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创造的奇迹
潘炫
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德国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着。
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因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把孩子扔掉。
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格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千米外的教养院。
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的。”
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他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污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小小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伴都会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是错。
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一个人的名字,然后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
“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在念自己的名字,他沉重地移动步子,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地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我收到了这一生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毕业感言。
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礼遇的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一个纳粹战犯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仇恨与愤怒的人群中,保护他的只有一个与他原本并不相干的“母亲”。母亲告诉他,要学会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而这个孩子做到了,并且因此得到大家的尊敬。这个奇迹的产生应归功于母亲,因为母亲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化解仇恨的利刃,不是以怨报怨。
弯弯的月亮
袁炳发
星子的老师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漂亮,很招星子和同学们的喜欢。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年轻的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后,高兴地说:“好,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
这时,坐在前排的星子举起了手,可是老师没有发现,星子就仍举着手,还喊了一句:“老师!”
老师听见后,说:“星子同学,有什么问题请讲。”
星子站起来,眨动着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说:“老师,我看弯弯的月亮像豆角。”
老师听完星子的话,一脸的不高兴。她对星子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难道就你特别有见解吗?”
班上的同学一阵哄笑,星子的眼窝里满是泪水。
回到家后,星子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做过小学教师的奶奶。奶奶说:“星子,老师的批评是正确的,弯弯的月亮是像小船,我从前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们也都是这样回答的。”
星子听完奶奶的话,眼窝里又一次含满了泪水。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星子变得少言寡语,她很不喜欢这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在课堂上再也不向老师提出“特别”的问题……
很快,几年过去,星子考入一所师范学校;又很快地,星子从这所学校毕业,回到故乡的小镇做了教师。
走上讲台的第一课,星子老师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首先提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
