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11083500000026

第26章 心种菩提,学会疼惜大地(3)

正当她准备关门时,那个小孩却露出了关切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接着说道:“妈妈怕你一个人住没有蜡烛会害怕,就让我拿两根来给你。”

女子感到无地自容,却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一把将那小孩紧紧地抱在了怀里。

多么善良的一家人!自己家里虽然贫穷,但还是时刻想着关心、帮助身边的人,哪怕只是一个还没见过面的新邻居。

其实,这位女子不见得就是多么冷漠自私之人,她后来的愧疚、感动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是,她已经习惯于“穷人求助富人”“富人施舍穷人”这样的既定模式,所以当一个穷人来有所探寻时,她便“顺理成章”地以为这是求助的信号。但人们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中,渐渐远离了自己的善良和心底的柔软,也远离了与人和睦相处、温暖互助的幸福。

所以,佛陀强调我们应该做到“无碍”,无碍不仅仅是言行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轻盈、自在。不报有固定的鄙闻漏见,不坚持死板的条条框框,以一颗平和清净之心去待人接物,像水一样随物成形,而不是像石头一样冥顽不灵。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懂得别人,从而心怀感激地接受别人的关心,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样,就算别人真的是来“借蜡烛”,我们也会乐于给予;就算别人犯了错误,我们也会心平气和地选择宽容。

一天,佛陀行脚回到了他曾经修行过的伽耶山尼连禅河边。这里有位拜火教首领优楼频罗迦叶,他带领着五百弟子在此修行,并且受到贵族的尊敬。佛陀本来是想到摩揭陀国去,但此时天色已晚,于是他便去优楼频罗迦叶处请求借宿。

优楼频罗迦叶听到佛陀光临,便客气地出迎。佛陀表明来意后,优楼频罗迦叶回答道:“在我这里借宿当然可以,但我看您定是一位得道者,因此有件事情必须要向您说明:我的房中放着拜火的道具,而且一条巨大的毒龙盘踞在房中,如果你您住进去了,一定会失去生命,所以我还是回绝您吧!”

佛陀微笑着说:“不要紧。天色已晚,我实在无处安身,所以请您无论如何要借我住一宿。”

于是优楼频罗迦叶便指着一个石室说:“那就去吧,您好自为之。”

佛陀安然地走进了石室。佛陀进了石室后,果然看见一条巨大的毒龙,但他仍泰然地安坐在石室之中,因为他深知毒龙不会危害他。面对超脱的佛陀,毒龙果然对他没有敌意。

第二天,佛陀从石室中平安出来,口中念道:“心清净,则不为别人所害。”

原本优楼频罗迦叶以为佛陀必定会吓得立刻从石室中跑出来,却不料佛陀安然出了石室,便知道佛陀是位圣者,于是优楼频逻迦叶疑心佛陀是来征服他的。此时,佛陀礼貌地提出想在优楼频罗迦叶处修行。优楼频罗迦叶听后以为佛陀很尊敬他,便答应了。

这一天,优楼频罗迦叶被请去做当地一个盛大祭典的主祭。因为他知道佛陀的力量,因此不希望人们见到佛陀。可是出乎优楼频罗迦叶的预料,这天佛陀并没有出现,于是第二天他便询问佛陀的处去。

佛陀温和地说道:“我知道你的心中希望我不要给人看到,所以我也就不给别人见到我。你还没有觉悟到生命的真谛,你还充满嫉妒的心。你这么一位有觉悟的人,居然还存有嫉妒的私念,实在可惜!若不断了这个念头,你永远不能证得涅槃!”

优楼频罗迦叶为佛陀的智慧与宽大所感,当即带领他的五百弟子一起拜在佛陀座下,做了佛陀的随众弟子。

佛陀宽容而慈悲,他觉知了优楼频罗迦叶的嫉妒之心,却不当众点破,而是先遂了他的意,为他保全尊严,再适时出面点拨、教化他,正是因“懂得”而宽容的慈悲真义!

佛陀说:“结缘不结怨。”仇恨是带有毁灭性的情感,只会激化矛盾,酿成大祸。宽容的心却能轻易将恨意化解,让紧张的气氛化作脉脉温情。只是,要想止息心头嗔恨之念,只生慈悲宽容之意,就要先抛却自己的固有思维习惯,真切地理解他人、懂得他人,于这懂得里,生出一点惺惺相惜或是真心的叹惜,之后我们的选择自然就会变得温和、暖人。

既然我们仰望的是同样的繁星,既然我们行脚的是同样的土地,既然深深困扰我们灵魂的都是同样的问题——“生命”“爱情”“永恒”“意义”……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彼此报以一个会心而默契的微笑呢?

