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1099500000032

第32章 徐迟(中国·现当代)

传略徐迟(1914—1996),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浙江南浔人。原名商寿,生于一个教师家庭。曾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

1931年开始写诗﹐1934年开始发表诗作《寄》﹑《沉重的BUS》﹑《诗拔萃》等,后结集为《二十岁人》。1936年起陆续发表散文《歌剧院及其它》、《贝多芬之恋》、《理想树》等﹐后收入《美文集》﹑《狂欢之夜》。

徐迟早期创作受欧美现代派影响。特别是他的诗作﹐追求意象的蕴蓄,节奏的跳跃﹐有些作品较为难懂。散文创作则因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影响,稍趋明朗﹐叙写细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迟创作勤奋。50年代的前七年﹐他两次到朝鲜战场﹐4次去鞍钢﹐6次到长江大桥工地。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和《共和国的歌》﹐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论文集《诗与生活》等﹐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收获﹔1957年至1960年的四年间﹐他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定居武汉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写成《火中的凤凰》、《祁连山下》、《牡丹》等作品。记述两个爱国知识分子常书鸿﹑孙健初的《祁连山下》﹐发表后受到广泛好评。

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旋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以及反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刑天舞干戚》﹐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徐迟以诗人气质写报告文学﹐特别是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常能熔政论﹑诗和散文于一炉﹔结构宏大﹐气势开阔﹐语言华美而警策﹐独具风格。著作有《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选)﹑《徐迟散文选集》﹑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论文集《红楼梦艺术论》﹑《文艺和现代化》等。1996年底因患抑郁症在武汉同济医院跳楼自杀,震动全国。

八十岁以后的孤独——徐迟之死1996年12月12日深夜,以“报告文学之父”著称中国文坛的诗人、作家徐迟在医院跳楼自杀身亡。

1976年以后﹐徐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反映自然科学领域的生活,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生命之树常绿》、《在湍流的涡漩中》等一系列反响强烈的作品。特别是1978年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闻名全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为他赢得极大的声誉。然而在经历爱妻徐松患癌症去世、第二次婚姻破裂等一连串打击后,徐迟开始变得孤僻、沉默,足不出户、闭门独思。后来干脆实行四不政策:不读报、不看电视、不下楼、不会客。他孤独无助,神情抑郁。

1996年12月12日,半夜12点钟——是13日的凌晨,正是一个星期五的13日,一个“黑色的日子”。徐迟从武汉同济医院6楼高干病房的阳台上翻身跃下。事后同济医院的张副院长介绍事情发生的经过:

“我们的值班护士半夜查房,看见10床空着,以为他在洗手间,推开洗手间半掩的门,不见人。病房有一个密封的阳台,是供病人放置食品和晾晒衣服的,病人有时也在这里走动一下。值班护士走到阳台上,仍不见人,发现墙角的一扇窗户开着。冬季放暖气后窗户一般都是关起来的,她到窗口探出头去,用手电筒从6楼往下照,看见地上有一个白东西,她打电话到一楼值班室,叫她们出去看看;徐老躺在地上,呼吸和脉搏都没有了……”

是老境孤独、黄昏恋失败、病痛所苦、老年躁动症、玩电脑走火入魔?还是神情抑郁,“世纪末”式的失落?

关于徐迟的黄昏恋故事,有人说它至少是导致徐迟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年事渐高,加上生活受挫,徐迟异乎寻常地为自己定下“四不”:“不读报、不看电视,不会客、不下楼。”这种自我隔绝,加上由于耳聋,连他终生酷爱的古典音乐也无法欣赏,使他完全陷于孤独和寂寞之中。毫无疑问,这种寂寞和与世隔绝,也是徐迟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轰动徐迟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被文学界和读者常常提及和谈论。30年过去了,这篇报告文学的作者徐迟和主人公陈景润皆已去世,他们曾经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人为“科学的春天”而奋斗,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