学认为,战场上少不得用奇谋妙计来应对敌人。在不见硝烟的生活“战场”上,同样需要奇谋妙计,商人可以用缓兵之计来对付竞争对手;上司可以用疑兵之计来驾驭下属……运用计谋,可以让对手在不明真相、不知就里的情况下进入了你的“圈套”,成就你的成功。
借力打力,空手夺金
李宗吾认为,一个厚黑之士,光凭借自己的力量就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是不现实的。要赢得成功,除了要有更多人来帮助你外,适当的时候,你还可以借助强者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你的成功才会具备更多的可能。
假借外力,巧达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当出现一些复杂的局面时,我们仅仅依靠自身的能量往往难以有效地加以控制,因此,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借助外来的力量加强自身的实力,以求在复杂的局面中取得成功。
三国时期,曹操就是借助皇帝的力量,成就了自己的一方霸主地位。
当时天下大乱,诸侯纷纷采取割据的方式,希望能够在一方称霸。曹操当时刚刚起兵,实力十分弱小。因此,要想在这样的乱世中生存,曹操就必须想办法谋求更多的外力。于是,曹操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意见,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亲自到洛阳将当时有名无实的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上。
“奉天子以令不臣”给了曹操很大的帮助,此后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开创了自己的一方基业。
曹操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他善于谋划的结果。当时,北方的袁绍对曹操虎视眈眈,曹操时刻都有被消灭的危险,因此,“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成为曹操在政治上压倒对手、获得更多外力帮助的重要手段。
首先,曹操迎奉天子,让自己在政治上得到了“勤王”的好名声,这让他在道义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而他迎奉天子的做法,也让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对手所不具备的优势。
其次,迎奉天子的同时,曹操不仅赢得了名声,更赢得了许多原本为国家效力的人才,收为己用。这让曹操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同时也为他在未来大展拳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曹操发展壮大的关键原因之一,曹操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借助外力谋取权力的重要性,也凭借着这样的政治策略获取了成功。
李宗吾认为,在适当的时候,借助他人的力量来为自己谋得福利,是厚黑人士寻求成功的一个重要方法。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也是善于借助外力谋取自身权力的典型。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则天被选人宫中,这让她觉得改变自身境遇的机会来了。然而,尽管姿色动人的武则天很受太宗的喜欢,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很高的职位。这让武则天很是不甘,她开始在重重深宫中谋求改变,嫔妃之间的争宠斗艳,也激发了武则天的斗狠之心。
武则天知道,凭借自己一个小小的妃嫔想要谋取更多的权力是相当困难的,于是她开始寻找可以依靠的外力,太子李治就成了武则天夺权的重要棋子。
后来,李治果然被武则天的美貌所吸引。武则天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初步达到,于是她哭着对太子说:“我虽然只是一个卑贱的女子,但也想保全和太子的感情。假如您日后登基做了皇帝,不知道您要怎么对待我呢?”李治说:“如果我有一天做了皇帝,一定册封你为皇后。”
后来,唐太宗驾崩,按照当时的规定,没有生育的妃嫔要出家做尼姑为死去的皇帝守寡。两年的宫外生活,让她对权力的欲望更加强烈。
武则天最终回到了皇宫,凭借着自己生下皇子李弘,武则天很快从才人晋升为昭仪。
此后,武则天为达到目的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并嫁祸于王皇后,迫使高宗终于在这年的十月颁诏,废掉了王皇后,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后,机智精明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高宗对她宠爱之余,另眼相看。她也利用皇上对自己的宠爱积极参与朝政,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到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的五年时间里,她广弄冤案,大量清除政敌,贬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使其郁闷而死;黜同中书门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褚遂良、长孙无忌的支持者,巩固、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和权力,扫除了她参政道路上的障碍。武则天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宸殿,共同接受群臣朝拜。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号天皇,皇后号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自此,高宗形同虚设,唐朝权柄尽在武则天掌握之中。
然而武则天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虽然为了谋取权力而不择手段,但她的成功却值得研究。她在入宫后不久就清醒地认识到,太宗不可能成为她权力之路的助力,于是她不惜勾引太子以达到自己掌控权力的欲望,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借高宗的名义铲除异己,等高宗恍然大悟并后悔不迭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在这场对局中成为最大的赢家。
厚黑学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希望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一旦我们希望依靠的力量不能成为我们的助力时,我们就应当寻找新的可以依靠的对象。但权力斗争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在复杂的局面中保存自己,你永远要记住:高处不胜寒,不要让自己成为权力的附庸。
借力打力,独步天下
在厚黑处世的成功路途上,仅仅凭借你一个人的力量想要获得成功是很困难的。当你遭遇对手的打击时,借助另一个对手的力量来与之抗衡,你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7年),曹操攻克了荆州,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了南方。当时依附于荆州的刘备不得不带着百姓仓皇逃窜。曹操为了彻底地消灭,就派了数千骑兵去追击,想置刘备于死地。
曹操的部队在当阳追上了刘备,并且将刘备的兵马杀得落花流水,刘备只好带领着一些随从逃到了夏口。
诸葛亮知道,事情已经到了十分紧急的地步,因此他对刘备说:“现在情况已经万分紧急了,请您允许我去向东吴求救。”
刘备很为难地说:“荆州集团和东吴素来有杀父之仇,孙权怎么会愿意来救援我们呢?”