真心的慈悲,是一种清澈的美丽

慈悲喜舍入圣门,功德多少莫计分。

回报之心不必有,乐善自然天堂存。

——《禅诗佛偈》

慈悲、向善,本是众生与生俱来的本性,缘何需要佛陀苦口婆心地劝诫呢?只怪“我们出发了太久,竟忘了来时的那条路”,现在人们的慈悲心已经掺杂了很大一部分的功利心,清净自然的行善布施已经很难见到了,更多的人是冲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去行善积德的。其实,这大大违背了佛陀仁慈的本意。

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其实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的事实:“凡事必有因,有因必有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它并不是在教导众生“行善积德吧!你会有好报的”,这只是人们因为对现实感到不满而寻找的一种安慰。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倘若没有幸福、极乐世界的“果报”,我们就不去行善了吗?倘若佛陀告诉我们:行善之人死后会下地狱,那我们还会行善吗?

有一位家财丰裕且心地善良的长者,经常广开善门,主动救助那些遭遇疾病苦难的人。受过救济的人纷纷感恩长者的善心,因此,长者的声名远扬天下。

一位天人得知长者的事后,心生嫉妒,害怕长者的福报比他还要高。于是天人化作一个凡人,走到长者面前说:“你将辛苦赚回来的钱布施出去,难道不心疼吗?珍贵的财产总有一天会被你花光的。”

长者笑着回答:“天地毫无私心地养育众生,我如果只顾自己享用财产,未免太自私了,不如让众人一起分享。”

天人见状,便撒谎道:“听说勤于布施的人将来会下地狱。”

长者露出惊讶的表情。天人见他不信,便幻化出地狱的景象,告诉他在地狱里受苦的人以前都是喜欢布施的人。

长者将信将疑,上前问其中一人:“你为何坠入地狱?”

那人答:“正如你刚才听到的,我以前常常布施帮助他人,因此死后坠入地狱。”

长者又问:“那么接受你帮助的人呢?”

“他们倒是都往生天堂了。”那人回答。

长者立刻高兴起来,说:“让别人脱离苦难,得到幸福是我毕生的心愿,既然受帮助的人能往生天堂,那我一个人在地狱受苦也是值得的。”

天人为长者的话感动,内心生起惭愧之心,便恢复天人的模样,对长者说:“实际上,行善能得天福。你这份‘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心怀,修得的境界更胜过天福,是无限清净光明的菩萨境界。”

“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多么动人的境界!古人早就勉励后人“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若是为了福报去行善积德,为了功名去读书学习,那人与人永不会真心相助,中华民族也永远无法崛起。

慈悲,应该是一份不掺杂任何污浊的美丽,以其清澈感动世人。倘若我们只对那些可能对我们有利的人行善,行善时还故意让他们看见、听见,那既不会真的帮到别人什么,也污了自心的澄净。

我们形容一个人善良时往往会夸张地说:“他连一只蚂蚁都不忍踩死。”一个人若是真的连蚂蚁都不忍踩死,那他离清澈的慈悲心就不远了。因为即使因果之道再过玄妙,一只蚂蚁也不至于对我们此生的事业、幸福造成些许影响。在此基础上生出的善心、慈悲心,才更加让人尊敬。只是,在现实生活中,谁会真的一直盯着脚下,以免踩到蚂蚁呢?

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曾经回忆:“一次,他(弘一法师)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发问。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弘一法师的善行要比走路不忍踩死蚂蚁更加令人动容!时刻注意脚下已经很难了,又有谁会想到,并在意那藤条之间看不见的生灵呢?不仅如此,弘一法师临终前还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不小心被烧死。这份慈悲,实在让人钦佩万分!

我们固然达不到弘一法师至善至美的境界,但至少可以稍稍涤洗一下自己的善良和慈悲,更纯粹地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真心地给予掌声,默默地施以援手,顺便关心那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小精灵,慢点开车,轻点走路,不仅为了呵护它们的脆弱,也为了让自己能在这缓慢、轻柔中看得清它们的美丽,那也是我们内心的善良在清澈时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