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应变
10992400000027

第27章 随机应变(1)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

(第一节)、随机应变

在工作以及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突然陷入困境、窘境。有些人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而有些人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是否可以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是一种广泛适用的处理问题的技艺。不论国事、家事,不论军事、外交,都可以随时采用适宜的对策去处理各种总是其特点是不拘一格,不择手段,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机变策略。

1984年,马季和赵炎这对说相声的老搭档到山东省潍坊市演出。那天,两人演出的节目正是脍炙人口的相声《吹牛》。演出中,两人正“吹”得不可开交之时,礼堂天棚上有盏大灯突然炸裂,灯下的观众被洒了一头玻璃碎片,不禁大吃一惊;别的观众听到响声也把注意力转到天棚上。一场精彩的演出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怎么办?这时马季却镇定自若,他用手指着天棚,得意洋洋地,对赵炎说:“你能吹?瞧我的,我能把电灯炸!”观众先是一愣,接着全场爆发出海涛一般的掌声、欢呼声。

随机应变是人们对突然发生的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并巧妙地进行解决。

这种能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因为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然发生的事件,必须做出反应。

随机应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件,即“随机”中的“机”。二是变化,即“应变”中的“变”。事件和变化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组成一个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事件是基础,没有事件就没有变化。比如上面故事中,相声艺术家马季和赵炎在演出时行中大灯突然炸裂,就是事件。正是由于事件突发,才引出了马季的应变来。所以说,事件在随机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随机应变中的事件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突发性。所谓突发性。就是突然发生,任何人无法估计它何时来临,因此,任何人也无法预先作好应变的准备,马季也无法料到演出中灯突然炸裂。正因为事件的这种突发性,充分说明了随机应变的困难性和随机应变能力的可贵性。这也要求事件中的人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机敏的反应。

快速地面对眼前的“变”,并对之做出快速的反应,这是应变应该具备的特点。随机应变中的“变”,是随机应变的关键。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如果不能应变,当然算不上随机应变。

“变”,或“应变”,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必须快速,要求反应敏捷。快速性,就是要求立刻回答,不允许慢慢地去思考,去琢磨。

对眼前的突发的“变”以一种巧妙的方法,使人明知你在应变,却没有不合场合之嫌。

“应变”的“变”,不仅要求快速性,更要求应变的内容要有巧妙性,叫人听了、读了感到机智幽默,巧妙无比,拍手叫绝。

(第二节)、应变“弥乐佛”

随机是由人的急中生智的妙用,而给对方或别人的当事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幽默感。由于应变时给别人带来幽默的方式不同,人们一般可以把应变分为讽刺型、解答型、玩笑型等。

讽刺型是指一个人进行应变的特点是对对方进行讽刺。绝大部分的随机应变都属于这一类。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随机应变的类型。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生活极为俭朴,经常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一天,一个阔人望着安徒生那顶破旧的帽子嘲笑他说:“你脑袋上面那个东西是帽子吗?”,安徒生镇定地望着他说:“你帽子下那个东西是脑袋吗?”。

那阔人面红耳赤讪讪地答不上话来,只好怏怏地走了。

这是安徒生对只重衣衫不重人的势利鬼的讽刺。

解答型的随机应变是指这种随机应变的目的是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解答或解释。

有一次,在中外记者报告会上,有一个记者向周恩来总理提了一个问题:“请问总理先生,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实际是在刁难总理。总理灵机一动,幽默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吧?有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全场记者一愣。接着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18元);5角、2角、1角(8角);5分、2分、1分(8分),这10种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周总理巧妙的回答,激起了记者们的热烈的掌声。

周总理的这一随机应变,也属解答型随机应变。很难想象,照实回答即使答上来也毫无意义可言,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解答方法。

玩笑型随机应变,是指这种随机应变的目的是和别人开玩笑。这种开玩笑,风趣幽默,使人笑怀顿开,不伤对方感情,而却乐在其中。所以,这种玩笑型的随机应变,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一次苏东坡正在书房里吃鱼,听说佛印来了,连忙把鱼藏在灶头上。可还是被佛印看见了,但他装作没看见。坐了一会儿,佛印郑重地对苏东坡说;“贵姓的苏字怎么写?“苏东坡笑道:”苏字是草头下面一个鱼字加个禾字。“佛印又问:“鱼字是在禾字的左边呢?还是右边?”苏东坡说:“都可以的。”佛印又问:“要是把鱼字放在草头上行不行呢?”苏东坡肯定地说:“不行!”佛印这时才意味深长地说:“你明知这不行,为什么还不把鱼从草(灶)头上拿下来?“苏东坡听了,无言以对,只好笑着把鱼从灶头上拿下来了。又有一次,佛印和尚也正在吃鱼,恰巧苏东坡也来了。为了报复,佛印就把鱼藏在罄里面。苏东坡见了也只当不知。坐下后,苏东坡愁眉苦脸地说:”近来想到一幅绝妙对联,可惜只想到上联,想不出下联。“佛印说:“你说说看,让我也想一想吧!”苏东坡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长在。”佛印听了大笑说:“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旧对联嘛,它的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这时也意味深长地说:“既是庆(罄)有余(鱼),也应该拿出来吃呀!“两人相对哈哈大笑。