诸葛亮说:“曹操顺江东下,必然会威胁到东吴的安危。我一定会说服孙将军共抗曹操。”
于是刘备就让诸葛亮和东吴的谋士鲁肃一同去见孙权。结果,诸葛亮凭借自己超凡的政治智慧,说动了孙权和刘备结盟,并在赤壁大败曹操。
然而,赤壁之战之后,孙权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刘备不仅乘孙权不备夺取了荆州,同时还占领了孙权垂涎已久的益州,势力急剧扩大,甚至超过了东吴。
李宗吾认为,孙刘联盟证明了刘备的厚黑本质。他在自己危急的关键时刻求救于东吴,并且借助东吴的力量赶跑了敌人,结果自己坐收渔翁之利,不但把曹操和东吴集团都觊觎的荆州据为己有,还把富饶的益州也收归到了自己帐下,真是“黑”得可以。
可见,在生存中,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强大的对手时,不妨采取借力打力的办法,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手之间的合并来削弱对方的势力;另一方面,更可以在双方两败俱伤、疲惫不堪的时候从中获取利益。
这样的规则,不仅仅适用于古代的战场,也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商场。
20世纪90年代初,尹明善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在天命之年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在经过了一番思考之后,他将自己的创业方向定为了摩托车发动机。此前,尹明善对摩托车配件行业一无所知。因此,如何在起步阶段取得成功,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西部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其摩托车行业早有“嘉陵”和“建设”两大品牌逐鹿市场。尹明善决定“背靠大树”,借力打力。经过一番仔细的琢磨,尹明善指示自己的下属在市场上大量购买建设集团维修部的发动机配件,然后自己装配成发动机再卖出去,这样每台发动机能够获利几百元。
因为这些零部件出自名门,产品的质量有较高的保证,因此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这给了尹明善大展宏图的良机。虽是此道中的初人门者,尹明善却借助建设集团的名牌零配件迅速将销路打开。为了防止建设集团察觉到这一情况而截断配件的来源,尹明善还指示手下化整为零,每天购买不同的配件。同时他还指示下属仔细研究哪些配件是通用的,容易买到的,而且是非建设集团不可的,然后再积极联系配件厂,设计替代品。等到几个月后,建设集团醒悟过来,下令一个零件也不许卖给尹明善时,他开发出来的替代品已经成功地打入了市场。靠着这种借力打力的经营方式,尹明善从摩托车行业挖掘的第一桶金便达百万以上。如今,尹明善的身价早已经过亿,并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
李宗吾说:“人不可能孤立地活着,厚黑者同样如是。因此想要获得一些成就,总是要借别人的力量来为自己谋利益的。然后再借助这种力来打击别人,越是能做到这一点,就越接近成功。”
巧借东风,顺势而上
对于职场厚黑者来说,巧妙地把握与上司套近乎的机会,并在套近乎的过程中提出所求之事,这是晋升最有效、最自然的一种方法。但是你必须要把握时机,善于寻找薄弱环节和突破口,并在适当的时候顺势而上,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他们因专制王权的需要而产生,并且与皇帝朝夕相伴,因而最了解皇帝的脾气、最懂得皇帝的内心。很多险恶之徒,甚至借助这样的机会,一心巴结皇帝,成了皇帝的亲信。这些人往往心怀鬼胎,善于利用各种政治势力,伺机干涉朝政,直到最终大权独揽。
明末着名的恶宦魏忠贤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明熹宗朱由校幼年丧母,由保姆客氏抚养长大。朱由校即位后,就尊客氏为“奉圣夫人”,并提拔与客氏有暖昧关系的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而可笑的是,出身市井的魏忠贤大字也不识一个!
