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当代大学生人生观
11077400000071

第71章 典范篇(2)

聂耳在创作时非常投入,可以说是全身心地深入到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中去,力求真实生动准确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为写好《卖报歌》,他多次到一个卖报小姑娘那里去观察,听她叫喊卖报的声音,和她谈话,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卖报歌》写出来后又接受小姑娘的建议,把“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这句说白,加到歌曲当中,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创作《新女性》时,为了体验纱厂女工的生活,他顶着满天星斗,踏着遍地寒霜,走上一个多小时,到纱厂去了解女工们的工作情况。影片《新女性》的编导蔡楚生同志曾这样回忆对这部乐曲的感受:“我很快就忘记了那是歌声,而觉得那是人的呼声,并被引进了现实生活与斗争生活的场景。我看到了许多被剥削、被践踏而失血的女工们正匆匆赶路的情景;我听到了工厂中机器的轰鸣,昕到了她们在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下,所发出来的觉醒的呼声;看到她们在愤怒中和男子们一起,汇成了奔腾澎湃的巨流,勇猛地向前冲着,为夺取胜利的明天而作坚强地战斗!”

聂耳的创作还开启了一代新风,开创了群众歌曲创作的新时代,那就是把音乐创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20世纪30年代,日寇的铁蹄踏破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共产党员的聂耳,作为杰出爱国者、人民音乐家的聂耳,昂首站在了时代的前列,高扬起救亡的号角,高唱出《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慰劳歌》、《自卫歌》等一系列反侵略的战歌,用他的笔做刀枪,用他的歌做炮火,向着万恶的日本侵略者和黑暗的旧社会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用他从心底爆发出来的歌声向亿万人民发出了战斗的号召。聂耳曾说:“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软豆腐,而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聂耳所创作的如枪、如箭、如火、如战鼓、如号角的雄壮旋律,是那样的激动人心。是那样的所向披靡!那些为劳动人民发出内心呐喊的歌声,那些向着敌人进行战斗的歌声,那些为中华民族呼唤光明的歌声,说明他的创作已经从个人情感的小天地中跳了出来,融人到革命时代的洪流,汇入到群众斗争的海洋,并从中找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吸收到无穷无尽的营养。反过来,他的作品又给群众斗争以鼓舞,给人民解放以力量。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创作才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历史上,在中国革命音乐的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将永远鼓舞后人,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继续奋斗。这也就是1935年他与田汉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根本原因。

作为人民的知音,聂耳的一切创作都是为着人民的,从内容上是这样,从形式上也是这样。为了更好地让人民去理解和接受,他的作品不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在音乐语言和歌曲的旋律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接受能力、审美趣味有着很强的亲和力。聂耳的那些在民歌、戏曲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后产生的优美动听、生动活泼的曲调,是那样富有民族性和群众性,是那样鲜明简洁、通俗易懂。《义勇军进行曲》、《码头工人歌》、《卖报歌》、《开路先锋》、《毕业歌》等无不如此。即使是像《铁蹄下的歌女》那样抒情性的独唱,他也写得富有民族韵味,曲调优美,情意真挚,哀怨中发人深省,悲泣中催人奋进,深刻地表现了反侵略反压迫的时代主题。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不过一两年的时间,然而竟有那么多作品广为流传,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个奇迹,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走了一条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

聂耳仅仅活了23年。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走过的道路却是光辉的,他留下的作品是不朽的,他留给人们的启示是弥足珍贵的。我们要学习他,继承他,把他的未竟事业进行到底。学习聂耳,就要走音乐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聂耳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他的作品是为人民而创作并被人民所喜爱和传颂的。江泽民同志在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个真理,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是当前与今后文艺创作的方向和指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遵循这一精神,踏着先辈足迹,努力奏出时代的强音,反映人民的心声。

学习聂耳,就要走音乐与时代相结合的道路。聂耳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它发出了战斗的号召,唱出了民族的希望,燃烧起反侵略的怒火,成为时代的号角。聂耳生活的时代已经远去,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期,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时代。但聂耳作品中所蕴含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却是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继承,并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发扬光大的。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应该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努力创作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作品,为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我国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学习聂耳,就要深入火热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聂耳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特别是来自于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生活。聂耳真诚地、深入地、不辞辛苦地去观察体验生活,去汲取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发展史告诉我们,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亿万群众演出的艰苦创业、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文艺要讴歌英雄的时代,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深刻地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才会有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才能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

学习聂耳,就要创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由于心中有了人民,所以在艺术上,聂耳既不搞食古不化,也不搞食洋不化,而是以人民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为惟一的艺术尺度,在博采众长中力求把音乐谱写到人民群众心灵的深处。有如人们想过“河”,必须先搭“桥”一样,他找到了音乐和人民之间的“鹊”桥。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推进我国文艺形式、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实现体裁、题材、主题的极大丰富,使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使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创造我们今天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化。

学习聂耳,特别要强调学习他的创新精神。聂耳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大胆的革新创造。正是他那些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体裁都有别于前人的“离经叛道”之作,使人耳目一新,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是统一的,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是艺术进步的动力。今天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国内外的变化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是生活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发展规律的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投身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修养,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描绘人民群众奋斗的多姿多彩的图景,奏响祖国发展的昂扬高亢的乐章,创作出更多的反映时代精神和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人民昀公仆廉洁毒公的模范

——孔繁森、范匡夫的人生

孔繁森、范匡夫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典型代表——虽然他们职业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工作地点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工作经历也不同,一个在地方,一个在军营;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共产党人共同的理想信念,有着相同的人生观。他们一个殉职于雪域高原,一个奉献在江南水乡;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形象塑造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形象。他们是“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他们把手中的权力,始终用在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上。范匡夫一心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秉公办事不谋私利,廉洁自律从我做起,坚持原则敢于较真,关心群众满腔热情。在他看来,“权力能使人高尚,也能使人堕落,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在权力的天平上失衡”、“明哲保身不是共产党人的作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勇气比办法更重要”、“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不为人民谋福,就不配当共产党的官”。在他们的人生天平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始终高于一切:孔繁森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直至把一腔热血抛洒在西藏高原;范匡夫在金华为政11年,也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干好事、办实事、管坏事,清政廉洁,从自律到自觉。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都代表着《共产党宣言》的时代内涵。孔繁森为了抚养3个藏族孤儿,3次献血,向人民奉献的是比血还浓的炽热感情;范匡夫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滚滚急流,抢救被洪水围困的13名民工,胸膛里同样燃烧着与人民患难与共的烈焰。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孔繁森“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显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面对歪风邪气,范匡夫敢碰硬、不怕难,敢亮丑、不护短,对党的忠诚赤心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