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类学的中国大师
11078300000065

第65章 心理人类学大师:许烺光(3)

许烺光被认为是心理人类学的大师,于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心理人类学”的概念,并成为心理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创导者。1972年,许烺光建议将“文化与人格”改为“心理人类学”。美国人类学界采纳了这一建议。197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第九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上,正式确立了“心理人类学”这一学科名称。1978年,美国成立心理人类学会,以《时代思潮》作为他的机关刊物,J?怀亭出任首任会长。心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心理人类学独立以后,研究者把心理人类学定义为研究文化与心理、行为关系的科学,认为它不仅继续研究文化与人格这一传统课题,而且研究文化与认知、文化与情感、文化与意志、文化与态度、文化与行为、文化与心理发展、文化与精神异常等全新的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也由过去的一般田野调查法转变为以心理学的观察法、访谈法、量表测验法、投射测验法、实验法等为主的研究方法。心理人类学由此具有更突出的心理学特征。

他的理论特点是:站在“边际人”(marginalman)的立场,对东西方文化作冷静透彻的观察和阐释,为中美价值观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使他的理论少有那些以西方为中心的主流理论的偏见。他的理论不仅在人类学、心理学领域有重要地位,还可以广泛应用在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关系研究、企业管理、教育和体制改革乃至临床辅导等实践课题。

(二)研究方法独到

他采用有其独到之处的研究方法,他把他的方法称作“比较接近法”(comparativeapproach)。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第一,它是一种宏观比较的方法。用来比较的单位不是某些文化类型中的某些具体现象,而是整个文化体系,这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他的研究以大量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果为基础,实际涉及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许多学科。从整体研究世界几个大规模文明这一点看,其方法具有“粗线条勾勒轮廓”的特点,但就其使用的方法、材料和一般效果而言,又具有实证性和“细部刻画”的长处,这种研究可谓“粗细结合”。第二,在材料的获得和处理上有独到之处。他采用的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方法(通过参加一小社区的活动进行观察),也不是完全的社会学方法(通过抽样调查等对材料作定量分析),而是介乎二者之间。以印度为例,他曾在印度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两年,但并不局限于某一小社区,而是同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接触,收集印度人的“生活史”(类似我国的家谱),调查印度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还调查了自杀、精神病、社团活动等印度教徒生活的特殊领域。在材料的处理上,他把圣典、神话、民间故事、戏剧、小说同基于田野调查的社区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将前者所反映的东西视为社会的理想,将后者视为实际情况,从整体上考察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自的意义。

他同鲁思?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同属于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都以研究民族心理、国民性等问题见长。但许烺光的研究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关心的重点不是某个特定的地域或民族,也不是某些狭窄的领域,而是从文化、亲族集团和个人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和解释问题。他长期从事人类学教学与研究,尤其在心理人类学和大型社会比较研究方面(重点是中国、印度、美国和日本)影响更大,他的主要研究重点并不是基于区域的,而是在每种文化行为模式之下的可试验或推测的心理原动力。许烺光认为由此可以进行文化分析,并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相区别。

许烺光是最早强调以家庭结构为基点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社会行为特点的学者之一。他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文化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并以此为参照坐标作为其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人的社会行为的公设,以此为基点可以推导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在社会行为上的许多特征。他还把这种从亲属关系推论文化行为的方法,成功地运用于中美民族性的比较中,深入地探讨了中美两国民族性的差异,在中国民族性格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他的这一研究方法也为民族性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许烺光教授的中美价值观对比研究在中国尤其是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广泛应用,他所倡导的心理人类学的分析范型具有重要的意义,被很多学者所采纳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他的理论也成为很多海外中国人思考和行动的指南。他认为个人中心与情境中心、排斥性人际关系到和包容性人际关系是解释美国和中国所有文化差异的根本。台湾学者陈其南和许烺光有相同的认识,大陆学者尚会鹏用这一研究方法分析中日两国人社会行为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美国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王保华指出,许烺光不但在研究的方法上开创新局,勇于驳斥美国人类学界之偏差,更成为其它第三世界国家人类学者的典范。王保华指出,许烺光是首先提倡研究现代社会的人类学家,并且借着他对中国人、日本、印度等文化的研究与比较,带动了多元文化的研究风气,也改变了美国人类学界向来强调的“大熔炉”观点。

在心理的研究上,许烺光指明美国的人类学界不敢深入研究人际关系,也不敢研究自己的文化,以致不能建立比较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庄孔韶等著:《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

[3]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4]何星亮:《文化与人格理论》,刊于《中国民族报民族论坛》,2003年08月19日第003版。

[5]周德祯:《从许烺光先生的概念出发:文化脉络下之中美教育比较》,2000年12月。

[6]许烺光:《边缘人:许烺光回忆录》,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7年。

[7]许烺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北京:华夏出版社,1980年。

[8]尚会鹏:《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及其中国文化背景》,载于《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4期。

[9]韩忠太张秀芬:《学科互动: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附录:许烺光历年著作年表

下列各项著作均附有书名及学术季刊的名字。作者引用文章的题目均在引号内,评则不包括在内。

1934 1934年左右翻译《天文学浅论》(AstronomyinaNutshell)与《地震学》(TheStudyofEarthquakes)。前者由上海商务出版,后者译稿毁于战火中;

1939《警方协助北平精神病个案简报》,刊载于《中国精神病中的社会心理研究》一书,该书由李曼编撰,北京协和医院精神科出版;

1940《中国新社会精神》见1942年9月出版之《亚洲》一书,页506~509;

《华北农村乱伦禁忌之问题》见《美国人类学家学刊》元月号,页122~135;

《有关中国古代亲属关系与婚姻关系的问题》见《天下月刊》卷11期3、4,页1~37;

1942《亲属标签的不同功能》见《美国人类学家学刊》四月号,页248~256;

《社会学中所谓“特别”的含义》,见重庆出版中英基金会十周年纪念刊;

1943《中国家庭人数的神话》刊于《美国社会学学刊》三月号,页555~562;

《在原始小区工作的好处》刊于《美国社会学评论》十二月号,页638~642;

《云南西部的魔术与科学》由纽约太平洋关系社出版(共55页);

《中国西南新工业中的劳工与劳工关系》由纽约太平洋关系社出版(共45页);

1944《今日中国法律执行的若干问题》见《远东季刊》五月号,页211~221;

1945《中国表兄妹婚姻的观察报告》见《美国人类学家学刊》元月号,页81~103;

《现代中国的教育问题》见《纽约科学院纪录》第二集,卷8期2,十二月号,页82~90;

《西城屠户亲属及公会群群组织》刊于《美国社会学评论》六月号,页357~364;

《南洋侨民对中国特定省份的影响》刊于《远东季刊》十一月号,页47~59;

《进入机器时代的中国》由谢国衡着,与费孝通共同编辑,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共206页);

1946《仔细检视中国问题》刊《远东季刊》十一月号,页50~64;

1947《关系标签的一项研究技巧》刊《美国人类学家学刊》,卷49,页61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