借着裙带关系,魏忠贤得到了升迁。但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职位,他常借故亲近皇帝,曲意逢迎,使得明熹宗对他宠爱有加、事事听从。魏忠贤凭借着皇帝的喜爱,逐步掌握了朝廷的权力。
明熹宗很喜欢从事木工活,即使到了16岁正式登基后,仍然放不下这个爱好,整天忙于动手劈、锯、刨或油漆木器,制作木制工具。而魏忠贤则经常在熹宗专心致志地制作木工器具的时候,拿出一大堆奏章请他审议,故意惹烦熹宗。这时的熹宗哪里有心思关心国家大事,便不耐烦地打发魏忠贤说:“我都知道了,你看着办吧,怎么都行!”
就这样,朝廷里的大事小事就完全落到了魏忠贤的手里,他成了大明王朝实际上的最高掌权人。魏忠贤勾结外廷官员,与各种依附势力结成同盟,形成一股强大的邪恶势力,史称“阉党”。他还掌握着皇家特务系统的指挥大权,控制着“东厂”。只要有人说魏忠贤一句坏话,被暗探听到马上就会遭到惨杀。
厚黑学认为,处世者要想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有所上升,就必须要学会借助东风,将自己送上青云。魏忠贤就凭借厚黑之术,从而“顺势而上”,一步步夺得了朝廷大权。
看人下菜,借情造势
李宗吾认为,成功者是需要一定的手腕的。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厚黑者需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来调整和运用自身的手腕和厚黑技巧击败自己的对手,收获最后的成功。
感情投资,本小利大
李宗吾认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同时又都会有仁慈心和同情心。不管是什么人都有一个基本的共性,就是喜欢听好听的,喜欢别人顺着自己。因此,针对他人这种人性的需要而进行投资,可以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厚黑处世的原则中,学会奉承别人是相当重要的。比如你身边的朋友买了一件新衣服,你告诉他说:“你穿这件衣服真好看!”虽然对方可能知道你的话只是恭维之词,但也一定十分欢喜。
常言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拍马屁同样是一种功夫,没有随机应变的本领,没有了解对方内心的本事,拍马屁说不定会打着马脚,招来不利于自己的祸事。
商朝时期,商纣王的祖父文丁和父亲帝乙,将周文王姬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都曾千方百计要除掉他。文丁为王之时,周邦只是商朝手下的一个小国,姬昌的父亲季历是其统治者。
季历治理有方,以西岐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征服了周围众多的小国家,使他们全部都臣服于商朝,成为商朝的附属国。季历的能力让文丁起了疑心,他暗地里认为:这些西部小国虽然成了商朝的属国诸侯,但他们首先是季历的周邦领土,等于扩大了季历的地盘,补充了季历的钱粮和兵力。长此以往,季历将来肯定会不甘其位,叛离商朝,成为殷商的心腹大患。因此,文丁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他的西伯侯之位,成为周地的新主。
天命循环,谋害季历的殷商国王文丁也很快遭到了上天的报应,在位几年后就病死了。
文丁死后由他的儿子帝乙即位。帝乙准备组织强大的兵力来攻占周邦,此时整个商朝属下有诸侯一千八百多个,而周邦自己的力量顶多抵得5个小国的势力,双方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西伯侯姬昌深知自己的实力和商朝相去甚远,根本不堪一击,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了一条“奉承上意,溜须拍马”的计策,以保全自己。
帝乙有一个妹妹名叫亮丽公主。这公主名字听上去悦耳,实际上却是一个丑八怪。因为相貌实在是太难看,所以已经过了20岁还没嫁出去。在当时,女子13岁就可以出嫁,到二十多岁还嫁不出去,已经是老姑婆了。
西伯侯姬昌探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派出自己的心腹散宜生带许多聘礼到商朝殷都去求婚。散宜生是有名的说客,能把事情说得天花乱坠,他不但对帝乙大肆“奉承拍马”一番,并且还公开宣称西伯侯姬昌欲娶亮丽公主为妃子,这件事一下子便在殷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散宜生在朝堂之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对帝乙说:“父死,长兄为父,大王妹亮丽公主能得君王陛下为长兄,乃是她的福气所在。如今西伯侯到了大婚之年,愿娶亮丽公主为妻。君王定当为她做主,答应她与西伯侯的婚事,以保亮丽公主一生福寿绵长,以使妹婿西伯侯的周邦永远忠于殷商本国。”
