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略海子(1964—1989),原名査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在海子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海子的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海子之死1989年3月26日,第三代诗人中的怪杰海子怀揣《圣经》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死时胃中只存几瓣橘子。
海子的死引起了世人的震撼,一个诗人自杀了,他迫使大家重新审视、认识诗歌与生命。对诗人自杀的原因。人们有许多解释。有人认为他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他的死是殉诗,有人说他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说他的死是练气功走火入魔,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当时对海子之死的关注。
有关海子之死,海子生前好友西川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是《纪念》,做为海子的朋友,海子死后他又全面编辑过海子的诗歌作品。另外,当由于海子的死引发了众多青年诗人的自杀事件之后,西川又写了《死亡后记》,较为客观地分析了海子自杀的几种原因,并提醒青年诗人不要仿效海子的行动,好好珍惜生命,表现了西川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西川在《死亡后记》一文中对海子自杀原因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考察。他认为,导致海子自杀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自杀情结。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他曾于1986年自杀未遂。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如发表于1989年第一、二期《十月》上的《太阳·诗剧》和他至今未发表过的长诗《太阳·断头篇》等),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他在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甚至,海子还与其友人谈过自杀的方式。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象、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
(2)性格因素。海子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执著。
(3)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使他对人世间的温情和生之乐趣感受少了。
(4)荣誉问题。和所有中国现当代诗人一样,海子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中某些人对诗人的不信任,以及某些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曾受过不少的诽谤和攻击。
(5)气功问题。练气功练出了海子身体上的一些问题,出现幻听、幻觉等,影响了他的写作,破坏了他的心情,这对于一个视写作为自己生命的人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
(6)自杀导火索。海子的不如意的爱情生活或许是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7)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海子那一种燃烧自己青春激情方式的写作,把他自己推进了一个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黑洞里去的。
正如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表现其最后自杀意识尤切的,无疑是他自杀之前的最后几首诗之一,也就是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
美国学者奚密对海子之死这样评价:“是否这个雄心万丈的计划损害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身心健康?是否为了创造这篇超级史诗,他加给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是否孤独离群的生活所造成的极度抑郁令他无法继续其创作计划?是否,如西川向笔者透露的,海子对‘天才早夭’的浪漫式的执迷使他陷于其中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预言?”
成就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的名作之中。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被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魂归海子的墓坐落在安徽省安庆市,墓的风格朴素,大方,一条黄龙盘在墓碑的顶端,墓身正面有两个小龛,海子从西藏背回来的那两块玛尼石,被他父亲镶嵌在右边的佛龛里,那两块石头重约20公斤。父亲深知那是海子的深爱之物,便把它留在墓上陪伴海子。
海子墓初修时无碑,1994年以海子年幼的侄儿、侄女的名义立了墓碑。按照当地的风俗,自杀是不吉利的。村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来此祭奠、缅怀一个自杀的人。
2008年,海子故居被当地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瞻仰海子故居,凭吊海子墓,召开“中国·海子诗歌研讨会”。
追怀2009年03月26日,北京大学第十届未名诗歌节开幕式暨海子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
为了纪念这位早逝的诗人,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每年都选在海子忌日举行。2009第十届北京大学未名诗歌节的主题是“半完成的海”,主办方取海子最后一首遗作《春天,十个海子复活》之名请来王家新、姜涛、胡续东、臧棣等10位诗人。在名为“春天,十个人读海子”的讲读会上朗诵并讲读诗歌。
诗人王家新第一个上台朗诵了海子的诗歌《黑夜的献诗》。在他看来,诗歌从没死亡,海子也没有死,20年了,人们一直在纪念海子。“20年了,有人还在问,海子为什么而死。有些人就是这样,不问自己为什么活,却问别人为什么死。海子是为诗歌而死,他的死不是出于绝望或者活得悲惨,很可能正相反,在他的最后一刻,幸福的闪电为他闪耀。诗歌永生,海子也永生。”
对于一些过分崇拜海子诗歌的读者,王家新也给予提醒:“昨天我听说一些海子的诗迷在为海子扫墓时,在海子墓前磕头磕得头破血流。还有的女生,人还没有走到海子墓前就已经激动得晕过去了。海子需要这样的朝拜吗?喜欢海子的诗歌不是错,但我们应该理智。在纪念海子的日子里,希望年轻的朋友不仅意识到海子的天才,也认识到他的局限性。任何人都有局限,但这种局限性并不影响他的优秀。”接下来,歌手周云篷演唱了以海子诗歌《九月》为词的歌曲,学者谢冕回忆了自己与海子相识的过程,臧棣、西渡、孙文波、胡续东等分别朗诵了海子的诗歌。
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海子的纪念活动在全国各地举行,北京南锣鼓巷的江湖酒吧上演话剧《太阳·弑》的片段,盲人歌手周云蓬也用自己的音乐纪念海子。
在上海,晚7点30分,诗人郁郁和一群诗歌爱好者聚集909咖啡馆,以“909诗·歌会:海子廿年祭”为题纪念诗人。复旦大学也举办诗歌沙龙和诗歌朗诵会等系列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