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嘿!我最喜欢的名人故事
10970900000016

第16章 交往故事(2)

又有一次,他们两个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果断地宣布:“我们两个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88

姚崇念旧荐同窗

姚崇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宰相、权倾当朝。在姚崇的同窗之中,有一人深得姚崇的敬佩。那是在姚崇高中秀才后,结识的一位秀才。这位秀才叫张宗全,与姚崇同拜一位老师门下继续深造,以期将来能考中进士,光宗耀祖。

一次,老师要姚祟与张宗全就某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两天之后他要考核。学生下去都精心做了准备,将自认为写得好的一篇交了上来。事有凑巧,姚崇与张宗全所写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且观点也相当一致,这如何不使老师为之恼火?没想到自己门下两位最得意的门生敢剽窃他人作品。

看到这种情况,姚崇据理力争,声明文章绝非剽窃。而张宗全作品也非剽窃但为了平息老师的怒火,就对老师说:“这实属学生不该,前两天与姚崇师弟论及此题,姚兄高谈阔论,学生有感而发并引以为论。”

老师听到这番话。也知错怪了两位学生,就平息了心中怒火。事后姚崇心里深感佩服,为张宗全的广阔胸襟所感动。姚崇当了宰相以后,念及当年的同窗之情,就向唐玄宗推重此人,唐玄宗在亲自考核张宗全的才华之后,便封了他一个正三品,专职外藩事务。

89

老和尚巧妙化争执

苏东坡和秦少游是一对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学论道。因为两个人都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所以,经常为某个小问题产生争执,而且在争论时互不相让,每次都能争得面红耳赤。

这天,两个人在一家小饭馆吃饭,刚好有一个乞丐从门前经过。这个乞丐蓬头垢面,身上脏兮兮的,还爬满了虱子。

苏东坡看到了,就随口说:“这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

秦少游听了,反驳道:“虱子不是从污垢中长出来的,而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

“是污垢里长出来的!”

“是棉絮里长出来的!”

苏东坡生性好强,秦少游不甘示弱,二人争来争去,也没个结果。最后,他们约定由佛印禅师来做个评定。老禅师见他们到来,知道准又碰到难题了。禅师认真地听完了二人的叙述,对他们说:“你们先坐下,听我慢慢地对你们说。”

苏东坡信心十足,秦少游胸有成竹,两个人都以为胜券在握,放心地等待评判的结果。

没想到禅师却长叹一口气,说:“可惜呀,你们谁都没有说对。虱子的头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脚却是从棉絮中生出来的。”

老和尚的回答让两个年轻人立刻醒悟过来,不必要的争论,不仅会让人丧失朋友,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最好多用些心思去寻找共同点。从此以后,苏东坡和秦少游再也没有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大吵大闹了。

90

朱元璋和过去的伙伴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就放牛,给有钱人家打工,甚至一度还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但朱元璋却胸有大志,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一代霸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穷伙伴来京求见。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犹豫再三,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不念旧情吧,他还是让传了进来。

那人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茄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很高兴,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年一块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了,见到朱元璋,他高兴极了,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

“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撤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真命天子”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只有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他拖出去重打三十大板!”

91

乐于成人之美的“大长今”

古代朝鲜有一个叫做长今的传奇女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进了宫,成了御膳厨房的一名内人。长今的志愿是继承母亲的遗愿,成为御膳厨房的最高尚宫。

于是,她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努力着,当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她就起来了,去后山采摘各种各样的蔬菜,然后一一品尝,辨别。到了晚上。她总是很晚才睡觉,为了不打扰其他人休息,她总是一个人跑到月光下努力攻读料理知识。

每一次,她都会碰到另外一个人,她的名字叫金英。金英和长今一样努力,她们的愿望都是当上御膳厨房的最高尚宫。只是她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愿望而已,所以她们成了不错的朋友。