静默了一会儿后,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
星子老师没有说同学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接着,她又问:“同学们,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
一个叫田菲的学生举起手,说:“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想,弯弯的月亮像镰刀。”
星子老师听后很高兴,说:“田菲同学的回答正确,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正确。我只是想启发同学们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大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多想出几个答案。比如弯弯的月亮除了像小船儿、像镰刀之外,还像不像弓?像不像豆角?”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星子老师的脸颊上,浮现出一种从心窝里涌出来的笑容。
……
几十年过后,已退休闲居在家的星子,接到女作家田菲寄来的她自己创作的刚出版的长篇小说《弯弯的月亮》。
星子急忙翻开书,见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送给我最敬爱的启蒙老师:
感谢您给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您的学生:田菲
星子看后,脸上又浮现出当年那种很愉快的笑容……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释放想象,犹如打开笼子,让鸟儿自由翱翔,快乐成长。然而,星子童年的遭遇让她伤心而沉默。星子最后选择成为一位老师,期待用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飞向遥远的世界,飞向锦绣的未来。所以,当第一次面对着几十双渴望知识更向往思想自由的眼睛时,她让弯弯的月亮变成了豆角、镰刀和弯弓……星子老师代表了拥有丰富知识和全新理念的新一代灵魂工程师,他们的努力和创新精神,无疑将造就更多的栋梁之材。
我是母亲的蒲公英
苏珊·查森
每一种花都有它的出众之处,如此才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欢乐。在我生长的那个小镇上,学校离家只有步行10分钟的路程。每天中午,母亲们大多做好午饭,等孩子们放学回家。
那时,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尽管现在看来确是如此。我想当然地认为,母亲应该给我做三明治,欣赏我的手工画和督促我做作业。我从未想过母亲这个曾有职业、有抱负的知识女性,在我出生之后,怎么会把每天的时间都消磨在我的身上。
每当中午放学铃声一响,我便上气不接下气地冲回家,母亲肯定站在家门口最上面的一级台阶上等着我,就好像我是她心中头等重要的事。年幼无知的我却从没有因拥有这份深厚的母爱而存有感激之情。
在上三年级的一天中午,我告诉母亲,自己被挑选在一部戏里演公主。在以后的几周里,母亲总是不辞辛苦地帮我排练、记台词。然而无论在家里排练时那些台词说得多么流利,一旦上了舞台,我就将台词忘得一干二净。
没办法,老师把我从剧组里挑了出来,让我担任旁白的角色。尽管老师向我解释时语气温和极了,但我依然感到阵阵心痛,特别是看到“公主”由另一个小姑娘扮演时,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中午回家后,我没把这事告诉母亲,但她看出了我的不安,没像往常那样提出帮我排练,母亲让我跟着她到屋后的园子里去走走。
那是个怡人的春日,玫瑰花的叶子已绿了,葡萄架上爬满了返青的藤条。大榆树下,满地绽放着一丛丛黄色的蒲公英,远远看去,就像一位美术大师在我们的视野里轻轻抹了层金黄色。
我看到母亲弯下腰,随手拔起一丛蒲公英说:“我想把这些杂草都拔掉,只留下玫瑰。”
“我喜欢蒲公英!这园里所有的花草都是美的,即使是这些普通的蒲公英。”我嚷道。
母亲神情凝重地望着我,意味深长地说:“是啊,每一种花都有它的出众之处,也正是如此,才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欢乐。”我点点头,心里正为自己说服了母亲感到高兴。
接着又听母亲说:“对人来讲也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公主’,但这并没什么值得羞愧的。”
我想母亲大概猜到了我心中的隐痛,于是,我向她哭诉了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她安详地笑着,仔细听着我的述说。
“我想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旁白者,你大概没忘,以前你很喜欢给我朗读故事,而且旁白者的角色和‘公主’同样重要。”
在母亲的鼓励下,我渐渐对扮演旁白者这个角色感到自豪起来。中午放学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我和母亲反复朗读角色的台词,以及和母亲谈论演出时的装束中度过了。
正式演出的那晚,我感到紧张极了。就在演出开始的前几分钟,老师走过来对我说:“你母亲让我把这个交给你。”说着递给我一束蒲公英。尽管花已有点蔫了,有些已从花秆上飘落,然而看到这花,我知道母亲就坐在台下,顿觉自信。
