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课堂2:养育男孩
11077900000008

第8章 适当地让男孩吃点苦,对他进行挫折教育(1)

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他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所以,对男孩进行挫折教育,增强男孩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便显得尤为重要。父母要忍心让成长中的男孩适当吃点苦,教会男孩从挫折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他才能不断战胜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

有一个种西瓜的高手,他种出来的西瓜不仅个大味甜,而且瓜地里每棵秧上的西瓜数量、大小和生长的位置都基本相同,远远看去排列整齐,就像他领导的一支军队在时刻等待听候他的命令似的。人们问他:“为什么你种的西瓜这么好?”他平静地说:“也没什么,就是管理要跟上去,把住一个最重要的环节:‘打叉掐尖’。不打叉不掐尖,瓜秧就会疯长,营养都被瓜秧吸收了,满地都是瓜秧就是不长西瓜。”

“打叉掐尖”对瓜秧来说是痛苦的,可只有完成这次痛苦的修整,它才可能有丰收的可能。这就像是人生,总要经历痛苦和磨难,才可能获得成功和幸福。

美国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因不必为觅食而发愁,也不必为逃避敌害而穷于奔跑,因而很快地繁殖起来。然而在一度兴旺之后,病弱残疾者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了濒临绝种的危机。当地政府曾不惜斥巨资予以挽救,可惜一概无效。后来一位聪明的管理人员建议,把几只凶残的恶狼引进鹿苑,许多病弱的鹿被捕杀了。几年后,鹿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狼捕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从而使得留下来的鹿群体质日益健壮。人们把这种特殊的保护称为“逆关怀”。

美国一位着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有着幸福童年的人,往往就会有不幸的成年。”太顺利的幼年成长经历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容易让孩子养成骄纵懒惰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长大后孩子更会因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而痛苦不堪。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父母不可能永远陪在男孩身边。有专家说过:“孩子才是自己最好的保护神。”与其把男孩密不透风地保护起来,不如放手让男孩去体验,去经受生活的磨炼。男孩在不断地尝试中,才能练就面对挫折的勇气,积累解决问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生活。

有一个打鱼能手,远近闻名。他有一个儿子,他一直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儿子懂事开始,他就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都传授给儿子。可是儿子一直长到二十岁,仍然对打鱼的事一知半解。万般无奈下,他找到一个智者。智者问他:“你是不是把所有的经验都教给了他?”他回答说:“是的。”智者说:“你只把经验教给了他,没有失败的体验,他当然不会知道这些经验的宝贵。”打鱼能手豁然开朗。这回他改变了方法,让孩子自己打鱼,不再告诉他怎么操作,只是当他遇到难题来询问时才告诉他解决的技巧。这之后孩子的打鱼技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

着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今天我们倡导对孩子实施“挫折教育”,其实就是让孩子能够亲自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使他不仅能在生活中得到快乐,而且也能在挫折中勇敢地站起来、战胜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孩子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自若、始终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挫折教育是触及心灵的体验过程,是对事物内部规律的再认识。经受挫折的过程,就是男孩学习的过程、形成能力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挫折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涉及的程度越深,孩子将来的心理品质越稳定。

芭贝拉·罗斯说过:“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既然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经的坎儿,家长应该树立挫折教育意识,尽早对男孩进行挫折教育。

育儿心经

中国着名素质教育专家张雍说:“基础教育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前景下,挫折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父母与其一辈子替男孩遮风挡雨,不如让他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雨,鼓励并激发他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他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发展自己。

帮助男孩正确认识挫折

一名8岁的小学生,因害怕上学跳楼自杀了;一名12岁的少年因拒绝学拉小提琴而悬梁自尽;大连两个10来岁的小男孩离家出走被歹徒砍伤;北京一名15岁的男孩带着音乐家之梦自杀;广州一名中专生因为找工作受挫,毕业前吊死在教室的门框上;顺德一名初三男生半夜在家中上吊,只因为爸爸藏起了他借来的游戏机;武汉一名17岁女生、四川一名18岁女生、成都一名初二男生的自杀都是因为考试没考好……

