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内耗
10960100000003

第3章 权力斗争,让战略无所适从

继续前面的话题,我们看安史之乱的时候,不能够只看到唐朝这边的内耗。其实,安禄山领导的叛军也同样深受内耗的困扰。

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李光弼坚守太原,屡败敌军,郭子仪收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解除了侧面敌人的威胁,为收复两京做了战略的准备。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后为唐代宗李豫)与郭子仪统领朔方、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自凤翔出发,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迫使安庆绪逃往邺郡(相州,今河南安阳)。此时,留在范阳的史思明不愿受安庆绪的节制,以所统十三郡及兵八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但唐廷对他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事情泄露后,史思明一举而反,与安庆绪遥相声援。眼看就要扑灭的战火又重新燃起。

758年九月,唐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统兵二十余万(后增至六十万)讨伐安庆绪。声势虽大,但全军无统一指挥,只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初期还有进展,包围了邺城,次年三月,史思明率兵来援,唐军六十万众溃于城下。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761年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762年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次年正月又逃往范阳,为其部下所拒,穷迫自杀。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有太多的自相残杀,而且首领更换太勤,八年时间就出了四个皇帝,有三个是通过非正当手段得来的,其中两个还只能算是无能之辈……可以说,这些因素对安史之乱的结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再次印证了“城堡总是从内部攻破的”这句话。不过安史之乱的最终结束,还是在代宗时期。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有时想想,如果自始至终都是安禄山在指挥叛军的话,战乱会不会持续得更久些呢?

不说历史上反面人物之间的内斗,也许他们的争权夺利应该被很多人笑称为“狗咬狗,一嘴毛”。我们可以看看因为争权夺利的内斗而被牺牲的英雄人物与他们的事业。

西晋颇有影响力的刘琨和祖逖都是壮志难酬的英雄,也是历史上闻鸡起舞的模范。

刘琨早年是贵公子,生活浮华放荡,后来在西晋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变成了爱国名将。刘琨长期占据晋阳,给匈奴的赵汉以严重威胁。可是,刘琨与幽州大将王浚不和,于是,本来是唇亡齿寒的两人反而变得不共戴天。

王浚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石勒用计诈降,王浚还真以为石勒愿意投降他,并且拥戴他做皇帝,于是诚挚邀请石勒到幽州去。石勒打算去幽州袭击王浚的时候,还是犹豫不决,担心刘琨乘虚而入。石勒的军师张宾指出:“刘琨、王浚,虽同名晋臣,实为仇敌。若修笺于琨,送质请和,琨必喜我之服而快改之亡,终不救浚而袭我也。”结果果然如此。等到刘琨惊觉石勒威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错过良机。不久,刘琨失去晋阳,投奔段匹单,被杀。

与刘琨同时的祖逖,在主政的左丞相司马睿(后为东晋元帝)镇守建康时候,慷慨陈词,要求领兵北伐,收复失地。司马睿并不想把北方的正统皇帝接过来夺自己的位置,于是就敷衍祖逖,仅授祖逖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的虚职,“给千人口粮,布3000匹,使自行募兵”。

祖逖率部百余渡江,至中流击楫而誓:不收复中原不回渡。至淮阴铸兵器,募集2000余人北上。先屯芦洲,进据太丘。317年,祖逖求得南中郎将王含和蓬陂坞主陈川的援助,说降樊雅,据谯城,解除石勒部将石虎对该城的围困。

320年,祖逖击溃石虎部将桃豹。镇雍丘,数次遣兵拦击石勒所部,其时后赵守卒归附者甚多,黄河以南坞主多弃后赵归晋。祖逖继续练兵积谷,准备进取河北。

321年,晋元帝看祖逖颇有进展,心下难安,派心腹尚书仆射戴渊充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夺取祖逖兵权。祖逖深感北伐难成,忧愤成疾,于同年九月逝世。

322年,后赵军乘机又入河南,祖逖北伐所克之地全部丢失。

于是,西晋最后的机会因为刘琨和祖逖的失败而告终。

也许,历史上本可以出现“刘琨的传奇”或者“祖逖的传奇”,然而五胡中只留下了“石勒的传奇”。

如果这些人能够在强敌入侵,国家岌岌可危的时候,团结一心,不争权夺利,因私废公,一定还能够演绎出很多更美好的传奇故事。

争权夺利,事业失败,这不仅是古人经历的事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同样会因为争权夺利而“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人做过这样一份非正式的统计数据:5年之内,90%的创业者会倒闭;10年之内,剩下的10%的创业者中的90%也将会退出市场,也就是说,10年之后,只有不到1%的创业者会幸存下来。为什么?创业过程中,股东意见不一致,争权夺利,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企业的初创和发展阶段,一般都是三四个人、最多十几个人是企业的核心,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这些核心之中,往往还会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成员位置重复的可能,也就是说,有两个人的主要能力完全一样,比如,两个都是决策的人,两个都是做市场的,等等。这其实是内耗的前奏。只要优势重复,职位重复,那么今后必然少不了有各种矛盾出现,最终甚至导致争权夺利的出现,即使不是有意争权夺利,也难以避免。

谁都知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必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商场如战场,战争年代一盘散沙就会打败仗,任人宰割,建设时期一盘散沙就绝不会有综合竞争力。其实,中国人聪明、勤奋,只要能有效减少内耗,让员工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大大提高。但是,知道了不等于可以避免,发现了不等于可以解决。不说我国刚发展没多少年的企业,就是国际上存在了百年的大公司,争权夺利的内耗同样也不可避免。

国际金融业巨头摩根士丹利就是一个深受争权夺利内斗之害的典型。

摩根士丹利是全球三大券商之一,他在国际投资、零售及经济领域的成就让许多企业望尘莫及。可现在,这个由几代人打造的辉煌而又坚固的“堡垒”已经出现了裂痕。导致这种裂痕的原因就是内部人员的争权夺利、意见相左。摩根士丹利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有过几次大的人事变动,而最后,首席执行官裴熙亮也在多次排挤走“异己”后,终于经不住内部强烈的反对声音而宣布辞职。整个事情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家公司内部的调整举措,但实际上,大摩近几年来人员的进进出出已经表现出了一个可怕的信号——公司内部失和!