演出结束后,我把这束蒲公英带回家。母亲把它仔仔细细地夹在一本词典里。
现在,每当夜深人静时,在柔柔的昏黄的灯光下,我时常回想起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尽管对整个人生来说那是短暂的,然而,从那些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生活,以及生活中发生的那些看来似乎平常的小事中,我感到了深深的母爱,也悟出了爱——首先要体现在一些极微小的事情上。
我工作后,母亲来看我,我请了一天假陪母亲。中午时,像重温往事一般,我特地陪母亲吃午饭。餐馆忙乱得很,坐在许多匆忙吃饭的人中间,我问已退了休的母亲:
“妈妈,我小时候你一直在家操持家务,肯定觉得厌烦了吧?”
“烦?是啊,家务活是让人厌烦,可你却永不让我厌烦!”母亲缓缓答道。
对她的回答我并不十分相信,于是我进一步说:
“照看孩子肯定不会像从事一项职业一样能给人以激励。”
“职业的确能激励人,我很高兴我曾经有过职业。职业就像一个吹起的气球,你只有不停地打气,才能使它一直膨胀。而一个孩子却像一粒种子,你给它浇水,精心照看,它就会自己长成一朵漂亮的花。”
听到这里,小时候和母亲坐在餐桌旁的情景好像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一直保留着夹在旧词典里的那朵已压成薄片、变成深黄色的蒲公英。
母亲就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园丁,精心照看着每一粒种子,使它们长成一朵朵漂亮的花。母爱就像一股温柔的流水,浸润着每一个角落。而儿女就是一粒种子,即使它并不名贵,只是无名的小花,在母亲眼中,它也是出众的,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
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爱也让女儿明白了,即使自己只是一株普通的蒲公英,对母亲来说,那也是最美的。
父亲的含义
罗敦·文莱特
每年6月的父亲节,那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广告投入多得惊人,像出售贺卡、鲜花和领带啦,还有长途问候电话什么的。尽管我并不在乎那些表面的东西,可每到这一天,我发现自己非常期待孩子们的衷心问候,如果哪一个不打电话、不写信或不来看我,我一定会生气的,他们能不断唤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从未认真考虑过父亲的含义,直到我2l岁结婚后。那时,第一个儿子就要降临了,我梦想着他的一切:由一个幼嫩的婴儿变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精力旺盛、宽厚待人、博学多才并且受人瞩目。我梦想他会成为一个完美无缺、前途无量的人。
在我做父亲的历程中,闹的第一个笑话是在孩子刚出生后的几分钟。我站在婴儿室的玻璃隔墙外面,看着护士托起新生的儿子。因为难产,他的头像肿了个大包,样子有点怪,脸上也青一道红一道,乱七八糟的。我又急又怕,还深深地感到内疚,好像是我把他弄成那个怪样子的。这个新生的、那么纯洁的小东西,他还什么也不知道,我已遗传给他那么难看的样子!这时,护士已把他又放回了小床,也许是察觉了我的担心,她走过来向我保证:“不要紧的,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到晚上,一切都会正常的。”她说得完全正确,到晚上再见到他时,已是一个粉红的、可爱的小人儿了,我当时的担心真是多余。
41年的考验和挫折,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我体会到做个父亲是多么的不易。即使在生活比较好过的时期也是如此。
儿子出生一年多后,第一个女儿到来了。那时,我已经学会了如何给孩子换尿布和煮奶,但仍经常感到不像那么回事儿。那会儿,医院已允许父亲进入产房接触新生儿,是我和护士一起把她从产房推到病房的。
她母亲还没从产房出来,只有我和她待在一起。我弯下腰,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她,她睡得那么香,这个不可思议的小东西。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忽然感到一阵强烈的恐慌:这是一个女孩呵!女孩!如果她突然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办?女孩是不是需要父亲的特殊照料?在这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我怎样才能保护她不受伤害?直到她筋疲力尽的母亲来到时,我才从惊慌中醒来。
回首往事,我认为值得骄傲的应该是“父亲”这个角色的神圣感,而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但我也认为一个父亲应该能解答一切问题,有战胜一切的自信。想当年我父亲就是这样想的,尽管他英年早逝,但他那种天塌下来都不会眨一下眼睛的神情,我终身难忘。不过,我敢打赌,就是在他看上去最坚定不移的时候,他心里也不是没有疑惑,只不过不容易看出来罢了。他控制局面的办法就是不让人们发现那些他无能为力的危险。