苏东坡和佛印的随机应变,就属玩笑型随机应变。当然,这种玩笑型随机应变,只能在很熟悉的朋友之间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互相谅解,兴趣盎然。如在陌生人中间进行,搞不好,别人还认为你在讽刺挖苦他,结果将事与愿违,不欢而散。而在朋友之间进行,就会无伤大雅,自得其乐。

(第三节)、 口动、行动皆应变

根据需要人们随机应变的表达形式是不同的,有以能辨的口才制胜对方,有的则以快速的行动使对方臣服。

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生活俭朴,不讲究穿着。一个讲究穿着而不学无术的人,看见他衣袖的肘部有个破洞,便自作聪明地指着他衣袖上的窟窿挖苦地说:“从那儿可以看到你的博学吗?先生。”“不,一点也不!先生,从这里可以看到愚蠢。

自作聪明者顿时羞得面红耳赤。

罗蒙诺索夫的回答是口头的,所以属口头型的随机应变。

建安时,才子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他父亲到了洛阳。这时李膺很有名气,做了司隶校尉。到他门下作客的都是有学问而又品行端正的人。

一天,孔融去拜访李膺,到了李家门口,就对管门的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管门的通报之后,就请孔融入座。李膺会见了孔融,就开玩笑似地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从容地回答说:“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孝子有过师生之谊!我们早就有过好几代的厚交了。”李膺和在座的客人不禁对孔融的聪明伶俐感到惊奇。不一会儿,大夫陈韪来了,有人就把刚才的话告诉他,他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的,长大了倒未必好哩!”孔融在旁边听了,就笑笑说:“看来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喽!”陈韪一时语塞。

孔融和李太守根本不是亲戚关系,而孔融却一定要这样说,这仅仅是说说而已,所以也是口头型的随机应变。与事实无关,究竟陈韪小时候聪明不聪明,这也只是孔融说说而已,所以也属口头型的随机应变。

三国时曹操统率十余万大军,去宛城征讨张秀。

这天,浩浩荡荡的大军开拔到一片荒山野岭,这已是初夏季节,恰恰又碰上个万里无云的大晴天,空中烈日高照,地上尘土飞扬,暑气如蒸,闷热异常。身穿铁甲,肩荷武器的士兵,个个走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随身携带的水袋,早已喝得滴水皆无,个个都喉咙里如同冒烟。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了。士兵们有气无力地拖着疲惫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将军们大声喝斥也不起作用。又走了一阵,督催士兵的宫员,也干渴得喉咙嘶哑,喊不出声音了。

作为全军统帅的曹操,早已发现了这一情况。他派人把带路的向导找来,悄悄地询问这一带是否有水源。向导告诉他,因为这一带都是荒山野岭,找不到水源。所以没人居住。

要走出这段无水地带,还要一段路程呢!

怎么办呢?曹操脑子一转,忽然想出一个主意来。他用马鞭朝前一指,大声说前边有一大片梅子林,树上结着又酸又甜的梅子。士兵们一听到梅子,想起吃青梅子时牙根发酸的情形,引起条件反射,干渴的嘴里好似涌出了口水。顿时。觉得嘴里不再干渴得难以忍受了,个个抖起精神,加快步伐,终于走出了这片荒凉无水的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望梅止渴”的故事。这个为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口头型随机应变的力量。

行动型的随机应变,是指这种随机应变是通过个人的行动表达出来的。

汉朝著名谋士陈平一次只身一人带着剑逃亡,要渡过黄河。船夫见他相貌堂堂,一人独行,估计他是逃亡的将领,猜他腰中必定带有金银宝器。因此屡次用眼睛打量他,想杀了他以夺取财宝。陈平觉察了船夫的意图,就解下上衣、光着上身帮船夫撑船。船夫知道他身上没有藏着财物,也就不下手了。陈平于是脱离了危险,平安地过了河。

陈平没有用语言来向船夫说明他身上没有财宝,而是通过光着身子帮船夫撑船这个行动来表示,这就是行动型的随机应变。

(第四节)、随机性地应变

在社会的实际生活中,某一时候由于条件的成熟,我们可能需要暂时忍受眼前的现实,接受自己并不愿意接受的事实。这时候,我们强忍心头之痛,需要有一定的任性,这个忍就是随机应变。

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十四岁,按照规定,他可以亲政了,但鳌拜不但没有丝毫收敛,更加变本加厉。苏克萨哈一向鄙视鳌拜,不甘心与其同流全污,但又见其势大,无法与之抗争,便于皇帝亲政之后的第六天,上疏请示隐退,以“得以生全。”苏克萨哈上疏的目的,一则表明鳌拜专横,自己不得不隐退;二则试图以自己的隐退迫使鳌拜、遏必隆也相应辞职,交权归政。鳌拜自然明白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编造苏克萨哈“不欲归政”等大罪二十四款,将其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决定之后,向皇帝奏报,康熙“坚决不允所请。”鳌拜竟“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后,仅将磔刑改为绞刑,处死了苏克萨哈。

鳌拜冤杀苏克萨哈之后,专权作恶,己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鳌拜的存在,己成为皇帝权威的严重威胁,但鳌拜羽翼己成,大权在握,措置不当,很可能激成巨变。少年皇帝康熙在与祖母密商之后,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不露痕迹地为铲除鳌拜集团进行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