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智囊(中华国学经典)
11100500000023

第23章 察智部总序

“原文”

冯子曰:智非察不明,察非智不精。子思云:“文理密察,必属于至圣。”而孔子亦云:“察其所安。”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况乎因其事而察其心?则人之忠倭贤奸,有不灼然乎?分其目曰“得情”,曰“诘奸”,即以此为照人之镜而已。

冯子曰:语云:“察见渊鱼者不祥。”是以圣人贵夜行,游乎人之所不知也。虽然,人知实难,己知何害?目中无照乘摩尼,又何以夜行而不踬乎?子舆赞舜,明察并举,盖非明不能察,非察不显明;譬之大照当空,容光自领,岂无覆盆,人不憾焉。如察察予好,渊鱼者避之矣。吏治其最显者,得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精察。

“译文”

智慧的运用需要明察事物辅助才能显现出它的效用;而明察不以智慧为基础的话,就不能真正洞悉事物的关键之处。善于看相的人,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看出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长寿或夭折来。同样的,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事,也能看清楚他是忠直或奸邪、贤能或愚昧。本部分为“得情”和“诘奸”两卷,可以用来做为照见人心的明镜。

有句话说:“看见深渊里的鱼是最大的不吉祥。”因此古往今来的圣人往往深藏不露,不会轻易显示自己的洞见明察。然而,这不能说明明察的智慧是无用并且危险的,而是必须加以善用,尤其是经国务世的大事,如果不能明察事物,又怎能治国安民?身为治民的官吏,更要有明察的智慧。“得情”则天下不再有蒙冤的百姓;“诘奸”则天下不再有狡诈的恶人,这才是对明察智慧的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