其实那种自以为是的想法是最靠不住的。20多年前,一个严冬的夜晚,我们的房子忽然起火了,火是从里面烧起的。当时在家的有我和我妻子,两个女儿,一个18岁,一个8岁,她们住在楼上的两个房间里。当火着起来时,在最初几分钟慌乱中,我和妻子分别从两个门跑了出来,然后又手忙脚乱地企图再进去救女儿们。我们刚跑到正门,门开了。小姑娘镇静地走了出来,在她身后,卧室里火势正猛,像是要爆炸了似的。几乎同时,大女儿也从窗户跳了出来,扑进我的臂弯里。
那天晚上,我们几个,还有狗,一起挤在汽车里,眼看着我们的家在大火中慢慢地倒下去。
事后我想,那场火可能是因为我抽雪茄不小心引起的。不管怎么样,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我没能帮助女儿们,是她们自己救了自己。
那次经历,我感受最深的是,“父亲”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彻底放弃了从前的观点:我能知道一切,能为孩子们安排好生活。
当然,我的成年的孩子们都已自立了,尽管我仍想尽父亲之责,却无能为力。
就连我那雄心勃勃的小女儿,才5岁,也总要自己解决困难,不需要我需忙。
我一直把对我有着特殊意义的第二个儿子留在身边,他出生在4月5日,我父亲的生日也在这一天。也许这只是数字上的巧合,可我总感到对他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我常不知不觉地把他们两个混在一起。实际上,他们长得也如此相像:高大、多情、皮肤光滑,而且都那么坦率。可惜父亲生前没能见到他。当然,在今年6月的那一天——父亲节,我会更加深深地怀念亲爱的父亲,因为那个酷似他的人将在这一天举行婚礼,在父亲节这一天。
父亲意味着什么?父亲意味着延续生命的喜悦,意味着抚育和教养的责任,意味着爱的施予和护佑。父亲是一个充满神圣感的角色:要用坚强的臂膀阻拒危险和伤害,营造家的祥和、温暖;要用挺直的脊梁支撑起一片明媚的天空,让子女无忧无虑地成长……父亲的欢乐是细数子女成长的脚印,父亲的忧郁是体味自己的无能为力;父亲让生命结出沉甸甸的硕果,让爱汇成深广的海洋……
妹妹永远的遗憾
王军
穿上庄严整齐的军装,我走进了大学。我这个高大的男子汉,却禁不住泪水一行行滚落……我想起了妹妹。
我们家只有一个妹妹。她小,倒数第二,其余四个都是男孩。父亲已年过半百,母亲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在我们那还未富裕起来的小山村,我们家属贫困之列。
我们兄妹五个,都是读书勤奋的学生。而我们贫困的家庭,的确是无法支撑五个人的学习费用!妹妹仅仅读到小学四年级,就停学了。她默默地离开了学校,在家里帮父母干活,而让四个男孩继续读下去。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的家庭,支撑着我们兄弟几个的勤奋和努力?那时候,我们曾经认为父亲那越来越老却越来越表现出慈爱和沧桑的目光,是我们兄弟几个互相鼓励、不向贫困屈服的斗志和毅力。终于,大哥考上大学了。一年之后,二哥又将踏入高等院校的大门。我也读高中了。我是班上家庭最贫困的学生之一,经常吃不饱饭,更不用说吃什么菜了。有时饿得实在不好受时,就花两分钱,去水房打一碗开水,泡着粗粮拼命咽下去。
在那些日子里,我唯一盼望的,是在校门口那条泥泞路上,见到妹妹的身影。
妹妹几乎成了家庭的支柱。她12岁开始进山打柴。每次能挑回五六十斤干柴,当地的价钱是一元。
然而靠的就是这一元钱,换回我们全家的油盐,还有我们兄弟读书的费用。
县城的中学,离家100多里。为了节省车费,妹妹每次来送米、送菜、送钱给我,都是走着来走着回去。而每次交到我手上的,总是沾着她温热的汗水的米,几罐子自腌的咸菜,还有皱巴巴的钞票——有时是五毛,有时是一元。从来没有过两元。可是对于她来说,又是多少血汗的积累!
在县城的高中,我读了三年,妹妹就这样给我送了三年!每次,她总是在大门口站着,把东西交给我,重重地吁口气,向教室、操场的方向茫然地看上几眼,又默默地转身走上回程。我知道妹妹也想读书,可我们家实在是穷,实在是没办法啊!
有一次,妹妹来送米时告诉我,村里好些女孩子都到城里去了。有的去做工,有的去给人家当保姆。“你记得我们家的邻居阿兰吗?哥,她也到城里去了。才两个月,回家一趟,穿了几件新衣,是主人家给的,还给衣服,还给钱,说给我介绍一家,也去当保姆。哥……”
我明白妹妹的意思。可她一走,家里的活儿谁干?父母又由谁来照顾?还有读小学的弟弟又由谁来关照?
妹妹默默地低下了头。“哥,我知道……”她又朝来路默默地走去。看着她瘦小的身影,我当时心头一阵辛酸。妹妹,你是我们全家的支柱啊!
农闲时,我们放假回家,妹妹却早一天出去了,她是和村里的一群汉子和身强力壮的妇女结伴去的。她留下话说,哥哥们读书都要钱,这段时间田里家里活不多,我们兄弟都干得了;她要和大人们一道去卖苦力,好挣些钱,给哥哥读书补贴家用……
我们这些当哥哥的,听了都默默无语,我们拼命做她留下的活儿,恨不得一天把一年的活儿全干了,更恨不得一天把几年的书全念完!
妹妹随着大人们勇敢地“闯荡四方”,连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哥哥,听了也大为惊讶:她为了卖苦力,竟到过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挖土方,栽树,割麦、割稻,她都干过。妹妹曾用她那歪歪扭扭、错漏甚多的字体,给我写过一封信。说她这次给我的钱不多,是因为干活前没跟那个林场老板讲好条件,结账时吃亏了:干了三个月的活儿,栽树、挖土、锄草什么都干,到头来每天只有七毛钱!她吃、住用去了一些,现在只有这15元了,全寄给我……她嘱咐我一定要读好书,一定啊!读了书不会再轻易受骗,读了书不用那么凄凉地外出卖苦力……
当我收到那几乎每一分都浸透着汗水与辛酸的15元钱,又把它分给弟弟和哥哥时,我真想捂着脸号啕大哭一场——我们的妹妹啊!