御膳厨房一年一度的竞赛开始了,内人们将把最好的菜肴呈给皇上,由皇上来评比,谁的菜肴最好吃,谁就会成为御膳厨房的最高尚官。

最有希望成功的就是长今和金英。比赛前一天的晚上,金英约长今出来,含着泪对长今说:“我的母亲快要死了。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看见我当上御膳厨房的最高尚宫。我知道你的手艺比我好,所以我恳求你能不能让我一把,好让我那可怜的母亲含笑九泉……”

长今是个善良的人,她不知道金英有没有骗她,她希望她真的是为了母亲,所以她决定放弃比赛,尽管这也是自己母亲的愿望。

长今退出比赛,结果毫无疑问,金英获得了胜利,成了御膳厨房的最高尚宫。只是令人想不到的是,皇上不仅看上了金英的菜肴,也看上了她的人,不多久,金英就被册封为淑媛娘娘。金荚为了感恩,就向皇上说出了她如何因为长今的成全而当上最高尚宫的事情,并建议让长今做御膳厨房的最高尚宫。

后来,长今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皇上也对长今的成人之美大为赞赏,不仅让她做了最高尚宫,还封她“大长今”的称号。

92

“三碗茶”成就的一代名将

石田三成是日本桃山时代的名将,以忠诚、仁义、足智多谋着称。

日本历史上的名将石田三成未成名之前在观音寺谋生。有一天,幕府将军丰臣秀吉口渴到寺中求茶,石田热情地接待了他。

在倒茶时,石田奉上的第一杯茶是大碗的温茶;第二杯是一中碗稍热的茶;当丰臣秀吉要第三杯时,他却奉上一小碗热茶。

丰臣秀吉不解其意,石田解释说:这第一杯大碗温茶是为解渴的,所以温度要适当,量也要大;第二杯用中碗的热茶,是因为已经喝了一大碗不会太渴了,稍带有品茗之意,所以温度要稍热,量也要小些;第三杯,则不为解渴,纯粹是为了品茗,所以要奉上小碗的热茶。

丰臣被石田的体贴入微深深打动,于是将其选在自己幕下,使得石田成为一代名将。

93

纠缠卢梭一生的忏悔

在法国着名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忏悔录》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

卢梭小时候,家里很穷,为求生计,只好到一个伯爵家去当小佣人。伯爵家的一个侍女有条漂亮的小丝带,很讨人喜爱,一天,卢梭趁没人的时候,从侍女床头拿走小丝带,跑到院里玩赏起来。

正在这时候,有个仆人从他身后走过,发现了卢梭手中的小丝带,立刻报告了伯爵。伯爵大为恼火,就把卢梭叫到身旁,厉声追问起来。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辞退。以后再找工作,可就更难了。他结巴了好大一会儿,最后竟撒了个谎,说丝带是小厨娘玛丽永偷给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让玛丽永过来对质。善良、老实的小玛丽永一听这事,脑瓜子顿时懵了,一边流泪,一边说:“不是我,绝不是我!”可卢梭呢?却死死咬住了玛丽永,并把事情的所谓“经过”编造得有鼻子有眼。

这下子,伯爵更恼火了,索性将卢梭和玛丽永同时辞退了。当两个人离开伯爵家时,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之中必有一个是无辜的。说谎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果然,这件事给卢梭带来了终身的痛苦。四十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

94

富兰克林巧劝杰弗逊

18世纪70年代初,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协商脱离英国而独立的大事,并推举富兰克林、杰弗逊和亚当斯等人负责起草一个文件。于是,执笔的具体工作,就历史性地落到了才华横溢的杰弗逊头上。

他年轻气盛,又文才过人,平素最不喜欢别人对他写的东西品头论足。他起草好《宣言》后,就把草案交给一个委员会审查通过。自己坐在会议室外,等待着回音。过了很久,也没听到结果,他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几次站起来又坐下去。