与此同时,散宜生还对亮丽公主本人也发动了“奉承拍马”的煽情说合,因为亮丽公主本是丑女,散宜生就避开公主本身的容貌不谈,转而说她嫁给西伯侯定能带给商、周两国以无穷福祉。散宜生对亮丽公主说:“化干戈为玉帛的最好途径,莫过于连理和亲。公主嫁到我周国西岐去,必将使整个西部地区臣服于商朝,永修姻亲和睦。西伯侯和西岐的人民诚心以待公主的大驾。”
另外,散宜生对商朝的文武大臣们同样展开了“奉承拍马”的凌厉攻势,对他们说:“诸位都是上国君王的臣工,定然知道上国的国土安宁和社稷巩固即是诸位的前途命运所在,所以必将促成西伯侯与亮丽公主的和美联姻。”
这使帝乙再没有推脱拒绝的理由。
在李宗吾看来,散宜生的这次“留须拍马”的确是“本小利大”的典范。自从姬昌娶了帝乙的妹妹亮丽公主之后,商朝在帝乙统治下的20年时间中,再也没有对周国发动战争,并且相互关系也很好。姬昌借此赢得了积聚力量的大好环境,为武王日后起兵伐纣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李宗吾认为,这就是溜须拍马带来的良好效果。
厚黑处世时,“虚情假意”地留须拍马目的何在?说到底是为了追求回报。因为,既然是投资,就要有回报,最好的结果当然就是小本赚大利了。
以变应变,上乘变术
俗话说: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在厚黑处世中,过分刚直的人无法立身,而趋炎附势的人却官运亨通,这就是厚黑的应变之术。
李宗吾认为,如果你想做一个仁人志士,那么恪守信念、宁死不屈的处世方式未尝不可;如果你是一个政治家,那么你就必须懂得以变应变的厚黑原则。前者是做人,后者是做事。做人无妨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做事,就必须要十分小心,谨慎应变,否则就可能会被一些权力争斗所殃及。
汉朝的开国功臣陈平,就凭借着这样的应变之术避免了一场灾祸。
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平定英布的叛乱中受伤,回到长安后就一病不起。这时,北方的燕王卢绾又公开反叛,刘邦便让樊哙领兵讨伐。
樊哙领兵离开长安后,一些和樊哙不和的人就乘机向汉高祖进谗言,声称樊哙是吕后的党羽。一旦刘邦去世,樊哙就会举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刘邦听到这些谣言之后勃然大怒,大骂道:“樊哙这个小子,居然敢对我怀有二心!”于是马上命令陈平乘车送绛侯周勃去替代樊哙统帅军队,还要求追到樊哙之后,在军中就将其正法。
在追击的路上,陈平就和周勃商议说:“樊哙是皇上的老臣了,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关系众多,皇上对他素来倚重,同时又和吕后有亲。这次皇上生病动怒,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这才要杀他。万一将来皇上一后悔,只恐怕你我二人难免要受责怪,即使皇上不怪我们,吕后也会因为此事而迁怒于你我。我们不能亲手杀他,不如把他装在囚车里送回长安,如何处置,由皇上自己来定夺。”
二人计议已定,就在樊哙军的外围设了一个祭坛,并且宣读了皇帝的诏书。读完之后,他们就把樊哙捆绑起来装进了囚车,由陈平负责押回。
陈平在回长安的途中就听说刘邦死了,陈平知道吕后一定会担心樊哙的安全,于是先行乘车赶回,向吕后汇报了整件事情。吕后此刻正如坐针毡,担心樊哙的生死,听说了事情之后,对陈平大加赞许。陈平凭借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回旋处世的手法,在吕氏专权的时代做到了丞相的位置。
我们在职场也应当如此。上司也是人,也会有感情用事、一时冲动的时候。一旦过后他后悔了,也许不会责怪你,但起码内心会对你产生反感,认为你不具备一个合格下属的资格。就好像陈平的处境一样,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下,我们更加要深思熟虑、随机应变,不能只是一味忠实地执行上司的命令,一定要在内心中权衡利弊、计较得失,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在李宗吾看来,即使奉行“皇命”也要随机应变,看具体情况行事,否则,不折不扣地执行起来,反倒可能性命不保。