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巧妙的构思,平凡的事情,平实的语言,娓娓叙说中却有着一种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力量来自亲情,来自妹妹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可贵精神。
12岁的妹妹舍己为人,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让哥哥们上学。妹妹是吃苦耐劳的,小小年纪就成为了家庭的支柱,打柴、做工、卖苦力……妹妹是无私奉献的,她把挣的钱全部交给哥哥,自己却舍不得吃穿。妹妹是无奈的,她多么盼望能上学呀,可是只能默默地忍耐……
面对妹妹,做哥哥的心中的感情更是复杂,一句“我们的妹妹啊”,是感激,是心痛,是遗憾,是愧疚……一切尽在不言中。
言语难诉的爱
帕特里克·帕什克
珍妮弗·爱德华是个满头长着乱蓬蓬黑发的小女孩,1972年7月17日出生在俄亥俄州乡村的一所医院里。她的妈妈索尼娅从头到脚仔细地查看了这个7磅重的早产儿,然后小声地感谢上帝,尽管妊娠很不顺利,可孩子看来一切正常!
但是,有一天索尼娅给三个月的珍妮弗洗澡时,发现女儿的右脚肿得很厉害,这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查看了孩子的全身,想找到是否有虫咬的痕迹,然后怀着不安的心情,立即带孩子去找医生。
医生也不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肿胀。肿胀渐渐蔓延至珍妮弗的整个右脚、右腿和右臀部,右手也肿得有正常的两倍大。在此后两年半的时间里,爱德华夫妇就像生活在一场噩梦中,虽然不断地请教专家,可总是一无所获。珍妮弗的患肢裹着弹性绷带,忍受着不时袭来的疼痛。
最后,丹佛儿童医院的威廉·戴维斯医生作出了严酷的诊断:珍妮弗得的是帕克斯—韦伯综合征。医生还说:“这是一种很少见的淋巴水肿疾病,是天生的,原因尚不明。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治之症。珍妮弗还会有更坏的情况发生,虫咬或搔抓都可能引起致命的感染,她面临的是轮椅上的生活,也许还要截肢。”
索尼娅和爱德华惊呆了。诊断之后,珍妮弗接受了当时唯一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并把患肢包在一种弹力长筒袜中,但这些都没有减轻肿胀。
他们决心尽可能地让珍妮弗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可有些孩子常常嘲笑她。当珍妮弗从学校回来后,索尼娅总能看出她哭过,珍妮弗却只字不提这些,她鼓足勇气对待这些事,偶尔还流露出一丝幽默。
“有时男孩子们叫我‘大胖腿’或其他什么,我才不在乎呢!”她说,“我就对他们说:‘你们长着一个大头,却只有个小笨脑子。’要么我就冲他们挥着我的大拳头说:‘这是我的最好武器!’于是,他们就不能把我怎样了。”
当索尼娅带着女儿们去商店时,珍妮弗对姐姐们买新衣服真羡慕。而她因为肿胀的腿,妈妈只好自己动手为她缝裤子。而她的右脚肿得有左脚的三倍那么大,也只得买特制的鞋。
尽管有病痛折磨和受人嘲笑的难堪,珍妮弗还是勇敢地承受了这些。她很顽皮,又很爱运动。她用左侧支撑着身体,学会了骑自行车。在学校,她参加健身锻炼,坚持跑步,尽管拖着病腿老是跑在最后一名。她也花了不少工夫学游泳,她说:“在水里,我的两条腿就一样了。”
珍妮弗的祖父——老爱德华,为了孙女日趋恶化的病情深感痛苦,看着她穿着特别的裤子,肿胀的腿露在外面,老人的心都碎了。他觉得没有哪个医生能给孙女帮助。
老爱德华不断地想办法帮助孙女。爱德华夫妇已经习惯了不时从老人那里打来的电话,要么劝他们试着在珍妮弗睡觉时抬高患肢,要么劝他们用一个定型的外套阻止腿再肿大。尽管这些都无效,可老爱德华还是不断地寻找办法。
1980年春天,珍妮弗快8岁时,肿大的右腿出现了溃疡,必须采用某些措施,否则如果发生严重感染,就得截肢。匹茨堡华盛顿康复医院的迈克尔·阿历克山大医生建议,让珍妮弗来做两周的实验治疗,因为该办法对另外一些淋巴水肿的人已产生了疗效。
爱德华夫妇同意了。珍妮弗的腿被一种袖带交替缠裹住,袖带连着一个泵,这个泵按设计压力不断送出气流,以推动淋巴液流向心脏。但不幸的是,这种泵对珍妮弗效果并不大,膝部的肿胀倒是消退了,可脚和大腿更肿了。
老爱德华来看望珍妮弗。当他看见孙女用这种压力泵时,感到难以容忍。忽然他眼睛一亮:自己年轻时,曾学过工程,而且在当经理时,曾有过七项发明专利,现在第八项专利的构思已开始形成——他骄傲地称之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发明”。
他建议医生,不能把整个腿裹在袖袋里,而是从脚到大腿向上逐渐移动压力以推动液体向心脏流动。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呢?老爱德华发誓:“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会为孙女做些事情的。”
