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1099500000049

第49章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

传略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9个月的实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的237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1929年出版的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亨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战争打破他宁静的生活。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逻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讲述的是: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既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所要热情赞颂的人类精神。桑提亚哥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这种“硬汉子”形象,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形象。

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海明威自杀之谜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然而,为什么这样一位令人羡慕的作家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

海明威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打猎。在他的作品《非洲的青山》中,他极力描写猎枪带来的快感。海明威的父亲也死于自杀。他曾诅咒过父亲的懦弱,但后来他又认为父亲的死很壮烈。

1930年底,海明威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杀是对紧张而艰苦的写作生活的一种逃避。在他的作品《有的和没有的》中,他认为猎枪能够解决所有心理、道德、医学以及经济难题,只需要指尖轻轻移动,就能走出无法忍受的境地。

1952年,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引起轰动,创下了48小时卖出500多万本的销售记录。这是他最巅峰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此后,海明威受尽了皮肤病、肝炎、肾炎、高血压、抑郁症等疾病的折磨。身体每况愈下。但海明威并没有因此停止对艺术的追求,在他最后几年里,未能再写出震惊的作品成为他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进一步加剧了他的病情。

当年海明威在获奖演说中曾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他在写后期的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餐》时,一度陷入僵局,以致他不得不通过电疗来刺激自己,这种方法使他的记忆出现衰竭。在面对困境的态度上,海明威体现了“桑提亚哥”的精神——“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但“硬汉”海明威终究有他软弱的一面,对他而言,无法写出好作品,就意味着自己被打败了。所以,在被打败前,他用猎枪毁灭了自己。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死在幸福之前最光荣。”

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在给他的渔民老友富恩特斯的信中说:人生最大的满足不是对自己地位、收入、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