厚黑处世者往往在位低时能够保持一份谨慎之心和应变之力,然而一旦成为高位上的领袖人物,就往往丧失了变通和屈伸的意识。应变之术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对曲直的把握。如果你不能够掌握其中的度,那么你就很可能成为权术的牺牲品。
唐朝开元年间,李林甫、裴耀卿、张九龄同为朝廷重臣,被玄宗视为肱股。张九龄位居宰相之职,以直言敢谏着称,虽然获得了朝廷和玄宗的信任,但也遭到了李林甫等奸佞小人的嫉恨。
李林甫为了排挤张九龄,就对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极尽谄媚。一次,武惠妃与太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李林甫就教唆她在玄宗面前诬陷太子私结党羽,求玄宗将太子废掉。玄宗被武惠妃的提议说动了心,就到朝廷上讨论这件事。谁知张九龄坚决不同意,并力陈利害,表示因一个女人之言就废太子,实非圣君之所为。玄宗听了非常不悦。李林甫乘机向玄宗进谗言,说张九龄实际上和太子是一党,故有此谏。自此,玄宗对张九龄心存芥蒂。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玄宗想加封牛仙客为幽国公。张九龄认为此人并无大功,不宜封此重爵,便相约李林甫一同去诤谏。李林甫当面表示同意,但到了玄宗面前,他却默然不语。玄宗仍坚持封牛仙客,张九龄则坚持己见,和玄宗闹得很僵。李林甫又寻找机会告诉玄宗说:“张九龄固谏逼上,有大不敬之罪,他处处与皇上作对,不过谋图树立太子党群,为自己留条后路而已。”
玄宗听完大怒:“张九龄竞怀此不臣之心,莫非是想让我早死吗?”当即令李林甫代拟诏书,将张九龄贬官外放。
李林甫心中欢喜,但表面上仍说:“张九龄固谏之后,皇上即把他贬斥外放,显得皇上没有气量,皇上不可动怒。”玄宗觉得有理,便不再坚持。但玄宗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终于找个机会罢去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而李林甫则成了接任这一职位的不二人选。
张九龄和李林甫同朝为官,却有着不同的下场和命运。可见,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官场,掌握好曲直之间的度,你才能够在斗争的漩涡中明哲保身,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李宗吾认为,一个懂得曲直之术、应变之道的人,才能够在官场和职场中成就一番事业。
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厚黑者应当学会审察和分析你的形势,判断你的上司,以便于做出最佳选择。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真正的才俊之士应当懂得时务,了解局势,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遇。
叔孙通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厚黑大师,被称为“圣人”。他先后侍奉了四位君主,但无论在哪位君主的手下,他都能够得到褒奖,足见他处世手法之高明。可见,“识时务、知权变”是成为“圣人”的必备条件。
秦始皇时期,叔孙通因有文才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被授以博士的头衔。然而后来秦始皇听信法家学说,焚书坑儒,坑的就是些有博士头衔的人。当时被坑的人数多达四百多,而叔孙通居然能够毫发无伤地逃脱这场浩劫,可见其厚黑功力有多深厚。
秦二世在位时,反抗秦朝暴政的斗争接连不断,秦二世因此招来一帮博士儒生商议对策,很多人都认为这些起义就是造反,而造反是死罪,应当予以剿灭。
然而叔孙通却说:“现在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关卡早已摧毁,兵器也早已收缴,天下安宁,不应当再动武。而且现在秦上有明君,下有严令,官吏们都恪尽职守,百姓都心向朝廷,怎么会有人造反?南方那些戍卒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偷窃之举,何足挂齿,当地官员早已将他们拘捕杀戮,哪里用得着陛下为此而操心呢?”