在以后的三个月中,他一头钻在地下室的工作间里。这位坚毅的老人常常工作到深夜,他对生理学知之甚少,就频繁去图书馆查阅医学书籍,其间,他的心脏病发作了两次,但他毫不理会妻子不许他过分劳累的警告。
一个新装置终于诞生了。1980年11月15日,当亚历山大医生在自己的胳膊上试验了老爱德华设计的泵的安全性后,便立即决定让珍妮弗使用这种泵。这种新型泵由两个专为珍妮弗设计的袖袋和电子控制系统组成,一个放在右臂上,一个放在右腿上,每个袖袋分成三部分,每部分在特定时间接受特定的压力。
爱德华夫妇虽然满怀希望,但也感到担忧:因为即使泵是有效的,也可能会有副作用,肾脏和心脏能承受得了吗?
第一个星期里,珍妮弗每天用泵8小时,效果明显,看到患腿渐渐消肿,每个人都为之振奋。
一个月后,珍妮弗的右手出现了关节外形。她的眼睛闪闪发光,兴奋地叫道:“妈妈,我手上的骨头都突出来啦!”
在以后的几个月中,她的两条腿渐渐变得差不多粗细,珍妮弗和祖父愉快地分享每一点进步带来的喜悦。她学会了在自行车上重新掌握平衡,学会了不拖着腿走路。一天,珍妮弗回到家,上气不接下气地对祖父说:“爷爷,我现在跑得比班上的任何人都快!”老人的眼睛湿润了,他感到再没有哪件事比听到这些使自己更幸福、更快乐。
在获得专利后,老爱德华想让一些医疗器械公司生产这种装置,以使其他同样的患者能使用它,但几乎没有一个公司对此作出反应。于是,他组织起自己的公司,索尼娅制作袖袋,珍妮弗在办公室里帮忙。现在,已有230多台这种泵用于医院和家庭,用户遍及整个国家,并远销至加拿大、意大利、巴哈马、日本、南非等。
在没有更新的方法治疗淋巴水肿前,珍妮弗要终生使用这种泵。但是,她现在一天只需使用一小时,其他时间均能正常生活。
就在老爱德华完成泵的研制工作后的两个月,他的右眼视网膜出血,加上他的另一只眼以前就有病,老人失明了。
索妮娅说:“是坚强的意志使他能等到泵发明完成后才失明。”现在珍妮弗以百倍的关心照顾来回报爷爷的恩情。她给他读报纸,行走时总是拉着爷爷的手。
索妮娅又说:“他们之间的感情是特别的,这种情感不是华而不实的,而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是朴实又深厚的,这是一种超越言辞的爱。”
生命因爱而坚强。索尼娅不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遭受来自伙伴的嘲笑和捉弄,而父母和祖父的爱却让她学会了勇敢和乐观,用微笑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垂暮之年的祖父废寝忘食、忘我工作,最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种祖孙之间诚挚的爱使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却让世界变得异常温暖和绚丽。
永恒的母亲
三毛
我的母亲——猎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作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个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8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13年后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白发,就要泪湿满襟。
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心甘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还是9年前吧,小弟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辞。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和喜极而泣的感触。
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围裙,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地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经过,我恨不得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唯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的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母亲啊母亲,在你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母亲用平凡见证伟大,用行动代替表达。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但正是平凡的母亲,承载起了一个家庭所有的爱和梦想,完成了生命沉甸甸的托付。她以厨房为人生的舞台,在锅碗瓢盆中演奏出爱的铿锵旋律!
