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
11029900000017

第17章 库尔特·肖克

越战以来最出色的战地记者之一,待在战场最久并死于战争的那位先生

“库尔特去过世界上很多麻烦的、危险的地方,把那里的消息报道给我们。对于他的死我感到非常悲伤。”——克林顿(美国前总统,库尔特的牛津大学校友)

“他们与世界上其他记者一样,都在冒着生命危险,目的就是让我们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安南(联合国秘书长)

“他似乎总是对的。他认为记者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还应成为一支维护正义的力量。”——霍尔布鲁克(美国驻联合国大使)

“我们对勇敢出色的战地记者库尔特的死感到非常震惊。”——吉尔特·林尼班克(路透社总编)

“在极端情况下,人们的表现差别极大。大部分记者都是人类行为的学生,在这些极端形势下报道这些行为,同时检讨你自己,这些是你面对的主要挑战。”——肖恩·马奎尔(库尔特的路透社同事)

“在细微之处,谁也比不上库尔特。”——马尔科姆·布拉班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战地记者)

“他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有才华和道德的记者。我任何时候都非常尊敬他。”——克里斯蒂安·阿曼波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著名女记者)

“他决定干什么,就会干得最好。他想成为一名记者,他肯定不会半途而废。”“他不信任何宗教,但对他来说,诚实和道德是两大支柱,他有正义感。”——约翰·肖克(库尔特的哥哥)

库尔特·肖克简介

库尔特·肖克(Kurt Schork,1947—2000),世界最大、最著名的新闻通讯机构之一英国路透社的前记者,被称为“越战以来世界上最出色的战地记者”,“待在战场上的时间最长、走得比其他记者都远的记者”,“反对战争、拍摄战争而死于战争的库尔特”。

库尔特1947年出生于美国。年轻时他曾经是一名出色的橄榄球运动员,大学毕业后在政坛上游走过,从事过房地产生意,也当过地铁公司老板,还玩过赛车。

库尔特40岁那年(1987年),他却突然決定成为一名记者,闯荡天下。1992年波黑内战爆发后,他是第一个奔赴萨拉热窝进行现场报道的西方记者,也是采访波黑战争时间最长的西方记者(他在波斯尼亚呆了5年)。除了波黑内战、海湾战争之外,他还到过格罗兹尼、东帝汶、阿富汗、科索沃、塞拉利昂等世界上危机四伏的战区采访过。

曾经有人把战地记者分成三类:一类是“旅游记者”,只到战争边缘象征性地走一遭,便打道回府;一类是“做秀记者”,防弹背心、防地雷靴一应俱全,武装到牙齿,但当他们壮着胆子在战场上才写下几行字后,就吓得赶紧后撤;第三类是“铁杆记者”,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換回真实的战地报道,从不畏惧死亡,始终站在战争的最前沿。库尔特无疑是属于后者。哪里有流血冲突,哪里有战争,哪里就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把发生在波斯尼亚与萨拉热窝、格罗兹尼、斯里兰卡、阿富汗、车臣、科索沃、东帝汶、伊拉克与库尔德、波斯湾、塞拉利昂等地战场的重大事件,在第一时间告诉了全世界。

中国有家杂志在把库尔特评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几位战地记者之一时,认为他的工作风格是:“不喜欢配上自己肖像的文字记者;哪里有流血冲突,哪里就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受尊敬的原因是:“把自己的职业看得比生命还高。”他的危险系数是“★★★★★”(5个星,最高级别),因为“他待在战场上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而且他最终又是丧生于战场”。他的生活习惯是:“不吸烟、不喝酒”。

2000年5月24日,库尔特在西非国家塞拉利昂的采访途中,在距离首都弗里敦的50英里处,被该地叛军误认为敌,用枪瞄准,子弹击中头部当即身亡,年仅53岁。此前不久,他还刚刚被西方新闻界授予“越南战争以来世界上最出色的战地记者”的光荣称号。

即使是在最具竞争力的有经验的战地记者之中,库尔特也被认为是表现最好的个别人之一,因为他待在战场上的时间最长,走得比其他记者都远。反对战争,拍摄战争而又死于战争,是这位被誉为“待在战场时间最长”的战地记者的真实写照。库尔特的座右铭:“记者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还应成为一支维护正义的力量。”