一席话说得秦二世眉开眼笑。结果,那些坚持派兵镇压的博士们都被送进了监狱,而叔孙通却得到了秦二世的赏赐,并且加官晋爵。然而此时的叔孙通已经清楚地察觉到了秦国的灭亡乃是大势所趋,因此他当夜便逃出咸阳,投奔陈胜、吴广的队伍去了。
陈胜、吴广失败以后,他先后又归顺过项梁、义帝、项羽,都能够左右逢源,受到重视。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后,他又投降了刘邦。
叔孙通知道刘邦是个流氓无赖,平生最讨厌的就是儒生,他就脱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装,特意换上一身刘邦故乡通行的短衣短衫。他的这一做法果然收到了效果,刘邦不仅对他刮目相看,还将他奉为上宾。
刘邦建立汉王朝当上皇帝后,那些故旧部下全然不懂得君臣之间的礼节,见了刘邦,仍跟当初一样,粗言以对,吆三喝六。刘邦对此很不满。叔孙通看出了这一点,他便趁机建议刘邦制定一套大臣朝见皇帝的礼仪。
刘邦觉得很有道理,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叔孙通带领一百多随从,边制定边演习,成熟之后请刘邦视察。只听群臣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震耳欲聋。
接着呼啦啦跪下一大片,由刘邦喊“平身”,群臣才站了起来。刘邦在马背上度过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阵势,龙心大悦,说道:“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诸侯和大臣进行十月朝拜岁首的礼节。整个朝会过程都没有喧哗失礼的人。于是,刘邦让叔孙通当了太常,赏赐给他500斤黄金。
叔孙通投降刘邦时,带了一百多名儒生。叔孙通在刘邦面前从来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生,只是推荐那些“群盗壮士”。
儒生不解地问道:“我们侍奉您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投降汉王,您却不推荐我们,专门推荐那些奸诈之徒,这是什么道理?”
叔孙通不慌不忙地向他们解释:“汉王刚刚才从战乱之中得到天下,在他的心里,你们怎么能够跟那些‘群盗壮士’相提并论呢?因此我先推荐他们。不过你们放心,我没有忘记你们,给我一点时间,我自然会推荐你们的。”
果然,叔孙通为百官制定的礼仪得到刘邦采用后,叔孙通就趁机推荐说:“我的那些弟子跟随我很长时间了,和我一同做的这套礼仪,希望陛下您恩准他们做官。”汉高祖都让他们做了郎中,还赏了叔孙通500斤黄金。叔孙通出宫后,把500斤金子全赏给了他的弟子。那些书生们于是都高兴地说:“叔孙通先生是个圣人,懂得现在这个世界的事情。”
叔孙通一直到汉惠帝还恩宠不衰。
李宗吾认为,叔孙通能以一人之身,适应秦始皇之暴、秦二世之昏、陈胜之陋、项羽之威、刘邦之薄、惠帝之懦,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文人遭劫的年代,不止苟全性命,而且处处得意,其保身取宠的诀窍,全在于“变与不变”之间。
厚黑学指出,在官场中,身为属下者,很难做真实的自己,都要戴上一副假面具,先立身,后做事。为此,你必须讨好上司,只有赢得了上司的喜爱,你才能够“背靠大树好乘凉”。因此,只有“识时务”、顺着上司,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随风就势,舍小取大
李宗吾认为,当你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时,应脸皮厚一点,暂时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保存自己的实力,待时机来临时,心黑一点,一举将对手打趴下。
厚黑者要圆转处世,就要懂得在实力强大的对手面前做出一定的让步和妥协,用暂时的退让麻痹对方,给对方一些利益,借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并伺机反扑。
汉朝着名的开国功臣陈平,就是这样一位懂得“随风就势、舍小取大”的厚黑之士。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驾崩,年仅23岁。当时吕后哭得惊天动地,但“哭而不哀”。陈平猜中了吕后希望用吕氏家族取代汉家江山的心意,为避免自己遭到牵连,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他便向吕后推荐了她的3个侄子吕台、吕产、吕禄去军中任将领,即将兵权完全交于吕氏势力掌控。吕后当即心花怒放,对陈平大加赞赏,并宣诏大赦天下。随后,少帝刘恭即位,吕后为太皇太后,临朝称制。