近年来,这样的悲剧不断发生,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呈降低趋势、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抗挫力缺乏等状况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专家指出:“现在不少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特定的环境使孩子在家庭中长期受到过多的宠爱,听的多是表扬、赞赏。孩子平时有了错误,家长也较少批评,从而使孩子的自尊心过于膨胀,受不了一点儿委屈。一旦遭遇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因此,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是家长、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人的一生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漫漫人生路,苦乐相掺,悲喜相伴,往往挫折坎坷比平坦之路更多。挫折会伴随每个男孩的一生,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从小让男孩学会抵抗挫折,他们就会成为一个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行的勇者。所以,家长应该引导男孩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以便他能战胜挫折。

1.让男孩知道挫折是人生的常态

父母要从小就让男孩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满足,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成功和喜悦,也会有失败和挫折。父母可以通过给男孩讲述一些名人故事,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让男孩明白并接纳这样一个道理:挫折是人生的常态,挫折是成长的必须,拒绝挫折,也就是拒绝了成长。只有当男孩树立了这样的意识,当挫折来临时,孩子才不会无奈逃避。

2.让男孩知道应该勇敢面对挫折

同样是带孩子去打针,中国的家长一般会对孩子说:“不怕不怕,一点都不疼。”孩子信了,以为真的不疼,等到针扎进去才“哇”的一声哭出来。而美国人却常常教育孩子说:“打针很疼,但是你要勇敢。”这是两种教育思想,培养出的孩子品质也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困难来时依赖父母,不敢直面挫折,而另一个却是知道困难来时必须自己勇敢的面对,任何别人都代替不了。直面挫折,是需要勇气的。父母要让男孩知道,挫折来临时,应该鼓起勇气,勇敢面对,只有自己上前迎接挑战,拿出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和解决,才能成长,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他的角色。

3.传递给男孩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面镜子,是孩子的引路人,父母的人生态度对男孩正确认识挫折有重大的影响。如果父母在挫折面前积极乐观,把挫折看成一个人生的新契机,男孩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才可能从容地直面人生的各种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相反,如果父母在挫折面前消极悲观、回避现实,却反过来要求男孩要正视挫折,要勇敢,那么不仅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育儿心经

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并积极引导男孩,让男孩知道挫折是人生的常态,只有面对并战胜它,才能进步和成长。

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

有这样一篇报道:一对夫妻把儿子辛辛苦苦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上了班,有了收入,父母就不再给他零花钱。可是进入社会的儿子不但要用好的、吃好的,还要追流行,钱根本不够花。最后,他对父母说:“如果你们不能给我提供一辈子的优越生活,为什么让我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

父母对儿子的爱,让儿子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习以为常,意识不到生活的艰辛,直到自己走进社会时,才发现自己的收入根本养不起自己,从此生活在痛苦之中。父母不可能供养男孩一辈子,男孩的成长也只有一次,而且不可逆转,父母只有从小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让男孩吃些苦,体会生活中的艰辛和困难,才能逐渐培养男孩独立自主的能力,让男孩懂得感恩和珍惜,并锻造男孩的坚强意志。

很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他们的一些观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特别规定:学生不带一分钱,必须独立谋生一星期才能予以毕业。学校试图通过这种吃苦训练来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尽管条件有些苛刻,家长们却全力支持这项活动,而事实证明,这项活动确实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在德国,父母从不包办或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相关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劳动,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在瑞士,父母从小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学习自食其力,以免将来成为无能之辈。如瑞士有德语区和法语区,瑞士的父母会让孩子到不同语言的家庭去做工,既锻炼劳动能力,又有利于学习语言。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无论刮风下雨都从来没有耽误过。