在任路透社驻萨拉热窝记者期间,库尔特曾被称为“波黑战争中西方文字记者的典型代表”。他的报道理念是:“死在战场的记者都不是好记者。”保存生命对战地记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他(她)担负着记录非常历史和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使命。的确,大概是上帝保佑,波黑战争期间,路透社记者几乎无一伤亡。但就是这位决心把下半生都交给战地报道的可敬可爱的库尔特先生,最后仍不幸死在了塞拉利昂的骚乱当中。战争是残酷的,子弹是不长眼睛的,而战地记者的献身精神是永存的。

从克林顿校友到战地记者

在库尔特·肖克的人生道路上,他让自己去迎接了各种形式的挑战,既有精神上的也有身体上的,他都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克服了这种种的挑战。

他虽然身材不高,却是学校里的橄榄球明星,并因此获得奖学金。而他在学术方面的出色成绩,还让他荣获了难得的罗兹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深造,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成了他的校友。那还是60年代与70年代之交时。所以后来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一位学者。

他可能永远也记不起那个时候克林顿是什么样子了。但是在2000年5月25日,当获悉库尔特遇难的消息后,克林顿总统把库尔特描述为一位善良、勇敢的人。他说:“库尔特去过世界上很多麻烦的、危险的地方,把那里的消息报道给我们。对于他的死我感到非常悲伤。”

大学毕业之后,库尔特曾回到美国,先是在复杂的政坛上游走了一段时间,为一些民主党政客工作过,包括比尔·布莱德利。但他因不堪忍受对方的优柔寡断和含糊其词,最终不辞而别。

在对政治事业彻底失望后,库尔特决定向商业发展。接着是漫长的80年代,他在马萨诸塞州长期从事房地产生意,但当干了10年也没有赚到什么钱的时候,他又决定改行。后来他便到了纽约曼哈顿,他的好朋友基雷这时已是都市运输局的头头,恰好急需一位聪明能干的副手,于是他摇身一变就成了运输业(地铁公司)的老板。后来他又喜欢上了赛车,多次开着昂贵的“保时捷”在新英格兰赛道上飞奔。

40岁那年(1987年),库尔特突然宣布,他将成为一名战地记者,要闯荡天下,大干一番。他的哥哥约翰·肖克表示:“他决定干什么,就会干得最好。他想成为一名记者,他肯定不会半途而废。”“他不信任何宗教,但对他来说,诚实和道德是两大支柱,他有正义感。”

此后库尔特真的成了一位非常优秀、称职、有为、闻名的战地记者:1990年他正式加入路透社这个大家庭,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前往战场第一线,发回了众多精彩的战地报道,世界许多动乱之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海湾战争前夕的伊拉克库尔德人起义,他最早赶到;有“大战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硝烟弥漫,他来回奔波;矛盾重重的东帝汶冲突不断,他也坚持报道……

库尔特于1992年夏天来到东南欧的波斯尼亚;他是第一个奔赴萨拉热窝进行现场报道的西方记者。库尔特在那里呆了5年,直到1997年离开;他也是采访波黑战争时间最长的西方记者。他在那里工作期间,认为压根就不应该休周末或节假日,因为当地的人民正在遭受战争苦难,朝不保夕。他几乎每日天不亮就起床了,然后穿行在弹坑遍地的街道上作战地采访;当其他记者起床时,他早已把昨天晚上的战况写好了。

库尔特之所以令人尊敬,是因为他从来不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新闻事业更高。据美国派驻萨拉热窝的另一位记者乔尔·布兰德事后回忆说,有一次他正在和库尔特一起用餐,突然炮弹落到了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布兰德的第一反应是赶快逃命,而库尔特的第一反应则是马上开车向炮弹炸落的地方跑去。

还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群受伤的当地平民。库尔特立即跳下汽车,开始把伤者抱到车上。这时,一群法国士兵乘坐装甲车来到这里,只冷冷地扫了现场一眼,就离开了。但库尔特在没有任何保护设备的情况下(他认为穿防弹衣对那些没有防弹衣可穿的波斯尼亚人来说是个污辱),坚持把全部伤员送到了医院。到这时,他又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与新闻事业更高了。

