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11077400000072

第72章 典范篇(3)

孔繁森的事迹,直到今天仍让人为之落泪;孔繁森人生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在人生目的上,具有彻底的人民公仆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惟一的目的;在人生态度上,始终牢记自已是共产党员,自觉地听党的话,实践党的宗旨;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坚持把为国为民滴尽最后一滴血作为体现人生价值准则,把要“做事”而不要“做官”作为人生价值选择,把为人民排忧解难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在实现人生目的和价值的途径方面,立足于本职工作,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既做大事,又做“小事”。孔繁森就是这样积小功为大功,在无私奉献中为其共产主义人生观画上了完满的句号。孔繁森人生观表现在多方面:例如,“为民掌权,掌权为民”的权力观;为人民无私奉献、苦中有乐的苦乐观;“不谋名利,甘为善小”的服务观;爱家庭更爱国家,舍小家为大家,齐家为治国的家庭观;对金钱取之有道,帮助别人不吝金钱的金钱观;把组织信任,群众拥护,工作胜任,为他人解难看作最大幸福的幸福观;不尽领导职责为耻,安民富民为荣的荣辱观;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的生死观,等等。人们可以从孔繁森的人生历程中受到以下教益:孔繁森人生观是在不懈的自我改造中形成的。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必须高度重视人生观的改造,自觉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孔繁森走上领导岗位后,严于律己,毫不放松人生观的改造。现在,有的干部“开局尚好,晚节不保”,问题就出在放松了人生观的改造。因此,人生观的改造是一辈子的事,不能一劳永逸。孔繁森人生观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教育下形成的。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孔繁森从一个普通农村孩子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科学理论武装的结果。应该像孔繁森所说的那样:“无论如何,必须高度重视学习,要有切实的行动,就像抓救灾一样抓学习。”孔繁森人生观是在与人民群众共同实践中形成的。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必须深入群众,加强实践锻炼。孔繁森走到哪里都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广交朋友,彼此形成深厚感情,因此他才有对人民无限的爱。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到艰苦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和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这是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根本途径。孔繁森人生观以大公无私为显着特点。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必须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把一心为公、秉公办事作为领导行为的出发点。领导干部应该像孔繁森那样,坚持克己奉公,做到大公无私。孔繁森人生观重在为人民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必须正确处理言与行的关系,把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满意作为领导行为的归宿。孔繁森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真正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人民欢迎的就是这种干部。人民选举和委任干部,赋予领导干部的权力,目的就是让领导干部为人民做贡献,立功劳。孔繁森人生观充满高尚的人格魅力。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繁森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却能名扬四海,征服亿万人民的心,靠的是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说,靠的就是道德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德之崇,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在今天,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道德修养为基础的。不讲政治,不讲道德,就不能实现有效的领导。在孔繁森人生观形成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古代先贤,当代英模、雷锋、焦裕禄引导他帮助他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由此可见,像孔繁森那样做人,要从学习孔繁森这个榜样做起。要做孔繁森式的人,要像大批援藏干部一样,成为“集体孔繁森”。当这样的个人、群体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地充分涌现之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有了根本保证。

孔繁森的精神,曾鼓舞了多少人。与孔繁森壮丽的人生相比,范匡夫的事迹显得很平凡,但他平凡的事迹同样感染了成千上万的人。从2000年底到2001年初,范匡夫在军地作报告26场,场场爆满。平凡与伟大,所折射出的都是共产党人的本色,都是因为他们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就能产生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正是有了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感染、激励着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正是有了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才铸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之源。鼓舞着各族人民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年,孔繁森的事迹之所以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震动,是因为他们看到,尽管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孔繁森仍能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仍能满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仍能恪守那份与人民患难与共的清贫,仍能视个人名利“淡似狮泉河水”,浩然正气令人敬仰。今天,范匡夫的事迹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同样是因为人民群众看到,面对种种诱惑,范匡夫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守着清贫谈富有”,胸装党的事业,心系万千百姓,始终代表着百姓的根本利益。范匡夫说得好,“时代在变,党员的本色不能变。不论环境如何变化,共产党人都要顶得住歪风、经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与他们相比,那些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考验,忘记了入党的誓言,背离了党的宗旨,置党的事业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甚至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欺压百姓,当官做老爷的人,显得多么渺小与卑劣。

