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件令默克尔政府班子感到骄傲的事情,那就是政府实施的高技术发展战略。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默克尔还是带领成员成功制定了这项跨部门合作的战略。经过分析发现,德国不适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一两个传统技术行业,他们提出了德国未来要着重发展的17个领域,比如信息技术的发展,比如气候的研究。
在制定这份战略时,默克尔从4个方面深刻剖析了德国新领域的发展之路:一是所有领域发展的基准点是什么;二是德国在新领域发展方面最有优势的地方是什么;三是德国在哪些方面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四是要达到这些目标还需要做出什么努力。
默克尔以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例子,她认为德国现在的IT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发展的路子有很多种,比如,举办专业的议题全面的IT行业交流会;民众的继续教育方面应大力开展IT培训,储备专业的IT人才;开发形式和内容多样的信息技术项目;最大限度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中,同时跨领域跨公司之间的合作也能给行业发展带入新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德国,一些行业的发展环境太过安逸,这让员工失去了创新和竞争的动力,比如医生。默克尔思考的是,如何阻止其他领域出现类似的状态,如何时刻保证人们的改革创新精神。
默克尔呼吁人们积极主动地追求改革和创新,因为改革和创新是人们在新时代生存的不二法门,她希望全德国的人们都能够对革新保持足够的好奇。当然,研究和创新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德国在这方面还有待进步,德国的许多专业人才流向了国外,让这些流失的人才重新回归祖国并不是解决专业队伍缺失的根本途径,制胜法宝是加快速度在国内培养和储备技术人才。
德国人富于创意是享誉盛名的,但这并不代表默克尔不重视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才。因为离开了他们,创意只能是一个想法,很难变成现实。在德国,50岁左右的科研工作者中,一半左右的人处于研究的主导地位,所以默克尔提出,会将科研工作者的退休年龄提至67岁。
德国政府要做的就是,时刻关注世界上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向,努力吸纳中欧、东欧等的高精尖人才,即使没有吸纳到,也要关注他们的去向,同时让他们注意到德国科研发展的进展。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德国的教育体制享誉世界,但是德国国内却有些青年放弃了高等和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这部分人在德国占有不小的比例。针对这一情况,默克尔带领政府制定了资格培训和新行业新领域的全民培训计划,就是期望大多数的德国民众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当然,要想培养出足够优秀的科研人才,要从小抓起,默克尔承诺不忽视孩子的教育,也期望全社会都来关注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科研的创新和发展决不是一个两个科研工作者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参与,默克尔想到了,究竟成果怎样,还要交给历史来检验。
日本地震引发弃核风波
早在1995年时,默克尔作为联合国的环境部长,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思索如何改善全球变暖,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降低核废料的数量问题。不过,德国的邻居法国一直高调支持核工业,1998年,德国与法国交界处发现违规核废料,默克尔因管理不善引咎辞职。即便如此,她对于核电使用的态度已经很明朗,只要能够找到取而代之的新能源,核能的出场率就会大大降低。
那时,德国正在服役的核电站共有17 个,它们提供了全国1/4的电力。2002年,德国政府出台了一项逐步废除核电的计划,计划到2022年停止德国所有的核电站。2009年默克尔连任德国总理,在竞选时,她曾对民众说,还未能有足够的新能源来代替核能发电,因此将计划中规定的时间向后延长10 ~15年是一个可接受的范围。
但是,默克尔发现这种逐步关闭核电站的方法给能源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上德国经济萎靡形势的影响,2010年9月,默克尔和她领导的联合政府决定,终止废除核电的计划,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新能源开发方案,这份方案将目光放在了2050年整个世界能源的格局上,同时提出将会继续使用核电站。
2010年10月,默克尔公布了这一决定,顿时引起国内一片反对声,大街上出现了许多示威游行的队伍,这只是民众反核情绪的开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世界为之震惊,德国也不例外。国内民众振臂高呼,要求政府对国内的核电站安全问题进行彻底审查。迫于压力,默克尔宣布,将暂停执行2010年公布的延长核电站使用时间的立法,此次暂停为期3个月。另外,默克尔准备临时停用1980年后服役的7个核电站,不过最终是否停用要等待专家做出评估后再公布。
德国国内媒体称,政府调整对核政策是为了拉拢民心。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当时的执政党内部对这个政策调整是有异议的,有人认为新能源出现后,核电的出镜率会大大降低,但坚持认为核能是一种靠得住的过渡性发电资源。对核电的使用持拥护态度的代表者便是默克尔,所以当政府“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作出对核政策调整时,民众普遍认为这是政府在拉选票。
另外,在日本核泄漏事件后,原本坚定地支持德国使用核电的部分政府人员,对这一做法产生了怀疑,因此与默克尔等人产生了分歧,政府内部的分歧让民众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此时德国执政党的对手绿党,在核泄漏后态度明朗,举行了数次反核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使得绿党深得民心。
默克尔没有想到,双方对核的态度竟然会引发德国政局的动荡。人们因为这件事对默克尔及其领导的政府产生了很大的意见,这在5个月后的一次地方选举中显现了出来。2011年3月,德国最富裕的州之一巴符州举行选举,从1952 年起,基民盟都是这个州的领导者,这次却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打击——默克尔带领的基民盟落选,对手绿党当选。
默克尔深知巴符州的选举将会影响下一次的总理大选,她并没有像德国前任总理施罗德那样因为一个重要州选的失败而将大选提前,虽说这个结果将会影响到默克尔执政党的地位和外交,但在她看来,目前最重要的是认清影响这次选举的根本原因——对核问题的态度。
在对这个会引发政坛动荡的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后,2011年5月31日,默克尔对外公布,将会在2021年前停止德国国内全部核电站,从此禁用核能。同时,默克尔表示会加大开发和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如果到那时新能源不能解决德国的供电问题,政府将会把部分核电的关闭时间向后延迟一年。
这个决定如同一枚炮弹,一经抛出,便在德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支持的原因大都相同,反对的声音主要有两种。一种说法认为,德国政府这是在“闹情绪”,取消核能发电后,全国的电价会有一个大幅的攀升;更多的人则认为,这只是默克尔的政治手段而已。
其实,假若没有默克尔在弃核问题上的坚持,德国政府是很难迈出这艰难的一步的。默克尔之前把核能视为一种可靠的过渡性能源,但日本核泄漏以及巴符州大选之后,她的态度整个发生了变化,她放弃了一直力挺的核能发电,宣布禁用核能。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曾经的言辞并非一件易事,特别是以国家总理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
默克尔的确是一个政治人士,但她也是一个物理博士,从这一点上讲,她对于核电现在和未来的认识比大多数人要专业。有人说,在发布禁用核能的消息的前一晚上,她和同样是物理学专家的丈夫整夜讨论这个问题。不过,这只是大家口口相传的一个版本,与和执政党整夜讨论核问题相比,这个版本让默克尔的形象更加贴近民众。默克尔这个决定决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建立在对核电的充分了解和对德国未来资源长远发展的考量上的。
放弃核能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但更加需要面对的是德国放弃核能后的能源问题。对于德国的能源业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转型,但默克尔胸有成竹,她有信心将德国建设成一个利用风能和太阳能来发电的环保低碳型国家。
放弃核能这个做法,放到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如果能够如愿完成这一壮举,德国将是全球第一个重点依靠新型再生能源的国家,这也将会在默克尔的政治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