事实上,库尔特简直迷上了萨拉热窝,迷上了波斯尼亚。(后文会提到,他的女朋友也是在波斯尼亚找到的。)在近5年不间断的报道中,他以大量事实把战争的残酷展示给了世人;人们从他的报道中,也了解到了西方国家在道德观念上的模糊。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霍尔布鲁克说:“他似乎总是对的。他认为记者在报道事实的同时,还应成为一支维护正义的力量。”

一代名记浴血塞拉利昂

一名战地记者曾撰文说,在一次战斗中,军队在向后溃退,而他则驾着吉普车往前冲;枪弹在身边飞过,炮火在周围炸响……他笑谓,自己是和死亡接吻的人。也许,撇开了“无冕之王”的虚荣和“妙手著文章”的浮华,这才是真正的记者——不畏艰险,只为了告诉人们事情的真实。请看看下面:又有几名战地记者倒在了血泊中……

在库尔特以身殉职之前,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并不是那种手持话筒冲着摄像机报道消息的记者;而且与许多明星记者不同的是,库尔特还是一位不喜欢配上自己肖像的文字记者。他的东家便是鼎鼎有名的路透社;而这也意味着,他的文章只能被输入新闻机器里,然后变成你在报纸上看到的文章。“这就是库尔特,一位不吸烟、不喝酒,虽然已经50多岁、但看上去像只有40岁的战地记者。”

库尔特的文章已成了其他记者是否找到好的故事的参照物;因此,在他去世前的10年里,如果留意外电报道,你肯定会发现他报道的准确性以及他的韧性。

库尔特和其他战地记者有些不大一样,他对暴力和人的冲突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的路透社同事肖恩·马奎尔回忆起库尔特时曾经说过:“在极端情况下,人们的表现差别极大。大部分记者都是人类行为的学生,在这些极端形势下报道这些行为,同时检讨你自己,这些是你面对的主要挑战。”

获得过BBC新闻奖、也在报道波黑战争的记者马尔科姆·布拉班特说:“在细微之处,谁也比不上库尔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著名女记者克里斯蒂安·阿曼波尔曾如此评价库尔特:“他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有才华和道德的记者。我任何时候都非常尊敬他。”

赴塞拉利昂的前几天,库尔特在华盛顿的家里显得非常放松,他的波斯尼亚籍女朋友萨比娜·科西奇一直陪在他身边,两人其乐融融。在此之前,他们花了几个月时间把自己的公寓粉刷一新。事实上,库尔特的记者生活只靠他那几只皮箱就够了,他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很少,所以粉刷房子让人觉很得有些意外——这莫非表示什么预兆?

当时,库尔特更希望到即将举行的悉尼奥运会上去挖一些内幕性的东西。但是,突然发生骚乱的非洲小国塞拉利昂,一时间成了世界关注的热点;库尔特意识到,他有责任亲赴弗里敦(塞拉利昂首都),那里更是他大显身手之所。

2000年5月2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库尔特和路透社其他几位同事,在几名塞拉利昂士兵陪同下,准备乘坐卡车到前方去进行实地采访。由于有政府军保护,再加上大家都已身经百战,故他们事先根本没想到会有什么意外。

但在距离首都弗里敦50英里(约80公里)的一处战略要地附近(该地区是最近亲政府军同反叛力量革命联合阵线时常发生冲突的危险地区),无可挽回的悲剧终于出现——他们遭到了叛军(事后证明这正是革命联合阵线的人)的伏击。除了多名士兵被打死,库尔特也被对方误认为敌,用枪瞄准,击中头部,当即死亡;他的同事、美联社摄影记者兼制片人米古尔·莫里诺也当场中弹身亡。另外还有两名路透社的摄影记者受伤。

他们4人自波黑战争时就互相认识了。他们都非常勇敢,但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份职业的危险,所以义无返顾。认识他们的记者只要与他们在一起,就感觉信心大增。但他们还是有些低估了危险。他们没想到,自己脚下的土地,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会突然便颤动起来——特别是在塞拉利昂这样战乱纷飞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

就在他们死的死、伤的伤的同一时期,在动荡不安的塞拉利昂,仍有200多名联合国维和人员被叛军扣为人质……

消息传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深感悲痛。他说:“他们与世界上其他记者一样,都在冒着生命危险,目的就是让我们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路透社总编吉尔特·林尼班克对库尔特的殉职也发表了讲话:“我们对勇敢出色的战地记者库尔特的死感到非常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