母亲的沉默曾让年少的作者误解,而岁月却让母爱的芬芳更加浓郁。作者最终明白:生命有限,而母爱永恒。这一首爱的颂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和深爱。
天使的礼物
佚名
新年临近,邮局工作人员黛妮西尼·罗茜在阅读寄给圣诞老人的那1000封信件时,发现只有一个名叫约翰·万吉的10岁儿童在信中没有向圣诞老人要他自己的礼物。
信中写道:“亲爱的圣诞老人,我想要的、唯一的一样礼物就是给我妈妈一辆电动轮椅。她不能走路,两手也没有力气,不能再使用那辆两年前慈善机构赠予的手摇车。我是多么希望她能到室外看我做游戏呀!你能满足我的愿望吗?爱你的约翰·万吉。”
罗茜读完信,禁不住落下泪来。她立即决定为居住在巴宁市的万吉和他的母亲、39岁的维多利亚·柯丝莱脱尽些力。于是,她拿起了电话,接着奇迹般的故事就发生了。
她首先打电话给加州雷得伦斯市一家名为“行动自如”的轮椅供应商店。商店的总经理袭迪·米伦达又与位于纽约州布法罗市的轮椅制造厂——福却拉斯公司取得了联系。这家公司当即决定赠送一辆电动轮椅——在星期四运送到,并在车身上放一个作为圣诞礼物的红蝴蝶结。显然,他们是圣诞老人的支持者。
星期五,这辆价值3000美元的轮椅送到了万吉和他妈妈居住的一座小公寓门前,在场的有10多位记者和前来祝福的人们。
万吉的妈妈哭了。她说:“这是我度过的最美好的圣诞节。今后,我不再终日困局在家中了。”她和儿子都是在1981年的一次车祸中致残的。由于她的脊骨骨节破裂,得依靠别人扶着坐上这辆灰白色的新轮椅,在附近的停车场上进行试车。
赠送轮椅的福却拉斯公司的代表奈克·得斯说:“这是一个一心想到妈妈而不只是自己的孩子,我们感到,应该为他做些事。有时,金钱并不意味着一切。”
邮局工作人员同时也赠送给他们食品以及显微镜、喷气飞机模型、电子游戏机等礼物。万吉把其中一些食品装在匣内,包起来送给楼下的邻居。
对此,万吉解释说:“把东西赠给那些需要的人们,会使我们感到快乐。妈妈说,应该时时如此,也许天使就是这样来考验人们的。”
读了这篇文章,不能不被万吉那颗天使般的心感动,这颗心是充满真情的,是深爱自己的母亲的纯真的心。这颗心又是那么的纯洁无私,虽然身体残疾,可他还不忘把得来的礼物赠给需要的人们。我相信,万吉的心最终是快乐的,他把快乐给了每一个需要它的人,无论是母亲还是其他人。这或许就是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
父亲挑书
赵君
重100多斤的书压在60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他,样子潇洒得要命。
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学到滇东南就读。六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后放弃了在昆明一家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做出后,最高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人了!”父亲逢人便说。
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很多年的话:“做人不要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去”,他就抬高本来就很洪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净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打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便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100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的身子,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进了。
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巨大啊!
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父爱如山,它会在你心头留下一份沉甸甸的记忆。
父亲为儿子挑书送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多少怜爱和希望啊!纵使是在黑夜中徐行,纵使脊梁被书压成弓形而父亲仍乐呵呵的,父亲的脚步仍充满了力量。这力量源自对儿子深深的爱,源自对儿子殷切的期望。
被父亲的举动感动而流泪,儿子心中的“启明星”将告诉父亲:儿子不会让你失望的,我爱你,父亲!