老成持重的富兰克林就坐在他的旁边,唯恐这样下去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于是拍拍杰弗逊的肩,给他讲了一位年轻朋友的故事。

他说:有一位年轻朋友是个帽店学徒,三年学徒期满后,决定自己办一个帽店。他觉得,有一个醒目的招牌非常有必要,于是自己设计了一个,上写:“约翰·汤普森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式礼帽。”同时还画了一顶帽子附在下面。送做之前,他特意把草样拿给各位朋友看,请大家“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看过后,就不客气地说:“帽店”一词后面的“出售各式礼帽”语义重复,建议删去;第二位朋友则说:“制作”一词也可以省略,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制作的,只要质量好,式样称心,他们自然会买——于是,这个词也免了;第三位说:“现金”二字实在多余,因为本地市场一般习惯是现金交易,不时兴赊销;顾客买你的帽子,毫无疑问会当场付现金的。这样删了几次以后,草样上就只剩下“约翰·汤姆森出售各式礼帽”和那顶画的毛样了。

“出售各式礼帽?”最后一个朋友对剩下的词也不满意。“谁也不指望你白送给他,留那样的词有什么用?”他把“出售”划去了,提笔想了想,连“各式礼帽”也一并“斩”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画了一顶帽子嘛!”

等帽店开张、招牌挂出来时,上面醒目地写着:“约翰·汤姆森”几个大字,下面是一个新颖的礼帽图案。来往顾客,看到后没有一个不称赞这个招牌做得好的。

听完这个故事,自负、焦躁的杰弗逊渐渐平静下来——他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结果,《宣言》草案经过众人的精心推敲、修改,更加完美,成了字字金石、万人传诵的不朽文献,对美国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95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小风波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深厚友谊是众所熟知的。但是,这对伟人之间也曾经发生过龃龉,却很少为人所知。而今看来,伟人是人不是神,他俩的这段龃龉非但无损于伟大的友谊,反而更能显示伟人品质的光辉。

1863年1月6日,恩格斯的爱妻玛丽·白恩士突然因病去世。1月7日,恩格斯在极端的悲痛之中给马克思写信:“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当时,马克思正处于空前贫困的窘境。惊闻噩耗后,在给恩格斯的回信中对玛丽的去世“感到极为意外”,接着就详细地叙述起自己被债主上门逼债的情况。马克思原来设想,这样的信对于他的朋友是“顺势疗法的一张药方,一种灾祸消散另一种灾祸所引起的悲伤”。不过这当然是不合适,有点不近人情的。尽管马克思在信末这样致歉:“在这样的时刻向你谈这些可恶的事情,我真是太自私了。”

以往,恩格斯一接到马克思的信,总是立即作复,这次却一反惯例,过了五天,才子回信,并且把过去惯常的爱称抬头“摩尔”改为直呼其名。

“亲爱的马克思:

你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的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回信。

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及其悲痛的时候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

措词的严厉,显然说明恩格斯已经生气了。面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没有意气用事,而是加以冷静处理。十一天之后,马克思终于给恩格斯发出了一封态度诚恳、语词谦和的道歉信:

“亲爱的弗雷德里克:

再给你回信以前,我想还是稍微等一等为好。一方面是你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我的情况,都妨碍我们冷静地考虑自己。”

接着,马克思敞开了心扉:

“从我这方面来说,给你写那封信是个大错,信一发出我就后悔了,然而这绝不是出于冷酷无情。我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可以作证:我收到你的那封信时极其震惊,就像我最亲近的一个人去世一样。而到晚上给你写信的时候,则是出于完全绝望的状态之由……”

作为矛盾的另一方,恩格斯读到挚友的这封真诚坦率、委婉动人的书信后,激动万分。马上挥笔给马克思致意,慷慨大度地摒弃前嫌,并庆幸自己没有在失去玛丽的同时再失去自己最老的和最好的朋友。

两个伟人友谊长河中的小小风波就这样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