几次人员变更使摩根士丹利的股价频受打击,而且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也在日益减退。有消息说,刚辞职的裴熙亮虽然被众多同僚指责,但他在排挤“异己”的时候也作出了挽留几个颇具影响的“老对头”的姿态。可惜人心难收,在他执意不改自己的管理原则的情况下,这些“老臣子”还是选择了离开。内讧连连的大摩就这样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向竞争对手输出高管,在毁掉自己的堡垒的同时给别人添砖加瓦。

裴熙亮同样知道“内耗会使公司利益受损”,但他不能防止或阻止不良后果的出现。

当然,作为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公司还不是受内耗伤害最大的。家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家族内部人员的争权夺利。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奈杰尔·尼科尔森在研究中发现,目前世界上的家族企业在经历第三代以后,只有约15%的公司能完好无损地存续下来,而导致这些家族企业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自己人争权夺利的内耗。

世界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默多克创建并领导的新闻集团也同样面临着继承人争权夺利的挑战。默多克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深深表示出对默多克家族未来的担忧。在《家族企业》一书中,安娜列出了一系列可能导致默多克传媒帝国分崩离析的因素,其中就包括默多克临终前没有指明继承人而导致家族成员争斗的情况。

70岁寿辰当天,面对从世界各地赶到纽约的四个儿女,默多克表示,“我的前半生大都被荒废,按照我个人的估算,我的生命大概还剩下17.5万个小时,我必须抓紧每分每秒!”

“我打算在我的头脑清醒的时候一直工作,我母亲到95岁还能把事情做得很好。”默多克在2003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又做出了这样的表示,他说他的退休计划已经被“永远”搁置,他本人将一直工作下去,直到被人“抬出去”为止。对唯恐恐默多克不早点死的对手们来说,这真是个令人畏惧的消息。

虽然从目前的情形看来,默多克依然宝刀未老,然而默多克毕竟已经74岁了,他终究有谢幕的那一天,他的新闻帝国终究要传承下去,到时候新闻集团的光辉是随着默多克的离去而光芒散尽,还是在默多克的接班人或者其他收购者的手中续写辉煌,这将是很长时间内人们持续争论的话题。

很多专家都认为,对于默多克来说,现在解决家族内部的问题似乎更为重要,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默多克的一切都是白忙活了,新闻集团土崩瓦解或者被他人收购的日子也不远了。

为什么对很多公司来说,解决企业内部争权夺利的内耗远远比推行未来发展的战略更重要?很简单,不解决内部的争权夺利问题,战略的实施就没有保证。

这里,我们还可以用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群雄讨董”来说明问题。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这时候,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看起来,实现的可能性极大。接下来的行动好像也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

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读毕,歃血。众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歃血已罢,下坛。众扶绍升帐而坐,两行依爵位年齿分列坐定。操行酒数巡,言曰:“今日既立盟主,各听调遣,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袁绍曰:“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众皆曰唯命是听。绍曰:“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更须一人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主长沙太守孙坚出曰:“坚愿为前部。”绍曰:“文台勇烈,可当此任。”坚遂引本部人马杀奔汜水关来。

但是,当大家都认为可以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的时候,内部争权夺利的事情就开始出现了。虽然有统一的组织和规划,但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统一的战略安排很容易被人忽视。

众诸侯内有济北相鲍信,寻思孙坚既为前部,怕他夺了头功,暗拨其弟鲍忠,先将马步军三千,径抄小路,直到关下搦战。华雄引铁骑五百,飞下关来,大喝:“贼将休走!”鲍忠急待退,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生擒将校极多。华雄遣人赍鲍忠首级来相府报捷,卓加雄为都督。

孙坚引兵回至梁东屯住,使人于袁绍处报捷,就于袁术处催粮。或说术曰:“孙坚乃江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与粮,彼军必散。”术听之,不发粮草。孙坚军缺食,军中自乱……

最重要的是,一群争权夺利的人,看中的并不是整体的战略目标,而是自己的利益。对他们来说,实现战略目标,自己并不能获得多大的好处,但是,能够在争权夺利中获得好处,就可以打击别人,壮大自己了。如果把讨董的群雄看作一家企业,那么,真正为实现企业灭董定天下这个战略目标的可能只有曹操和孙坚两个人。名义上的领导者袁绍等一群人想的是保存实力,趁机捞取实际利益。这在董卓火烧洛阳、逃至长安后群雄的表现可以得到清晰展现。

且说孙坚飞奔洛阳,遥望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坚先发兵救灭了火,令众诸侯各于荒地上屯住军马。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

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荥阳,大败而回。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操解闷。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绍等无言可对。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去了。公孙瓚谓玄德、关、张曰:“袁绍无能为也,久必有变。吾等且归。”遂拔寨北行。至平原,令玄德为平原相,自去守地养军。兖州太守刘岱,问东郡太守乔瑁借粮。瑁推辞不与,岱引军突入瑁营,杀死乔瑁,尽降其众。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从上面的事例就可以看出,争权夺利本身就是对整体战略的背叛,不解决争权夺利的内耗问题,就不可能统一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