从孔繁森到范匡夫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的身后是千千万万个孔繁森和范匡夫。我们的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永葆青春,我们的事业之所以乘风破浪、无往而不胜,就是因为无论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都有一批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共产党员,他们无愧于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称号,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社会的中坚和时代的中流砥柱。

事实一再证明: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榜样有着无穷的力量。正如孔繁森的精神曾教育了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范匡夫的先进事迹,也必将激励、鼓舞更多的大学生像范匡夫那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自身的行动去塑造人生。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副检察长方工的人生观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这四句话,如果是来自领导机关的工作要求或司法工作的执业准则,恐怕没人认为这样的标准有多高。可是,作为北京市优秀党员、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的方工,却不仅将以上四句话当作自己坚定不移的座右铭,而且令人信服地成了他自身形象的真实写照。在阅读方工同志报道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方工能在做人、执法、为官的各种角色中都有自己严明的准则,而且能够做到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受干扰;而不少人却在各种压力与诱惑下随意放弃准则,最终随波逐流?为了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有意识地把自己摆在方工的位置上来设想,首先,“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公公正正执法”这三条,可能主观上能够做到;但当遇到意想不到的特殊局面时,就不敢说一定能做到了——一个人不敢保证自己的私欲能在各种情况下都被牢牢禁锢在内心深处。而“扎扎实实做事”这一条,如果不与方工的事迹对比,一个人大概也可以“拍胸脯”。可是看了方工对身背12条人命、已铁定被判死刑的打闷棍主犯,却因为还有一项持枪故意杀人的罪名没有认定而照样穷追不舍时,真的领教了什么才叫“扎扎实实做事”。

忠诚于党和人民,忠实于法律,公正执法,执法为民,是方工坚贞如一的信念。而“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正是方工多年来严于律己,在确立信念与实践信念的历练中对自己不断丰富与完善的结果。从做人、做党员、做官、做司法工作者等各类不同的社会角色中,人们都能从他身上找到楷模的力量。

有人说:“那是人格与党性得到双重修炼的人,咱们这凡夫俗子学不了。”口气中大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其实,生活中这种有意无意放松自己的“解嘲心态”比较普遍,人们也不可能只有一种人生境界与追求。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要不违法,人们尽可按自己的生活观念去“过日子”。但是对于掌握重要“公权”的执法者、为官者来说,则远没有这么简单。人性与党性的修炼是他们的必修课。方工的境界,不是想学不想学、能学不能学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学,而且要达到一定水准,否则就没有资格坐在这个位置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工不仅是道德楷模,而且还是司法界、为官者的执业标杆。

“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扎扎实实做事,公公正正执法”,在方工无形的境界与有形的成就面前,每个“人民公仆”都该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我真的从心眼里想做到吗?每个大学生不妨自问:尽管“清清白白做官,公公正正执法”咱谈不上,可这“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自己做到了吗?自己在做人方面是不是也该定个“底线”呢?

鞠躬尽死而后已

——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人生观

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对待老百姓是“菩萨心肠”,始终怀着深深的情感,为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对待官场腐败却是“铁石心肠”,数十年如一日,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不能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能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

更为可贵的是郑培民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带动全家人一起“拒腐蚀,永不沾”。照他儿子的说法:“在廉政问题上,爸爸守前门,妈妈守后门,我和姐姐守侧门。”阖家“守门”,每个人都成了“铁石心肠”。一次有人上门找郑培民,他不在家,来人请他爱人转交一封推荐信,并送了5000元钱,说给他爱人旅游用,他爱人当即指出,这是送“错误”给我们,绝对不能收。

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糖衣炮弹,对身外之物“铁石心肠”,本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扼腕,这些年某些人的“心肠?错位了,一些有相当地位的官员以“铁石心肠”对付群众,而以“菩萨心肠”善待不法分子。对自己家人,乃至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借“权”谋私、耀“武”扬威、贪得无厌之类的行径,则听之任之,放纵姑息,被老百姓指着脊梁骨骂,最终落得被绳之以法,遭时代唾弃。其实仔细想想,惟有全家都对腐败“铁石心肠”,拒“错误”于家门之外,才能生活得坦荡、舒心。比比郑培民,一生俭朴,两袖清风,全家铮铮铁骨,满门浩然正气,可以堂堂正正做人,可以尽享天伦之乐,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家庭呵!