吕后临朝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吕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力量,打算为吕氏家族诸人封王。
一次在上朝时,吕后向右丞相王陵询问此事,王陵说:“高祖皇帝在世时,曾经和大臣们杀白马而订立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现在你要把吕姓人封王,与盟约不合。”
吕后听了,怒不可遏,又转身问陈平及周勃等重臣元老。陈平明白,此时的吕后权倾朝廷内外,与之针锋相对只会将自己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之中。与其自取灭亡,不如暂且顺应,以待时机。于是陈平说:“高皇帝定天下,封他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称制,要把自己的亲属封王,没有什么不可以。”
事后,陈平对王陵说:“如今朝廷的大权在吕氏手中,你不让她把自己的宗族封王,她可以废掉刘氏皇帝而另立吕氏皇帝,那样汉室江山还能够安然存在吗?现在她的野心大,但还没有很大的胆子。我们应当以大局为重,暂时顺应她的意思。吕氏如此强横作恶,必然会招致朝中老臣的不满,一旦吕氏过世,吕氏的那些‘王爷们’能保持长久吗?你现在顶撞了她,恐怕很快她就要报复你了。”
果然,自从自己的提议被王陵拒绝之后,吕后对王陵恨之入骨,不久便找个机会,将王陵迁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升任陈平为右丞相,郦食其为左丞相。少了王陵的阻挠,吕后立刻分封诸吕,共封了七王九侯。
此时,吕氏的势力已经在朝廷内形成,对汉室江山有着极大的威胁。就在吕氏家族掌控天下之时,刚刚懂事的小皇帝刘恭得知自己并非吕后亲孙,而自己的皇位是以生母惨死的代价所得到的,不由在悲愤之中说出要为生母报仇的话来。此事不久便传进吕后的耳中,吕后恼羞成怒,打算将小皇帝废掉。
群臣慑于吕后淫威,谁也不敢反对,陈平虽然不满,但他知道此刻还不是公开反对吕后的时候,于是在众臣的默认之下,吕后将小皇帝秘密杀害了。
刘恭被害之后,吕后又在刘氏家族中选中了恒山王刘义做皇帝,将其改名为刘弘。当然刘弘仍然没有摆脱成为傀儡的命运,朝廷的大权依旧掌握在吕后的手里。至此,吕氏的势力达到了顶点。
公元前180年7月,吕后去世。吕后死后,陈平就开始了积极的准备。他和周勃商议,认为推翻吕氏政权、恢复汉室江山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联合刘襄、刘章一同讨伐吕氏势力,从吕氏家族手中夺取了南北军,一举消灭了诸吕势力,并拥立刘恒继承了皇帝位,这就是汉文帝。
陈平可谓是厚黑的高手,在刘邦去世之后,就清楚地看到了吕后的野心。为了汉室江山的稳固,陈平忍辱负重,为日后重新控制朝政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李宗吾认为,先有长远的打算,然后服从于这个长远的打算,并不惜委曲求全、违心办事,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断则断,活用手腕
厚黑学认为,圆转处世并不是指一味软弱地退让。当你前进的路上有着太多的阻拦者时,就必须采取残酷的手段,将挡路者一一消灭,否则你将会后患无穷。
对于在官场在职场中打拼的人士来说,一味地恪守中庸之道,始终笑脸迎人,很可能会招致一些黑心之辈的欺辱。因此,有的时候心狠手辣一点,是你取得成功的关键。
李宗吾说:“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是个不折不扣的心狠手辣之徒,有了这样本事,当然成为一世之雄。”
曹操的心狠手辣,体现在他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上。
公元196年,曹操采用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将汉献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大本营许昌,从此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然而,汉献帝不甘于成为被曹操控制的傀儡,于是秘密写下了衣带诏,希望借其他人的力量消灭曹操。最终这一事情被曹操发现,曹操为此诛杀了接受衣带诏的董承等一干人,并且将他们的宗族和亲属尽数杀戮,心狠手辣,可见一斑。
曹操此后大权独揽,成为汉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所有不服从他的人都遭到了他的报复和打击。苟或、孔融等人,都是因为对曹操的政治路线表示不满,遭到了杀身之祸。因此裴松之在评价曹操时说:“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