认识父亲
戎林
父亲是什么?父亲是和母亲通力合作赋予我们生命的男人。
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亲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间罪,有的为了儿女,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仅一次的生命。
一位给我写过信的小读者在南京住院,动手术那天我也去了。当他被推进手术室以后,他的父亲像傻子似的呆立在走廊上,整整5个小时,屏息凝神,一动也不动。傍晚,手术车推出来了,当儿子猝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这位48岁的父亲竟然往后一倒,当场晕死过去。医生们吓坏了,一边忙着照应刚动过手术的少年,一边抢救那位父亲,整个病房乱成了一锅粥。
少年的父亲是军人出身,他见过无数惊心动魄的场面,从来都是眼不眨心不跳,而此刻,面对着亲生骨肉,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事后我问他,他说也不知是为什么,反正他不能看到儿子受罪。
像这样的父亲何止一个。我曾在另一家医院见到过一位姓陶的年轻工人,他在一次施工中不小心从高楼上摔了下来,被送到医院抢救。他十多天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醒来后,发现面前站着一位白发老人,便问:“你是谁?”那人回答:“我是你父亲。”
父亲?小陶苦苦思索,怎么也记不起来。在他的印象里,父亲不老,而且是一头黑发。他哪晓得,就在他徘徊在死神门槛前时,竟把他那五十不到的父亲急成了一个白发老翁。
儿时常听外婆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的故事,以为是外婆的创作,可望着小陶父亲那满头白霜,我确信外婆没有骗我。
在离我住处不远的一间小屋里,躺着一个叫戴小川的残疾青年。他的父亲是个老报人,从年轻时就背着儿子四处求医。一次他背着儿子在泥泞的小路上走了十几里。儿子感觉得到父亲胸膛里那颗心在剧烈地跳动,汗水顺着颈脖的皱褶直往下淌。他恨自己,怎么这样没用,给父亲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忽然冒出一句:“爸,电风扇来了!”说着撅起嘴巴对着父亲那汗漉漉的脖子猛吹起来,父亲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和着汗水滴滴答答地洒在地上,融进了早春的泥泞。以后每谈起此事,父亲的眼睛里总闪出两点亮晶晶的东西,他说他对不起儿子,至今没治好他的病。
我一直忘不了那年在唐山采访时听说的一件真实的事。地震袭来时,墙倒屋塌,一块沉重的水泥板从天而降,屋里一对年轻的夫妻一跃而起,头顶头,肩搭肩,死死地坚持着,不为别的,因为在他们身下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当抢救人员赶来把婴儿抱走后,他们便再也无力支撑,水泥板轰然压下。
是谁给这对父母注入如此大的力量?是他们的儿女。儿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为了这个延续,为了让儿女更好地活着,他们情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有的人片面地理解“生命既然开始,便已经走向死亡”,他们毫不珍惜宝贵的生命,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轻而易举地就那么一甩手走了,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义务劳动中从剧场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的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舞台前。父亲实在撑不住了,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正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个世界的一切。
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他的儿子是我的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一根断在地上的电缆,触电身亡。谁也不忍心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父亲,最后还是我去了。
我以为老人会失声痛哭,其实没有,他没有一滴眼泪。我想也许是年纪大了,见得多了,泪水早已干涸。许久,那位父亲才喃喃自语:“不会的吧——”他不相信他那健壮如牛的儿子会突然离去,以为我在跟他开玩笑。
我不知老夫妻俩是怎样熬过那些揪心的日日夜夜的,只看见那位老父亲每日黄昏站在街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过往车辆。有好几次,他竟突然大叫道:“下来,儿子!你给我下来!”
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大年三十,街上行人稀少。老人仍在寒风中苦苦地等待。我真想上前安慰他几句,可走了几步就站住了。我能说什么呢?人世间还有什么语言能解除老人心中的痛苦?我默默地站着,远远地望着他那凄苦的身影,一直到夜幕降临,一直到除夕鞭炮四起的时分。
九泉之下的朋友,不知你可知道,你的父亲还在等你回去吃年饭呢!
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进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
我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中学生因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几米,望儿兴叹。
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他聋了!
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嚅动的嘴唇。
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去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几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
父爱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爱的内涵却是一样的。
天下有千万个父亲,就有千万种父爱,这千万种父爱有着共同的特点——伟大与深沉。只有认识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你才会明白,生命是一种责任,它不仅属于你。你必须把你的生命保护好,为了你的父母。因为父母对儿女的爱太深太重了。儿女要是遭遇了什么意外,父母是很难经受住打击的,儿女的生命就是父母的生命啊!