从这些国家的教育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1.让男孩学会自立

自立是成长的第一步,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应该从放手让男孩打理自己的生活开始。让男孩自己吃饭穿衣、整理房间、自己上学、自己去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正是在处理这些生活小事的过程中,让男孩一步步脱离父母的保护,增强了自我保护的力量。

2.让男孩自己去体验和创造

吃苦的教育,男孩始终是主体。有的家长把孩子带到贫困的农村住几天,或者去夏令营进行吃苦锻炼,但往往事到临头,又下不了狠心。这样流于形式的吃苦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让男孩自己去体验,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去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才能让男孩体会到吃苦的感受,积累经验的同时学会珍惜和感恩。

当然,强调让男孩吃苦,也不是说孩子吃的苦越多越好。知心姐姐卢勤说过:“‘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乐意,忍耐力就会降到最低点。”父母不应该避免男孩去吃苦,也不应该逼着男孩去吃苦,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生活的实际和男孩的承受能力。

育儿心经

俄国着名作家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父母应该对男孩进行吃苦教育,让男孩在生活中体验和忍耐,提高男孩的生存和适应能力。

鼓励男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人们常用“智商”测量人的智能,现在人们开始用“体商”测量人的体能。体商是指一个人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和质量的量化标准。

美国人普遍认为,孩子参与锻炼越早,体商的提高往往也越快,长大后更可能成为体育爱好者,或运动水平较高的“体育能人”。

着名小学教育家斯霞曾有“三品”之说,即“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研究表明:“运动能提高男孩的体商,拯救男孩的体质危机,还能提高男孩的耐挫力,培养男孩坚韧的性格,激发男孩的活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社会发展需要四肢发达、头脑丰富的男孩。因此,家长应该鼓励男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男孩的体商。

1.把运动看作男孩的天性

运动是男孩的天性,男孩需要更多的运动,这是人类长期进化、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因为,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不仅使男孩需要更多的运动,也使得男孩具有更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另外,长期的进化使男性的身体构造更适合于运动。与女孩相比,青春期以后,男孩肌肉所占比重远远超过女孩,男孩更加高大,更加健壮,这都是为运动所作的准备。研究还表明,男孩大脑含有更多的水分,这也是为运动而准备的,因为水分可以缓解运动撞击的冲力,减缓运动对男孩的伤害。

家长不应该只关注男孩的学习,而忽视了男孩的运动天性,更不应该为了提高男孩的学习成绩,就阻碍甚至禁止男孩进行体育锻炼。

2.让男孩喜欢上运动

运动对男孩如此重要,家长就要想方设法让男孩喜欢上运动,要让男孩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让兴趣和习惯成为男孩运动的推动力。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父母的一些做法。

(1)让孩子做主

美国家长给予孩子自行选择参与哪种游戏或运动项目的权利,不包办不强迫,尤其不勉强孩子参与家长喜爱或选择的项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男孩是运动的主体,家长充分最终男孩的意愿。

(2)鼓励孩子结交运动高手

体育运动往往是群体活动,因而培养孩子的“合群”性格与培养他的体商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美国父母会特别鼓励孩子结交更多爱运动、体能好的小伙伴,以便在后者的带动下提高其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统计显示,在家长不爱运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往往是个四体不勤的“懒虫”。因此,在美国有这么一句口号:“为了孩子能爱好锻炼,您自己也必须爱好锻炼。”家长应该为男孩做出表率,和男孩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带动男孩的兴趣,家长自己的身体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4)帮助孩子克服相关的心理障碍

一些孩子并非天生不爱运动,只是因肥胖、手脚笨拙、反应迟钝或身材过于矮小等原因而导致强烈的自卑心理。对此,美国父母会及时开导孩子,努力让他们明白“重在参与”的道理,不必过分看重运动表现或运动成绩。如有必要,他们还会聘请心理专家协助。

(5)鼓励孩子多接触和体育有关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