万事民为先

在山民们自发传唱的苗族山歌中,凝聚着百姓对郑培民深深的爱戴;郑培民离开人世时自发前来送行哀悼的长龙,显示了群众依依难舍的眷恋。作为省委副书记这样的“高官”,为何受到基层群众如此的爱戴呢?这恐怕正是源于郑培民“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和“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民乐”之“官品”。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写下这样一句处世箴言也许并不难,但坚持付诸行动就不那么容易了。郑培民说到做到。时下,有些干部因为作风浮躁,与群众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他们即便是了解民情,也往往“对面说明,心隔千山”很难与基层百姓作实质上的沟通。可郑培民却不然,他常说:“只有到了最基层的地方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为此,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深入基层调研,用真情和实践,树立起一座为民爱民的丰碑。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郑培民抱定“当干部就是要多做造福人民的事”,坚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并力求干实事、求实效。因而,他没被眼花缭乱的奖项所迷惑,不追求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而是钟情于为群众办实事、谋发展、铺路子。

作为“高官”,最难经受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不少领导干部腐化变质,也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特殊化开始的。然而,作为高级干部的郑培民,却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不在工作和生活中搞特殊化。他爱人不会骑车,每天都要步行40多分钟才能赶到上班的书店,脚板甚至都磨出了泡,按说换个离家近点的单位上班,不算过分吧?可郑培民所做的,只是替爱人多买几双平底布鞋,来安抚一下爱人疲惫的身心。直到郑培民逝世,他的爱人依然是书店的一个普通职工。

于细微处见品格

小节,本指与原则无关的琐碎的事情。然而,“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小节往往是生活中的真实细节,举手投足、待人接物、言语交谈等等,往往给人深刻印象,常常能见证一个人的人格、品行、志趣。小节是群众观察评价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与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处处尊重群众,对自己要求严格,群众的心就是暖的。相反,如果小处随便,好处先得,作风涣散,言语不当,等等,就很容易伤了群众的感情。接听群众电话,言词冷硬,透出不耐烦,群众会说你在耍领导派头;你闯了红灯,即使你有急事,不明真相的人会说领导就是有特权……实际上,群众这么看待,并非“小心眼”和斤斤计较,实在是因为你是党员干部,就该有个党员干部的样儿。群众心中有杆秤,总是在问:“共产党员和普通百姓的不同体现在哪儿?”不注重小节,往往会给开展群众工作带来不便。

注重小节是党员党性修养的一个基本要求。讲党性,首先是要讲原则,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小节。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从小事做起,不从生活中的一滴一点去自觉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不从小处培养自己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的修养与锻练,干大业、成大事往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在另一方面,“风起于青萍之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节往往最容易使人丧失警惕,让人钻了空子、因小失大,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在一些堕落的领导干部身上,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由一砖一瓦构筑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执着于把每一件具体事情做好,注重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小节,严于律己,才能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郑培民同志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一位双目失明的司法干部给他打电话,每次,他都要等这位干部放下电话后,自己才轻轻挂上电话;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赶往医院,途中,他虽已无力地倒在秘书的肩膀上,嘴里却还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觉得未免过于苛刻。还有一些人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领导干部只要做好大事就行了。其实不然。郑培民同志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要警钟长鸣,警惕诱惑;要防微杜渐、慎独慎微;要从严剖析,把握自己;要慎重交友,防止陷阱;要管好亲友,防止后院起火;要保持晚节,盖棺定论;要凛然正气,望而生畏;要坚守原则,不能感情用事。”这是我们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的生动注解。

“情浓钱淡,永葆清白。”郑培民说到做到。郑培民为官数十载,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格。郑培民是一面闪闪发光的镜子,使我们可以省悟;郑培民是“不忘宗旨,永葆本色”的楷模,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